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曾仰琳
編輯 | 彭潔云
“最快學習1個多月就能接單了。”
“接一個單子就1000元,每個月學費都有了,自己還有剩下的。”
“學完一個月就可以接一些漫畫的線勾圖,勾線很簡單,就像我們小時候描字帖一樣。“
以兼職為誘餌、誘導在校學生隱瞞身份辦理貸款,“培訓貸”陷阱卷土重來。
近日,多名在校學生向界面新聞記者反映,一家名為成都輕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輕備教育”)的培訓機構以可以提供兼職為由,吸引在校學生報名學習插畫、原畫課程,并申請網絡貸款償還學費。當學生發現課程質量不符合預期,想申請退學退費時,機構老師卻以各種理由拖延,導致學生面臨消費金融公司催收,被起訴、甚至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局面。
為輕備教育提供貸款的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海爾消費金融)和湖北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湖北消費金融”),也因為“培訓貸”頻頻被學生投訴而見諸網絡。
監管明確規定,金融機構要嚴格貸前資質審核,實質性審核識別大學生身份和真實貸款用途。這兩家持牌消金公司是否需要為此買單?“培訓貸”業務該如何規范發展?
被“兼職還學費”話術誘導,在校生隱瞞身份申請“培訓貸”
2021年12月,在讀高三學生小紅在網上看到了培訓機構輕備教育的一則宣傳視頻,其中宣稱“學原畫三天快速獲取第一筆收入”,原本就對繪畫感興趣的小紅,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填寫了個人資料,隨后該機構員工通過微信聯系上小紅。
“最快1個多月就能接單。”輕備教育一位老師告訴小紅。
在試聽了一堂直播課后,小紅抱著“用兼職還學費”的想法,支付了200元定金搶占了優惠名額,并報了學費為10480元的“全能班”。
據小紅提供的聊天截圖,一位聲氪教育(輕備教育旗下子公司)員工,在得知小紅還在上學的情況下,引導其隱瞞學生身份辦理“學費分期”,并聲稱,“跟大學里面助學貸款差不多”、“免額分期跟兼職只針對非學生”。

無獨有偶,2021年8月,大三學生小米同樣因為想學插畫進行兼職而關注到輕備教育的課程。在小米提供的聊天截圖中,輕備教育員工表示,“咱們同學來學習原畫,都是為了接單賺錢,如果連每個月學費都賺不上的話,誰愿意來學習原畫?”

同時,該名員工還向小米發送了多張學員“成功接單”的聊天截圖,金額從750元到4000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被誘導學生給界面新聞記者提供的與輕備員工的聊天對話中,同樣的“成功接單”截圖反復出現。

在輕備教育員工的勸說下,小米辦理了所謂的“助學分期”,并按要求在工作一欄填寫了“無業”。該名員工稱,“這個助學分期可以理解為大學生一次性償還不了學費,國家資助的助學金貸款一樣的道理。”
在輕備教育學員自發建立的維權群里,大部分在校學生訴說著相同的遭遇。在學生們提供的聊天截圖中,輕備教育的老師往往以“成人助學通道”、“國家助學貸款”的話術來包裝“培訓貸”,繼而讓學生掃描員工提供的二維碼,在第三方借貸平臺完成了貸款,涉及平臺包括海爾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等,貸款金額從6780元到16000元不等。
然而,學生們在交完學費后正式開始上課才了解到,輕備教育提供的錄播課程多為理論課程,直播課程也無法學到有用的技能。學生們聯系機構退費,被告知學習協議中規定,退學需要在協議生效后7日內,機構還會扣除30%的違約金和相關費用。
“我說我不學了,問他們能不能退款、解除合約,他們說不能,只能去上課。”小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報名后第三天她就要求退課退費,但輕備教育的員工不同意,甚至不回信息。
今年1月至今,小紅一直收到海爾消費金融的催收電話。7月,小紅被短信告知因貸款長期逾期,海爾消費金融近期即將正式整理材料進入訴訟流程,讓她做好應訴準備。目前,不少同學同樣面臨被電話催收的困境。

界面新聞記者多次致電輕備教育官網電話和該公司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登記的電話,均未接通,向該公司郵箱發送了采訪函,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回復。
據一位學員提供的與離職輕備員工的通話錄音透露,輕備教育目前線上業務已經停辦,停辦原因一來是線上業務不好招生,成本太大,二是線上退課率太高,整體盈利達不到預期。
在校生輕易通過貸款審核,海爾、湖北消金為何頻陷“培訓貸”風波?
為什么在校學生可以輕而易舉通過貸款審核,問題究竟出在哪個環節?
界面新聞記者通過掃描教育培訓機構員工發給學生的某貸款平臺二維碼,發現在注冊上述平臺時僅需輸入手機號、短信驗證碼,打勾“我已閱讀《用戶注冊服務協議》《個人信息保護政策》《披露信息》”,即可進入完成注冊進入貸款申請頁面。
在掃描另一家貸款平臺的二維碼進行注冊時,填寫完手機號、短信驗證碼后,就跳轉至上傳身份證,整個注冊過程中沒有出現《用戶注冊服務協議》等協議。
從小紅給界面新聞記者提供的申請貸款短信截圖來看,在海爾消費金融從申請注冊到貸款通過,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

