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連續5個季度虧損,中公教育怎么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連續5個季度虧損,中公教育怎么了?

曾經的“考公第一股”,前路充滿了坎坷。

文|侃見財經

業績巨虧、股價大跌、去年退費額超150億!“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怎么了?

7月14日,中公教育對外披露了其上半年的業績預告。根據公告顯示,上半年中公教育預計虧損7.2億~9.2億,和去年同期虧損9716.25萬相比,虧損程度明顯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若業績預告最終屬實,這將會是中公教育連續第5個季度出現業績虧損,而且虧損程度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曾經備受投資者追捧的“考公一哥”,如今已然深陷虧損的泥潭。

而除了業績虧損之外,去年高達153億的退費金額,更是令投資者震驚不已。

根據中公教育此前披露的公告顯示,2021年中公教育總收款204.3億元,總退費額卻高達153億元,這龐大的數字背后,預示著此前讓中公教育走上神壇的“協議班模式”,正在加速失效。

多重利空影響下,中公教育的股價也開始加速下行。截至8月4日收盤,中公教育股價報收4.77元/股,總市值為294.2億,和2020年巔峰時期的43.58元/股、2687億的總市值相比,如今中公教育的股價已經下跌接近9成,市值也蒸發超過2000億。

毫無疑問,目前的中公教育正深陷困境之中,曾經的“考公第一股”,前路充滿了坎坷。

退費高達153億,協議班走下神壇

作為“考公一哥”,中公教育在巔峰時期的市值高達2687億。

而讓中公教育迅速走上神壇、并從國內多家考公機構中脫穎而出的“秘密武器”,則是其自推出以來便備受爭議的“協議班模式”。

所謂的“協議班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在學員參加機構輔導的時候,機構會提前和你簽訂協議,如果在機構參與輔導后未能通過考試,學員便可以選擇全額退費。

考試的成績本來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更別說是對于考公這樣競爭十分激烈的考試而言,背后的不確定性就更大,而協議班則是將這些不確定性轉化為了確定性,對報考的學生明顯有利。

正是因為如此,在中公教育推出了“協議班模式”之后,雖然協議班的價格是普通班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卻依舊遭到了學生的瘋搶;而根據此前披露的數據,在2017年,中公教育“協議班模式”帶來的收入,甚至已經占到中公教育收入的74%,中公教育就此被協議班推上了神壇。

不過,伴隨著報名協議班人數的不斷增多,這個模式也開始慢慢走向“崩塌”——畢竟從本質來講,成功考上公務員的人數一定是有限的,在這個大前提下,報名協議班的人數越多,未來退費的金額也就越多。

更進一步來說,報考協議班帶來的營收增長,對于中公教育而言不過只是一場“虛假繁榮”而已,因為最終這些費用,很大一部分都要退回去給那些沒有考上的學員。

在這個無法逆轉的規律下,雖然近兩年來考公人數持續上升,2021年考公人數甚至突破了200萬,但中公教育的股價卻逆勢走低,而其業績更是自去年二季度開始出現虧損,并一直持續至今。

到了今年的6月,中公教育的一則公告,更是讓巨額的退費逐漸浮出水面。根據公告顯示,2021年中公教育總收款204.3億元,總退費高達153億元;2021年培訓人次384.9萬人次,退費人次162.1萬人次;2021年的退費較2020年同期增加52.88%,較2019年同期增長106.13%。

而隨著2021年退費數額的披露,或許也宣告中公教育“協議班模式”,正式走向了終點。

備受爭議的“教育首富”

伴隨著中公教育泡沫的破裂,創始人李永新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李永新,這個1976年出生于吉林通化的普通小鎮青年,曾經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1995年成功考上了北大,可以說是“寒門出貴子”的典范,傳奇色彩并不亞于俞敏洪。

在1999年即將畢業的時候,李永新憑借著“北大畢業生”的名氣,做起了高考狀元演講的生意,為高中學子講備考經驗,各學科備考講解等等,偶爾也會借助自己的身份為高中生補習。在那個應試教育盛行的時期,這個生意出奇的火爆,李永新也成功賺到了第一桶金。

