文|文化產業新聞
隨著偶像選秀類綜藝節目的停播,觀眾對跑男、說唱的審美疲勞,國內綜藝似乎迎來了寒冬。
2022年,戀愛綜藝卻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甜蜜氣氛。往年的戀綜市場雖然熱鬧,但節目同質化嚴重,今年戀綜在綜藝賽道上一枝獨秀,已經呈現出差異化、創新化的向好趨勢。然而,數量的井噴式增長并不代表綜藝賽道已有贏家,未來的戀綜,又將何去何從?
宇宙的盡頭,是嗑糖?
7月22日中午,戀綜《90婚介所2022》第十一期播出,不久后,#周密周芯竹終于官宣了#的話題沖上了熱搜第六位,關于戀愛綜藝的話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節目帶頭嗑cp為什么這么令人上頭?戀綜是戀愛教學還是甜蜜的代餐?cp成真,圓了誰的戀愛夢?
更重要的問題是,2022年,戀綜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2022年的綜藝寒冬,戀綜挑大梁?
戀綜嘛,就是看別人談戀愛
現在的人有多喜歡嗑cp?脫口秀演員Rock曾在節目上說:“人類的本質是嗑cp”。
現流行的戀愛綜藝模式,其實就是“明星觀察室+普通人真人秀”,MC、明星和情感專家在觀察室坐著,觀察并點評素人的戀愛過程,節目組則會為男女嘉賓安排各種擦出火花的異性交友活動。這種戀綜模式,自2018 年從韓國引進以來,已在國內"遍地開花"。戀人們相識、相知的過程被記錄、放大,戀人們分開、告別的過程也開始被公開探討。
而大眾賽道上的其他類型的綜藝節目,似乎已經乏力:《歌手》唱不動了,《奔跑吧,兄弟》第n季跑不動了,《極限挑戰》的男人幫出問題,《快樂大本營》甚至宣布退出綜藝歷史的舞臺,而一度扎堆圈錢的選秀類節目,也因為各種違規直接被叫停。
相比之下,戀愛綜藝不僅表現亮眼,也成為各家平臺重點布局開發的領域,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2018年,騰訊推出《心動的信號》,成為打開了國產戀綜的關鍵幀。《心動的信號》最后收獲了播放量接近10億,平均單集播放量達1億的收官成績。
2021年,全網14檔戀綜中有5檔播放量過億。其中,《心動的信號》第四季憑借超4億的有效播放量依然遙遙領先,被稱作“戀綜天花板”。
今年,這條“看別人談戀愛”的戀綜賽道尤為擁擠,2022年預計愛優騰芒將共計釋放18部戀綜。同時,更貼近年輕群體的短視頻平臺bilibili也不甘落后,《90婚介所》是其出品的首檔異性交友節目,前文中提到的熱搜話題,則是出自于此。
戀愛綜藝3.0
話說回來,戀綜并不是什么新品類。早期日韓的戀綜曾以明星假想戀愛為看點,例如明星假扮新婚夫婦的韓國綜藝《我們結婚了》就打造了數對“明星夫婦”,正如同今日的“某某cp”。2014年,湖南衛視也模仿該檔綜藝,打造了《如果愛》,算是戀綜2.0版本。但明星戀愛那點事兒反復炒冷飯,而且假想和表演的成分居多,幾次三番后再難掀起波瀾。
那么,戀綜1.0是什么呢?還記得那段刻入DNA的背景音樂唱道:“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隨著24盞燈熄滅,男嘉賓遺憾離場。是的,早期最典型的戀綜莫過于2010年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
相比最初娛樂性較少、服務性較強的大眾相親熱線,《非誠勿擾》1男vs24女的相親模式、素人速配的節目規則無疑更具備話題性,并且更像是今天戀綜的雛形。
但隨后的十年間,各大衛視的類似綜藝上百遍輪番播出,數十位男女嘉賓分分鐘走馬觀花般的流水抉擇,終是“菀菀類卿”,觀眾早已審美疲勞。
如今的戀綜則打破了這種單調,朝著“真情侶就是最好嗑”的方向發展,不僅非明星、非假想,而且更加注重戀愛的過程和節目的情節性。
誰愛看?誰在做?戀綜井噴式增長的原因
受眾的移情
對受眾而言,相比于被偶像選秀綜藝“割韭菜”,欣賞和點評別人甜甜的戀愛,抑或是看著自己喜歡的“cp”意難平收場,無疑是一種無需付出成本即可獲得的精神體驗。
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21當代青年婚戀狀態研究報告》顯示,20-40歲的人群中,有超過55%的人目前處于單身狀態。
也就是說,面臨催婚、催子壓力的當代年輕人,超過一半沒有對象,而觀察類戀愛綜藝節目正為受眾提供了“移情”的空間。通過節目中的人物和情節,觀眾仿佛可以感同身受,獲得情感的補償。
省錢的制作
戀綜的數量很快呈現出激增的形勢。然而,試問此前影響力更大的偶像選秀節目,為何沒有在前幾年達到這樣的數量?各平臺的選秀節目,似乎稍微回憶就可以叫得出全部名字來。