小紅也向界面新聞記者坦言,注冊過程并沒有仔細看合同,申請貸款時也是按照教育培訓機構員工所說的,勾選“非學生承諾函”,并在工作經歷中填寫“無業”,同時,申請時不需要提供學歷證明。在消費金融公司第二天電話回訪中,小紅也按照此前填寫的信息進行回復。
對于在校大學生互聯網貸款的業務,監管有明確規定。
2021年3月,銀保監會等五部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進一步加強消費金融公司、商業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風險管理,明確未經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一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同時,《通知》規定,要嚴格貸前資質審核,實質性審核識別大學生身份和真實貸款用途,綜合評估大學生征信、收入、稅務等信息,全面了解信用狀況,嚴格落實大學生第二還款來源,通過電話等合理方式確認第二還款來源身份的真實性,獲取具備還款能力的第二還款來源(父母、監護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貸款行為并愿意代為還款的書面擔保材料,嚴格把控大學生信貸資質。
博通咨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指出,如果上述情況為事實,輕備教育涉嫌為獲取自身利益,誘導在校大學生辦理消費金融產品。
“在監管已經明令禁止對在校學生放貸的前提下,如果已知是在校大學生身份,就屬于違反相關的管理規定。更多的責任在于消費金融公司,作為監管發布條例主要的監管對象,消費金融公司沒有做到充分審核就大額放貸,明顯未落實相應監管要求。而學生明知是造假,也予以配合,本身就是放棄自身權益的表現。”王蓬博表示。
中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亞提出,在這個事件中,培訓機構存在誘導、欺詐的行為,消費金融公司也存在風險把控不力的問題。如果培訓機構構成欺詐,則可能構成刑事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僅涉嫌虛假宣傳,則可能需要承擔行政監管部門的行政責任;另外培訓機構存在誘導欺詐學生簽署合同,簽署合同后未按約定履行合同的情形,也需要從民事角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消費金融公司沒有嚴格審查借款人實際情況、合作機構的風險把控上也存在問題,則可能受到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輕備教育存在不當營銷宣傳、誘使學員借貸行為的嫌疑。而消費金融公司應當在借貸行為之前充分尊重申請人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提前向用戶展示合同內容,在風控過程中也應當調查申請人的真實意愿,但從貸款過程來看,機構既違反了貸款業務基本的審查流程,在盡職審查中的義務有所缺失,也縱容了場景方的不當營銷,對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值得關注的是,此事件中涉及的海爾消費金融和湖北消費金融兩個平臺,已不止一次陷入給在校學生發放貸款的“培訓貸”風波中。
今年3月,界面新聞記者曾報道,大學生在求職時被面試機構誘導,在海爾消費金融辦理了培訓貸款。
另據多家媒體報道,湖北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多次因“培訓貸”糾紛被在校學生投訴,涉及多家培訓機構。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海爾消費金融和湖北消費金融涉及在校學生的貸款的投訴,合計超過500條。
天眼查信息顯示,海爾消費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法定代表人為李占國,注冊資本金為10億元,其股東包括海爾集團公司、北京紅星美凱龍國際家具建材廣場有限公司、海爾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浙江逸榮投資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同賽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30%、25%、19%、16%和10%。
湖北消費金融成立于2015年4月,法定代表人為周楠,注冊資本金9.4億元,其前三大股東為湖北銀行、新疆特易數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新疆特易數科”)和北京宇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31.91%、24.47%和12.77%,其余股東包括TCL集團、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商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漢武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10.64%、10.64%、4.79%和4.79%。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消費金融第二大股東新疆特易數科于2020年5月獲批入股,在獲批前一個月,其唯一的大股東由玖富數科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玖富數科”)變更為北京利榮興商貿有限公司(下稱“利榮興”)。從股權結構來看,玖富數科與利榮興并無直接關聯,但利榮興的另一家全資子公司(北京聯云智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任一帆,同時也是玖富數科的法定代表人。