不過,雖然此前賺到了一點小錢,但由于創業失敗,李永新很快賠了個精光。

時間來到2001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李永新接觸到了公務員考試培訓,在看到這個市場背后巨大的潛力之后,李永新孤注一擲,向母親借了3萬塊二次創業;2002年,李永新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公務員考試門戶網站——中國公務員考試資訊網;同年,他的中國第一個公務員考試遠程輔導課程也正式上線;到了第二年,中公教育正式成立。

憑借著標準化、直營化的運作模式,中公教育飛速發展,不但遠遠超過了同一時期成立的華圖教育,更是在2018年通過借殼“亞夏汽車”成功上市,巔峰時期總市值高達2687億,超越俞敏洪成了教育界的首富,還在去年向母校捐贈了10億,創下北大建校以來個人捐款的歷史紀錄。

不過,這位北大學子雖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其在借“考公”收割學員

除了備受爭議的“協議班”之外,以理享學為主的“學員貸”,則是中公教育另一個備受爭議的業務。

由于中公教育面對的大多數為還未畢業的學生或者是畢業沒幾年的畢業生,在昂貴的學費面前,這些人群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支付,面對這種情況,中公教育不惜為學員提供貸款服務,甚至宣稱可以讓學員“0元入學”,面對這樣的宣傳,許多學員都選擇了“學員貸”業務。

而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雖然中公教育宣稱為學員承擔貸款利息,學員考試通過才需要還款,不通過則由中公教育償還貸款,但在實際操作中,貸款業務顯然并沒有宣傳得那么美好,不少的消費者反映貸款需要學員個人承擔,并遭遇退費難問題。

實際上,作為一名教育者、北大的畢業生,李永新應該知道在沒有支付能力的情況下,讓學員為了能夠報課而選擇貸款是一個極其危險的選擇;但在利益的驅動下,中公教育卻依舊大力推行貸款業務,許多學員由此背上了承重的債務,而這恐怕也是李永新備受爭議的原因之一。

癡迷房地產,中公教育恐“越陷越深”

從目前來看,當下的中公教育,面對著多重困境。

一方面,龐大的退款費用,讓中公教育的“協議班模式”走下了神壇;另一方面,備受爭議學員貸和退款難問題,也讓中公教育聲名狼藉。再加上如今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轉型“考公”和在職培訓業務,如今的“考公”賽道已經越發擁擠,中公教育面對的競爭也越來越大。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公教育也不得不另尋新方向,而其選擇的解決方法也非常直接——選擇買房和建樓。

根據媒體統計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公教育頻繁“買地建樓”,例如在2019年,中公教育投資投資2億元建設湖南區域公司總部;而后,又在濟南以2.28億元競買濟陽區地塊,用于建設職業教育基地。

到了2020年,中公教育甚至決定斥資30多億元在北京昌平拿下一塊土地,以打造中公教育全新的總部大樓和培訓基地,不過因為資金鏈問題,在去年的9月,中公教育選擇將昌平項目轉讓給龍湖地產。

在地產行業向好的時候,投資房地產固然可以緩解主營業務的壓力,但可惜在最近這兩年,房地產行業節節敗退,中公教育不但沒有讓地產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反而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公教育的負債總額為77.76億,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84.51%,沉重的負債壓力,正在慢慢壓垮這個曾經的“考公一哥”。

回過頭來看,當曾經的“套路”不再適用,中公教育走下神壇已經不可避免;而隨著其將房地產當作救命稻草之后,早已經深陷困境的中公教育,如今更是越陷越深。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中公教育

3.8k
  • 中公教育:預計2024年凈利潤為1.85億至2.35億
  • 中公教育(002607.SZ):股東李永新質押1200萬股,用于非融資擔保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連續5個季度虧損,中公教育怎么了?

曾經的“考公第一股”,前路充滿了坎坷。

文|侃見財經

業績巨虧、股價大跌、去年退費額超150億!“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怎么了?

