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門
疫情近3年,在經歷了一輪一輪關店洗牌后,有的咖啡品牌跑出了一套“疫情開店方法論”:
每月6~7次上新,每款都“好拍”,瞄準打工人;半年做了100多場活動,牢牢抓住本地用戶。
最高日營業額達1萬元,一半以上店面實現日銷200杯+。
這家店如何做到的?后疫情時代,咖啡開店邏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日營業額做到1萬,它被稱為“合肥打工人必點”
這兩年,疫情在全國各地反復,堂食關閉、人流量驟減,咖啡館的日子都不好過。
不過最近我發現,也有很多咖啡品牌經過兩年多的探索,打磨出一套自己的“疫情開店法”,提高抗風險能力。
在安徽合肥,就有這樣一家咖啡品牌,在當地很有知名度和活躍度,被網友稱為“合肥打工人必點咖啡館”、“合肥的口糧咖啡”、“霸都咖啡界天花板”。
它叫20% coffee,先來看看產品和門店:
美式14元/杯,拿鐵17元/,以經典咖啡和創意咖啡為主,客單價多在17~20元之間,性價比較高,不少門店開在寫字樓內,很多產品都賣成了爆款。
比如“提拉米蘇冰淇淋拿鐵”,在冰拿鐵頂部加上提拉米蘇蛋糕,在咖啡節上一天能賣出300+杯。“很多本地愛喝咖啡的年輕人,提到一款產品,就能想到20% coffee。”
門店方面,20% coffee目前在合肥有9家,多以30㎡的小店為主,單店最高日營業額能做到1萬元。
疫情來臨后,20% coffee也同樣經歷了關店。
創始人袁瑰瑋告訴我,2015年成立后,20% coffee高峰時曾經在合肥有近20家店,無奈在第一波疫情后關閉了一部分店面。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打磨,20% coffee又開出了4家店,而且,所有店面能做到日銷100+杯,一半以上能做到200杯+,有的店面最快能做到“兩個月回本”。
——這個成績放在北上廣也許不夠驚天動地,但在合肥,已經穩扎穩打。
研究了多個穩定盈利的咖啡品牌,我發現,疫情這3年,他們開店策略已經大不相同。
疫情這3年,咖啡開店邏輯有4個變化
疫情已經將近3年,全國各地都涌現出一批咖啡品牌,不斷調整開店策略,表現出強大的韌性和適應能力。
以20% coffee為例,這些咖啡品牌普遍做到了4件事:
1、每月上新6~7款,上新能力成為硬實力
不可避免地,疫情使人們的消費熱情減退。不少咖啡品牌會通過加快上新品來吸引客群,保持活躍度。
20% coffee疫情后保持平均每個月上新6~7款產品,并和時下最流行的產品創意相結合,比如熱度很高的鮮果咖啡,“星巴克也在推”的冰凍濃縮等。
而且,新品必須有一個足夠吸引人的賣點,比如重瓣玫瑰布列夫,自制重瓣玫瑰熬煮的玫瑰醬和拿鐵融合,上面放著可食用玫瑰花瓣,亮點在“好看好拍”,成為“女生的最愛”。
此外,他們還有手打泡沫拿鐵、手打生椰,亮點在“手打”;還有合肥拿鐵,占據地域屬性,多款新品都成為了招牌。
保持較高的上新頻率,對于門店成本和經營都是一種考驗。
但在越來越卷的咖啡賽道,保持較高頻的產品上新,不斷占據市場的存在感,才能讓品牌有更強的競爭力。
2、輕模式+復合型開店,隨時調整產品線
疫情之下,開店成本和壓力更大,輕模式、復合型的店面形態適應性更強。
20%咖啡疫情之后,通過開店、關店,不斷摸索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開店思路,店型格外靈活:
- 比如寫字樓店,營業時間和白領上班時間吻合,那么搭配三明治,推出天天特價咖啡;
- 校園店更平價,推出網紅零食、烘焙產品,吸引年輕客群;
- 商圈店尤其是工作日白天客流少,就采用“早C晚A”模式,推出咖啡+微醺系列,微醺每天都能賣出100+杯。