業績數據顯示,2021年,海爾消費金融和湖北消費金融凈利潤分別為1.91億元和0.9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5.3%和481.3%。
對于“培訓貸”風險,今年4月,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2022年第1號預警提到,有培訓機構以提供兼職工作為由,誘導學生接受課程培訓,并引導學生在網絡平臺填寫不真實信息辦理“培訓貸”。學生通過貸款繳納學費后,無法學到有價值的課程和專業技能,更無法獲得前期承諾的兼職崗位,卻因為退費難而背上了沉重的貸款債務。而在監管處罰方面,目前已有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因學生貸款管理不規范、線上個人貸款業務償債能力審查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違規行為,遭到監管部門通報和處罰。
多填一道信息多流失一批客戶,“培訓貸”業務該如何規范發展?
“哪怕讓用戶多填一個信息,都會產生客戶流失率。”面對頻發的“培訓貸”風波,消費金融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
一位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目前,在驗證學生身份上,消費金融公司最大的難題在于無法獲取學信網的數據。加上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監管對于數據要求日趨嚴格,因此,目前針對18至23歲的用戶,行業常見的做法都是設置“非學生承諾函”的選項,并通過電話回訪二次確認用戶信息,以此來避免給在校學生發放貸款。
對于為何不設置強制閱讀合同的選項,以及要求用戶上傳學歷證明的問題,該人士坦言,如果在用戶申請貸款產品時多加一道程序,比如讓用戶上傳學歷的證明材料,或強制閱讀完合同再打勾,或是要求用戶閱讀完合同后像簽署保險合同一樣抄寫“本人已閱讀合同條款”等,都會流失一定的客戶。
“從外界來看可能只是在產品設計時多加了一個動作,但對于機構來說,哪怕讓用戶多填一個信息,都會產生客戶流失率,尤其如果是讓用戶抄寫已閱讀合同的字樣,估計可能流失至少10%的客戶。”上述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消費金融公司目前只能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前提下,盡量給用戶好的體驗,在用戶體驗、獲客和合規三個方面取得一個平衡。
另外,界面新聞記者從多位消費金融人士處了解到,雖然經監管批準可以給在校學生發放貸款,但是由于落實第二還款源操作較為困難,目前業內尚無公司推出相關的消費金融產品。
部分消費金融公司為規避“校園貸”風險,會選擇“一刀切”的策略,即不給23歲以下的用戶發放貸款。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部分18歲至23歲的已工作的用戶確實也存在消費金融的需求,因此,消費金融公司在無法通過學信網獲知用戶是否為學生的前提下,會選擇讓這類用戶在申請貸款時勾選“非學生承諾函”。
“最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消費金融公司存在利潤壓力,因此在吸收用戶上不遺余力,表面上完成了監管要求,實際上并沒有重視相關監管規定。淺層次的原因在于確認機制問題,很容易被上游導流平臺造假,技術風控能力欠缺。”王蓬博稱。
對于規范“培訓貸”業務的發展,王蓬博建議,消費金融公司還是要把合規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視,完善相關的風控管理機制。
針對消費金融公司,李亞建議,應當優化與培訓機構的合作方式,加強對機構的審核和貸后管理。不僅要審核借款人,更要監控培訓機構經營財務動態,做到風險早發現、早應對,以降低因培訓機構跑路給消費者造成的資金損失。
針對監管部門,李亞進一步指出,建議從兩個方面去規范,一方面是業務監管,嚴防虛假宣傳、誘導貸款,杜絕陷阱條款、霸王合同;另一方面是資金監管,規范培訓機構的收費范圍、要求培訓機構繳納風險保證金或預付款的三方存管,降低培訓機構卷款跑路風險。另外,教育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要做好銜接,聯合執法,不能出現“踢皮球”的現象。
蘇筱芮則建議,消費金融公司應確認客戶申請意愿的真實性,比如參照銀行機構使用的“雙錄”流程,確認客戶是否接受產品的屬性及規則等,相關資料作為合規工作的重要構成進行留存。另外,金融部門監管和培訓機構的監管部門,應加大處罰通報力度,增加消費金融公司、培訓機構的違法違規成本。
目前,在輕備教育報名課程并貸款的學生們陷入退費難、無力還款而被催收和起訴的困境。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王蓬博認為,消費金融公司存在審核的責任,所以在這方面應該盡量配合監管核查,耐心和消費者協商,也可考慮適當放寬相應的還款條件。
李亞提出,首先,消費金融公司要嚴格貸前資質審核,實質性審核識別大學生身份和真實貸款用途,規范對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放貸行為。第二,要加強貸后管理,確保借貸資金流向符合貸款合同規定;最后,妥善處理逾期貸款,規范催收管理,嚴禁任何干擾大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暴力催收行為,不得非法曝光、泄漏學生個人信息。
對于給在校學生發放貸款、與輕備教育合作情況、未來將采取哪些措施保護消費者權益等問題,界面新聞記者發送采訪函至海爾消費金融和湖北消費金融,截至發稿,均未收到回復。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的小紅、小米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