7月14日,中公教育對外披露了其上半年的業績預告。根據公告顯示,上半年中公教育預計虧損7.2億~9.2億,和去年同期虧損9716.25萬相比,虧損程度明顯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若業績預告最終屬實,這將會是中公教育連續第5個季度出現業績虧損,而且虧損程度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曾經備受投資者追捧的“考公一哥”,如今已然深陷虧損的泥潭。

而除了業績虧損之外,去年高達153億的退費金額,更是令投資者震驚不已。

根據中公教育此前披露的公告顯示,2021年中公教育總收款204.3億元,總退費額卻高達153億元,這龐大的數字背后,預示著此前讓中公教育走上神壇的“協議班模式”,正在加速失效。

多重利空影響下,中公教育的股價也開始加速下行。截至8月4日收盤,中公教育股價報收4.77元/股,總市值為294.2億,和2020年巔峰時期的43.58元/股、2687億的總市值相比,如今中公教育的股價已經下跌接近9成,市值也蒸發超過2000億。

毫無疑問,目前的中公教育正深陷困境之中,曾經的“考公第一股”,前路充滿了坎坷。

退費高達153億,協議班走下神壇

作為“考公一哥”,中公教育在巔峰時期的市值高達2687億。

而讓中公教育迅速走上神壇、并從國內多家考公機構中脫穎而出的“秘密武器”,則是其自推出以來便備受爭議的“協議班模式”。

所謂的“協議班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在學員參加機構輔導的時候,機構會提前和你簽訂協議,如果在機構參與輔導后未能通過考試,學員便可以選擇全額退費。

考試的成績本來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更別說是對于考公這樣競爭十分激烈的考試而言,背后的不確定性就更大,而協議班則是將這些不確定性轉化為了確定性,對報考的學生明顯有利。

正是因為如此,在中公教育推出了“協議班模式”之后,雖然協議班的價格是普通班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卻依舊遭到了學生的瘋搶;而根據此前披露的數據,在2017年,中公教育“協議班模式”帶來的收入,甚至已經占到中公教育收入的74%,中公教育就此被協議班推上了神壇。

不過,伴隨著報名協議班人數的不斷增多,這個模式也開始慢慢走向“崩塌”——畢竟從本質來講,成功考上公務員的人數一定是有限的,在這個大前提下,報名協議班的人數越多,未來退費的金額也就越多。

更進一步來說,報考協議班帶來的營收增長,對于中公教育而言不過只是一場“虛假繁榮”而已,因為最終這些費用,很大一部分都要退回去給那些沒有考上的學員。

在這個無法逆轉的規律下,雖然近兩年來考公人數持續上升,2021年考公人數甚至突破了200萬,但中公教育的股價卻逆勢走低,而其業績更是自去年二季度開始出現虧損,并一直持續至今。

到了今年的6月,中公教育的一則公告,更是讓巨額的退費逐漸浮出水面。根據公告顯示,2021年中公教育總收款204.3億元,總退費高達153億元;2021年培訓人次384.9萬人次,退費人次162.1萬人次;2021年的退費較2020年同期增加52.88%,較2019年同期增長106.13%。

而隨著2021年退費數額的披露,或許也宣告中公教育“協議班模式”,正式走向了終點。

備受爭議的“教育首富”

伴隨著中公教育泡沫的破裂,創始人李永新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李永新,這個1976年出生于吉林通化的普通小鎮青年,曾經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1995年成功考上了北大,可以說是“寒門出貴子”的典范,傳奇色彩并不亞于俞敏洪。

在1999年即將畢業的時候,李永新憑借著“北大畢業生”的名氣,做起了高考狀元演講的生意,為高中學子講備考經驗,各學科備考講解等等,偶爾也會借助自己的身份為高中生補習。在那個應試教育盛行的時期,這個生意出奇的火爆,李永新也成功賺到了第一桶金。