此外,20%咖啡還有“店中店聯營”,比如在便利店、辦公用品店里開咖啡檔口,投資1.5萬左右,基本上2個月就能回本。
如今,小而美的店中店模式越來越多,很多疫情后成立的品牌也多采用這種模式,比如√5 coffee在買手店、4s店開店中店,輕氧咖啡會和健身房聯營等。
究其原因,店中店模式,是在利用極致化的空間,達成最大化的交易。
3、價格的內卷,也是新模式的開始
現在的咖啡,已經從產品卷到價格。
疫情之后,平價咖啡品牌興起,比如成都的爵渴咖啡美式5元、拿鐵8元,最高日銷1000杯+;長沙小咖主美式8元、拿鐵最低9元,可以做到最高日銷800杯+。
“經過多年市場培育,人們對于咖啡的需求是存在的,如果一杯咖啡30多元,一個月近1000元的支出,人們會猶豫;如果10元左右,一個月300塊的支出,就能接受。”
袁瑰瑋說,價格內卷的結果是營業額難以提高,但是可以做“咖啡+”模式,比如說,增加消費者有需求的產品,如網紅零食、網紅烘焙、三明治等。
4、主動出門找顧客,半年做100多場活動
去年,20% coffee在合肥推出地標咖啡爆火,成為“合肥必須打卡的咖啡館”。
20% coffee平均每3個月更新一次設計主題,根據當下年輕人最喜歡的話題、流行梗等元素,貼合年輕人的情緒表達。
比如,在20% coffee的寫字樓門店,會有“加油!打工人”的標語;杯子和杯套的設計,有之前流行的地標設計,還有最近超火的“退!退!退!”等設計。
同時,他們還主動出擊,尋找客流。
比如推出“天天特價咖啡”,讓顧客享受到實惠,也推出了自己的新品、增加了復購;做移動咖啡車形式,推出咖啡和微醺,既受年輕人喜愛,又增加曝光度;參加咖啡節,做到營業額第一。
20% coffee,今年已經和本土房地產品牌、光大銀行等聯合做了100多場活動,一場活動大概出杯300左右,一天最多能做4場。
很多區域咖啡品牌都是如此,不斷“折騰”,始終活躍在本地消費者當中。
“營銷是一件非常考驗腦力的事情,它需要隨時洞察消費者與經濟形勢,不斷變化。”袁瑰瑋說。
后疫情時代,咖啡館變成一門新的生意
后疫情時代,內卷的咖啡市場,注定是一個不進則退的市場。
只有審時度勢、不斷變化的品牌,才有機會逆流而上。
了解了多個在疫情后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品牌,我的一個感受是,市場和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正在讓咖啡館變成一門新的生意。
首先,打破原有思路,多渠道齊發力,才意味著更多機會。
無論“咖啡+”套餐,還是門店結合咖啡車,不斷探索更多提高營業額的可能性,不給自己設限,能提高營業額和顧客滿意度的操作,都值得探索嘗試。
正如袁瑰瑋所說,“咖啡不僅是情懷,尤其是疫情當下,咖啡更是一門生意,所有的情懷都建立在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之上。”
其次,降低對門店依賴,線上和零售成為新的生機。
和多位咖啡主理人聊天發現,不依賴單一模式,降低對線下門店的依賴程度,或許正成為一種疫情之下的破局思路。
一方面,不能堂食的時候,線上就是生機,注重外賣的包裝,保持品質、形狀、口味的穩定,重視顧客的線上體驗和反饋,為線上生意打好基礎。
另一方面,注重“在家”咖啡消費場景的轉化,很多品牌都增加咖啡豆、掛耳、咖啡液等咖啡新零售業務,來增加銷售營業額,比如小咖主的咖啡新零售占據銷售的30%~40%。
當然,最重要的轉變,是心態的轉變。
“在后疫情時代,沒有捷徑可言,一步一步地穩一點,不斷探索和試錯,及時調整,不追求數量,確保現有門店都實現盈利,確保差評和投訴降到最低,確保我們的客人都愿意再來,確保我們的供應鏈不斷完善。”這是袁瑰瑋眼下最看重的事。
不論何時,勇于嘗試并穩扎穩打的品牌,才有機會突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