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港股解碼 瓶子
剝離醫藥板塊后,東陽光(600673.SH)業績呈現爆發式增長。7月29日,東陽光2022年中期報告出爐。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59.26億元,同比增長0.61%;歸母凈利潤6.24億元,同比增長646.16%。
在二級市場方面,錄得亮眼業績表現的東陽光,股價并未受此提振繼續走高,反而拐頭向下。8月1日,東陽光收跌1.64%;截至8月2日午后收盤,東陽光股價跌幅為3.43%,報10.98元/股。
東陽光股價下挫,除了受大市環境走弱影響外,自身業績增速放緩及高估值,或許是影響市場對其后續繼續做多的情緒。
脫離醫藥板塊,聚焦鋰電新材料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以前,東陽光主要從事電子新材料、合金材料、化工產品、醫藥制造等四大業務板塊。
其中,東陽光的醫藥制造業務是通過控股子公司東陽光藥展開的。東陽光藥是國內奧司他韋(抗流感藥物)的主要生產商。
受疫情影響,國內人口流動減少,加上人們防護意識的增強,流感發病率下降,抗流感處方藥消費量驟降。財報顯示,東陽光藥2020-2021年營收連續下降逾60%,2021年歸母凈利潤更是迎來歷史首虧,達-5.88億元。
受東陽光藥的拖累,東陽光2020年業績呈現大幅下降,公司營收下降29.77%至103.7億元,凈利潤下滑62.63%至4.16億元,扣非凈利潤甚至首次出現虧損,為-1.02億元。
業績遭遇“滑鐵盧”,東陽光決定“棄卒保帥”——剝離醫藥板塊,聚焦鋰電新材料。
鋰電新材料逐步放量,業績逐步回暖
東陽光原本就是老牌鋁箔行業龍頭,布局氟化工業務亦有十余年。目前,公司主營業務包括電子新材料、合金材料、化工產品三大板塊,具體產品包括鋁電解電容器用電極箔(包含腐蝕箔和化成箔)、鋁電解電容器、軟磁材、電子光箔、親水箔、釬焊箔、電池鋁箔,以及氯堿化工產品、新型制環保冷劑等。
基于鋁電解電容器和超級電容器在新能源和變頻領域的廣泛應用,供不應求情況日益加劇。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東陽光積極進行產能擴建。公司在烏蘭察布市布局的中高壓化成箔擴建項目已共計完成96條生產線的安裝及調試,年產量達2800萬㎡。
目前,東陽光已建成了從高純鋁——電子光箔——電極箔(包含腐蝕箔和化成箔)——鋁電解電容器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同時,東陽光從電極箔的腐蝕化成工序中又逐步發展出氯堿化工——甲烷氯化物——氟化工(主要為新型制冷劑)——氟樹脂(主要為PVDF樹脂)的氯氟循環經濟產業鏈。
據悉,PVDF廣泛應用于涂料、注塑、鋰電(正極粘結劑與隔膜涂層)、光伏(光伏背板膜)等領域。其中,鋰電級PVDF作為新能源行業剛需,產品供需保持緊俏,而原材料R-142b是其制約瓶頸。
在該領域,東陽光有年產能5000噸PVDF供應隔膜涂覆和鐵鋰正極,是國內極少數突破鋰電級PVDF的供應商。公司還與璞泰來達成戰略合作,2022 年將新增1萬噸 PVDF 和 2.7 萬噸配套R-142b 產能,實現原材料自給。
另外,動力電池鋁箔作為鋁加工中的高端品種,東陽光已切入這個增量賽道。公司與日本最大的鋁箔生產企業UACJ合作建設電池鋁箔產能1萬噸/年,預計2022年投產后可實現替代日本進口。
隨著“雙碳目標”推進,新能源汽車、儲能、風電、光伏等相關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電容器、電池鋁箔、PVDF的需求持續釋放,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
受益于電極箔行業的強勁需求,以及鋰電級PVDF價格持續高位,東陽光電子新材料及化工板塊的經營顯著改善。
今年上半年,東陽光電子新材料和化工產品的營收分別為21.55億元、13.84億元,占比分別為 36.37%、23.35%,同比增速依次為4.39%、31.8%。
毛利率方面,2022年上半年,公司電子新材料、化工產品板塊核心產品的銷售價格保持高位運行,毛利率分別達31.87%、20.24%,進而拉動東陽光利潤水平大幅提升。報告期內,公司營收59.26億元,與上年同比略微增0.61%;實現歸母凈利潤 6.24億元,同比暴增646.16%。
但分季度來看,東陽光二季度業績增速是趨于放緩的,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2022年二季度,東陽光營收為30.84億元,同比下滑-5.98%,環比增長8.49%;歸母凈利潤為3.36億元,同比增長443.4%,環比增長16.84%。
結語
整體來看,下游新能源相關行業如新能源汽車、儲能、風電、光伏等的爆發式增長,帶動上游材料市場需求大增,東陽光作為行業龍頭,有望繼續享受行業發展的紅利。
有了業績的支撐,近期二級市場對東陽光的關注度也是水漲船高,自今年4月27日市場反彈以來,該股累計漲幅超104%,正上演翻倍好戲。
隨著股價持續走高,東陽光估值也是攀升,這或許也是近日公司股價走弱另一個驅動因素之一吧。截至發稿前,東陽光市盈率(TTM)為23.39倍,反觀東陽光所處的新材料板塊及氟化工板塊,市盈率(TTM)分別為20.1倍及15.45倍。
股價持續飆升,帶來估值飛升或許讓不少投資者感到“恐高”。尤其是在當前草木皆兵的股市中,避險情緒上升,對較高估值股票帶來情緒性的下行壓力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