實際上,盡管粉絲瘋狂地“打投”、買酸奶,打造一檔全民選秀并非易事。《中國有嘻哈》投入超2.5億元,《明日之子》四季總投入超12億。
做一檔戀綜需要多少錢?無需太多專場的固定場地、素人嘉賓和極個別明星、低成本的社交活動,一些戀綜所有成本加起來大約在3000萬元左右,而一個“cp”引發的話題討論量可達上億,流量所在總會有資本駐足,戀綜吸金能力比綜藝“前浪”們有過之無不及。《心動的信號》第一季招商金額高達6億元。在戀綜里,觀眾可以發現一汽大眾、蘭蔻、巴黎歐萊雅、巧樂茲、拼多多等各種品牌。戀綜的性價比幾乎是肉眼可見的。
線上的靈活性
2022年,除了綜藝行業,其實各行各業都不太好過。拿電影來說,在掙扎了兩年之后,終于還是露出了疲態,今年3月票房跌至10年前水平,電影院的開張與封閉不由自己決定,完全被困在疫情中。
而戀綜,除了幾對男女嘉賓、拍攝團隊必須在線下見面之外,MC和明星、感情專家作為幕后點評者幾乎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以采取“線上+線下”分散錄制、后期剪輯、線上播出的模式,靈活自主地進行調整。其他的影視節目似乎很難做到這一點。
節目和嘉賓的雙贏
戀綜的嘉賓身份具有多樣性,節目在進行海選和背調時也會盡量考慮不同領域的職業特點。當然,最終為了看點,或許嘉賓更偏向于容貌姣好者和行業“精英”,但仍然在此前不為人知。然而,在節目結束后,經過媒體對個人的放大,這些素人往往會成為關注的焦點,收獲更多曝光的可能性,甚至擁有與商家、廣告、公司崗位對接的機會。
《半熟戀人》收官后,“巴啦啦能量cp”從直播、接商務到拍雜志封面,二人頻頻參加各種活動,儼然半只腳已經踏入了娛樂圈,其廣告報價也隨之漲到了80萬。給節目帶來話題的同時,嘉賓的身價水漲船高,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戀愛也“內卷”,如何突出重圍?
現狀:實際穩固的基本盤
不過,與設想相反,戀綜市場的基本盤實際上相當穩固。騰訊視頻率先積累起了穩定龐大的用戶,《心動的信號》作為戀綜元老王牌IP獨占鰲頭。看似是新入場者,背后卻有著經驗極其豐富的團隊。
戀綜節目的數量增多,并不代表整個賽道的繁榮。愛優騰芒,加上嗶哩嗶哩,幾乎已經包攬所有戀綜,而真正打動觀眾的“出圈”之作也并不多。如何打造具有持續關注度和品牌新特色的戀愛綜藝,成為了今年各平臺的議題。
元素多樣,賽道細化
有的人沉浸于嗑cp的快樂中無法自拔;有的人想要學習別人如何戀愛;有的人在這里建立對婚姻和親密關系的進一步認知。愛情已經不完全是觀眾看戀愛綜藝的主要訴求,賽道的細化則為戀綜打開新角度。
從概括性的統稱為素人的戀愛,到某單一職業領域的戀愛,或者像《半熟戀人》針對某一年齡階段的戀愛,甚至韓國推出的《我們離婚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戀愛,都是使某種元素發揮作用的可能性。
觸情感之真
當下的觀眾,對戀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在視聽層面有看點和戲劇爽感,還要從單身男女不同的婚戀觀里,品出當下年輕人對待情感和婚姻的態度。
《90婚介所2022》的熱度飆升,折射出的并不是五花八門的節目規則,或依靠挖掘嘉賓的奇葩點吸睛,而是“有效戀愛”四個字——挑單身率高的幾個城市拍攝、簡單而并不單調的過程、嘉賓身份的多樣性(如交警、HR、律師、美妝博主、說唱歌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節目對戀愛本身的關注,以真誠相互打動的cp,最終才能感動觀眾。
重核心價值
最終,必須正視的是,戀綜不能三觀跟著五官跑。誠然,戀綜不是戀愛教程,但如果綜藝的引導性有偏差,或嘉賓的表里不一,隨之而來的則是塌方和翻車。這樣的“瓜”在各大戀綜的相關新聞中不勝枚舉。
今年年初,韓國戀綜《單身即地獄》的爆火,讓美妝博主宋智雅成為了明星一般的存在。然而,人設營銷有多夸張,反噬就有多強大,從“人間富貴花”到“假貨女王”或許只隔了一層節目的濾鏡。
總結
經歷了野蠻生長之后,戀綜的下半場競爭已經開始。戀綜站在風口上,卻受到穩固的基本盤壓制和情感的牽絆,要想起飛,并不像看起來那樣容易。
常言道:“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伴隨著暑假檔的來臨,各個平臺的戀綜也迎來了“期中考”。誰是戀綜“天花板”暫時并無定數,而要做好一部戀綜,正三觀、守價值、重真實,才能不出格;避免粗制濫造、強行點鴛鴦,才能不出局;在情感元素的多樣性中尋找新的看點,避免同質化,才能有機會“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