不過,雖然此前賺到了一點小錢,但由于創業失敗,李永新很快賠了個精光。

時間來到2001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李永新接觸到了公務員考試培訓,在看到這個市場背后巨大的潛力之后,李永新孤注一擲,向母親借了3萬塊二次創業;2002年,李永新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公務員考試門戶網站——中國公務員考試資訊網;同年,他的中國第一個公務員考試遠程輔導課程也正式上線;到了第二年,中公教育正式成立。

憑借著標準化、直營化的運作模式,中公教育飛速發展,不但遠遠超過了同一時期成立的華圖教育,更是在2018年通過借殼“亞夏汽車”成功上市,巔峰時期總市值高達2687億,超越俞敏洪成了教育界的首富,還在去年向母校捐贈了10億,創下北大建校以來個人捐款的歷史紀錄。

不過,這位北大學子雖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其在借“考公”收割學員

除了備受爭議的“協議班”之外,以理享學為主的“學員貸”,則是中公教育另一個備受爭議的業務。

由于中公教育面對的大多數為還未畢業的學生或者是畢業沒幾年的畢業生,在昂貴的學費面前,這些人群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支付,面對這種情況,中公教育不惜為學員提供貸款服務,甚至宣稱可以讓學員“0元入學”,面對這樣的宣傳,許多學員都選擇了“學員貸”業務。

而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雖然中公教育宣稱為學員承擔貸款利息,學員考試通過才需要還款,不通過則由中公教育償還貸款,但在實際操作中,貸款業務顯然并沒有宣傳得那么美好,不少的消費者反映貸款需要學員個人承擔,并遭遇退費難問題。

實際上,作為一名教育者、北大的畢業生,李永新應該知道在沒有支付能力的情況下,讓學員為了能夠報課而選擇貸款是一個極其危險的選擇;但在利益的驅動下,中公教育卻依舊大力推行貸款業務,許多學員由此背上了承重的債務,而這恐怕也是李永新備受爭議的原因之一。

癡迷房地產,中公教育恐“越陷越深”

從目前來看,當下的中公教育,面對著多重困境。

一方面,龐大的退款費用,讓中公教育的“協議班模式”走下了神壇;另一方面,備受爭議學員貸和退款難問題,也讓中公教育聲名狼藉。再加上如今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轉型“考公”和在職培訓業務,如今的“考公”賽道已經越發擁擠,中公教育面對的競爭也越來越大。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公教育也不得不另尋新方向,而其選擇的解決方法也非常直接——選擇買房和建樓。

根據媒體統計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公教育頻繁“買地建樓”,例如在2019年,中公教育投資投資2億元建設湖南區域公司總部;而后,又在濟南以2.28億元競買濟陽區地塊,用于建設職業教育基地。

到了2020年,中公教育甚至決定斥資30多億元在北京昌平拿下一塊土地,以打造中公教育全新的總部大樓和培訓基地,不過因為資金鏈問題,在去年的9月,中公教育選擇將昌平項目轉讓給龍湖地產。

在地產行業向好的時候,投資房地產固然可以緩解主營業務的壓力,但可惜在最近這兩年,房地產行業節節敗退,中公教育不但沒有讓地產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反而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公教育的負債總額為77.76億,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84.51%,沉重的負債壓力,正在慢慢壓垮這個曾經的“考公一哥”。

回過頭來看,當曾經的“套路”不再適用,中公教育走下神壇已經不可避免;而隨著其將房地產當作救命稻草之后,早已經深陷困境的中公教育,如今更是越陷越深。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郯城县| 江都市| 淳安县| 宕昌县| 隆化县| 汝阳县| 五莲县| 志丹县| 长岛县| 大名县| 哈尔滨市| 枞阳县| 桐梓县| 喀喇| 尚义县| 高尔夫| 延边| 青海省| 扶沟县| 林西县| 邢台县| 南华县| 礼泉县| 福贡县| 腾冲县| 攀枝花市| 儋州市| 武鸣县| 新密市| 孝昌县| 尉氏县| 江华| 蕲春县| 新宾| 浦城县| 冀州市| 富平县| 广宁县| 邵武市| 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