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經過一周多的準備,首艘黑海運糧船于當地時間8月1日從烏克蘭港口敖德薩起航,邁出了烏克蘭黑海運糧的第一步。
烏克蘭計劃在未來數月運出2000萬噸糧食。如果計劃順利完成,國際糧食供應壓力將得到有效緩解。
上周五,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小麥期貨下跌1.13%,回落至俄烏沖突以前的水平。黑海地區的小麥價格也出現下跌。但聯合國經濟學家警告,推高國際糧價的因素并未消除,今后糧價還將出現波動。
首艘運糧船出發
據美聯社8月1日報道,土耳其國防部宣布,第一艘黑海運糧船于當天從敖德薩港出發前往黎巴嫩。
這艘先鋒貨船名為Razoni,懸掛塞拉利昂國旗,裝載2.6萬噸玉米。定位系統顯示,周一上午,該貨船緩緩駛離敖德薩港口碼頭。預計貨船將于周二抵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接受協調中心檢查,結束檢查后繼續前往目的地。
除Razoni外,還有貨船將從烏克蘭黑海其他港口出發,但土耳其沒有透露相關船只的細節。
根據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別與土耳其和聯合國在7月中旬達成的黑海運糧協議,烏克蘭的糧食將從三個黑海港口敖德薩、切爾諾莫斯克和尤日內運輸。
俄烏承諾不會對運糧航道上的商船和民用船只發起攻擊,任何軍用船只、飛機和無人機都不能靠近黑海運糧航道。
烏克蘭政府船只將帶領商船避開水雷,進入黑海港口。商船完成裝載離開烏克蘭后,將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海峽,在伊斯坦布爾接受協調中心的貨物檢查。進入伊斯坦布爾海峽的貨船也需接受協調中心檢查,以確保船只沒有運載武器和士兵。
簽署黑海運糧協議時,俄羅斯還與聯合國達成協議,以便俄羅斯的糧食和化肥正常出口、免于受西方制裁影響。
上周五,烏克蘭基建部長庫布拉科夫宣布,17艘滯留在黑海各港口的船只已經完成糧食裝載,等待出發。
自俄烏沖突以來,烏克蘭各大港口有超過100艘船只滯留。在黑海運糧協議的三個港口中,滯留的船只至少有22艘。
黑海運糧通道啟用后,烏克蘭計劃運出2000萬噸去年收割的糧食,每月運輸500萬噸。俄烏沖突前,烏克蘭每月出口500萬到600萬噸糧食,其中90%以上通過黑海港口運輸。到今年3月,隨著黑海港口停用,烏克蘭的糧食出口跌至20萬噸,6月回升至217萬噸。
但出于對水雷以及船只被卷入戰火的擔憂,商業海運公司和保險公司對黑海運糧依然心存疑慮,正在觀望首批運糧是否能安全通過黑海。自俄烏沖突開始到5月,至少六艘商船在烏克蘭沿海遭導彈擊中,大部分航運保險公司都將黑海和亞速海定為高風險地區。
除了貨船遭誤傷風險外,烏克蘭在黑海港口布設了大批水雷以防止俄羅斯進攻。黑海運糧協議沒有要求烏克蘭必須清除水雷,但規定如果確實有排雷需要,則在四方同意的前提下,由其他國家的排雷船進行排雷。
為增強航運公司的信心,烏克蘭政府此前就保險事宜與英國政府協商,希望保險業巨頭能協助烏克蘭從黑海運糧。
上周五,倫敦勞埃德集團下屬的Ascot和保險經紀Marsh聯合推出海運和戰爭保險,專門為從烏克蘭黑海港口運糧的船只服務。
這項新服務為海運公司掃清了障礙。此前,多家保險商表示只有在黑海水雷得到妥善處置或者國際海軍護航的情況下,才會為相關貨船提供保險。
業內人士透露,黑海運糧船參保的費用將參照貨物類型和出發抵達港口,但總體保費“價格不菲”。在黑海運糧通道開辟前,黑海地區航運的保險費已經從俄烏沖突前貨值的0.025%暴漲到5%。
風險依然存在
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是重要糧食出口國,兩國小麥出口占全球出口量的約三分之一,玉米約占20%,葵花籽油約占76%。這兩國供應了非洲40%以上的小麥。
俄烏沖突以來,烏克蘭無法從黑海出口糧食以及西方對俄制裁推高了國際糧價。芝加哥小麥期貨價格一度飆升至近13美元/蒲式耳的高點,糧食價格上漲也進一步推高了各國通脹。
但從5月中旬開始,芝加哥小麥期貨價格開始下降并在7月15日跌至7.81美元/蒲式耳,回到俄烏沖突前水平。當地時間上周五,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9月合約收于8.0775美元/蒲式耳,比前一交易日下跌9.25美分,跌幅1.13%。

新加坡貿易商還透露,黑海運糧協議達成后,上周,黑海地區9月發往東南亞的小麥報價跌至400美元/噸以下,低于一周前的415美元/噸。但交易商認為上周的價格已經“見底”,由于全球供應依然緊張,今后價格將重新上漲。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上月發布的報告顯示,6月食品價格指數比5月下跌2.3%至154.2,為連續第三個月下跌。下跌的原因是國際植物油、谷物和糖價格下跌,但6月指數依然比去年同期高出23.1%。

當月,FAO谷物價格指數比5月下降4.1%至166.3,其中國際小麥價格下跌5.7%。下跌的原因包括北半球進入新收割季、加拿大等主要小麥生產國作物狀況好轉、俄羅斯產量前景良好以及全球進口需求放緩。
除小麥價格下降之外,國際粗糧價格也下跌4.1%,玉米價格下降3.5%。
摩根大通預測,今年第四季度,全球食品通脹率將下降至5.5%到6%,為第二季度13%的一半。相比發達經濟體,食品在新興經濟體消費者支出中的占比更高,因此國際糧價下跌將有助于減緩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壓力。
該機構預測,食品通脹率下降將讓全球通脹率下跌1.5個百分點,讓新興經濟體通脹率下降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FAO首席經濟學家庫倫(Máximo Torero Cullen)也警告,雖然近期國際糧價出現下跌趨勢,但推高糧價的因素并沒有消退。
庫倫指出,主要產糧國遭遇的極端天氣、全球需求強勁、新冠疫情造成的生產運輸成本上漲和供應鏈受阻,以及俄烏沖突前景的不確定性,依然可能繼續推高國際糧價。
美國農業部也預測,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國部分地區的高溫干旱將導致明年的大米產量下降,推高大米價格。該部門預計,明年全球小麥和玉米產量將分別下降1%和2.6%,烏克蘭小麥產量將下降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