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招股書頻繁失效,餐飲資本退潮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招股書頻繁失效,餐飲資本退潮了?

資本和餐飲企業的故事要“結束”了嗎?

文|筷玩思維 李春婷

從公開資訊可見,自疫情以來有多家公司的招股書頻繁顯示失效,其中不乏兩次、三次沖刺上市卻至今仍在擱淺的,(非餐飲企業)列表可見有:第四范式(Ai企業)、喜馬拉雅、KK集團、安居客、石榴集團、新力服務、富力物業、微醫、檸萌影業、花房集團、珠海萬達商管等企業(信息來源于公開渠道;一些成功上市的企業此前也多次招股書失效)。

在餐飲行業,疫情后計劃上市的餐飲品牌(如鄉村基、撈王、綠茶餐廳等企業)也多次顯示招股書失效,有評論指出,疫情之后那么多家餐飲企業集中上市,卻同樣遭遇IPO擱淺,大概資本對于餐飲新股不再那么看好,加上近半年已經很少聽到餐飲企業的融資類新聞(并不是沒有),這或許說明疫情之后餐飲業遭遇了資本的大敗退?

筷玩思維了解到,多家計劃上市的企業招股書失效,這是眼下整個資本市場的現狀,且這個情況也并不只是存于餐飲業。幾十家企業存在IPO難,這能代表資本的大敗退嗎?又或者說,我們似乎應該重新考慮品牌發展與資本的關系了。

企業上市失敗是企業不行,還是資本不行?

從資本事實可見,餐飲企業在疫情之后確實有三個可見特點:一是大家都在集中上市(相較過去),二是疫情后申請上市的企業有不少敗于多次招股書失效,三是即便成功上市,其股價在上市后部分也會陷入破發風險(跌破發行價)。

在餐飲業,疫情之后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有七欣天、鄉村基(港股)、楊國福、撈王、老鄉雞、老娘舅、達美樂(港股)、綠茶、上井等,其中有尋求A股上市,也有向港交所遞交IPO。

然而事實很殘酷,一些餐飲企業為了尋求上市又是優化報表又是大膽開新店,還多次遞交招股書,但等來的結果卻是多次的招股書失效,有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失效(比如綠茶此前的數據問題),有的是因為時間到期而失效(占比并不低),還有部分是通過上市聆訊但發行不理想而上市失敗的。

關于上市這個事兒,有的企業困于聆訊,有的企業困于最后的募集資金環節,比如企業在上市募資時不順利,或者擔心無法募資而被“勸退”,雖然說餐飲經營的核心不是討好資本,但上市這個事兒如果得不到資本市場的認可,這個岸是上不去的。

臨在最后一步無法上岸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連邊都摸不到,這些企業或者因為過去的食品安全在上市時被詢問,又或者是因為其它輿論危機,以老鄉雞為例,老鄉雞近期的負面新聞并不少,有媒體發表了一個比較有趣的觀點:“要上市的餐飲企業那么多,為什么偏偏老鄉雞有這么多負面新聞?”

通過資訊可見,老鄉雞此前被曝千余員工沒有社保、強制勞務派遣,還涉嫌虛假宣傳,包括行賄的猛料都被挖出(除了社保以外,其余事情的真實度還有待觀察),至于還有評論說老鄉雞又貴又難吃,這類主觀內容我們就不評價了。此外,還有第三方評論稱“老鄉雞已經講不出新故事了”。

我們可以看到,資本的邏輯和餐飲的邏輯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資本邏輯當然是資本為王,資本方愛聽美好而獨立的故事,這些故事最好還是完美無瑕且可以流芳萬古的,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得能夠賣錢。

由于資本的邏輯和餐飲的邏輯不同,當然在資本的視角,無法上市那必然是企業的問題(這是無法否認的,進了誰家的門,就得按誰家的規則)。

對于一家發展中的餐飲企業,資本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資本市場的動向從來不是用經驗可見的,疫情之后也幾乎改變了創業者對于資本的看法,有些企業此前說絕對不融資、不上市,疫情后也主動尋求融資并做好了上市的計劃。

疫情的難關不好過,資本這一關同樣難走,絕路險境往往意味著關系的淪喪,在餐飲行業也有不少經營者對資本持負面的態度,餐飲人和資本家玩掰了的實際案例也不少,更重要的是,在疫情之后,很多餐飲企業連資本的面都見不到,更別說一些大品牌多次招股書失效了,可見資本這條船確實不好上。

對于一家發展中的餐飲企業,資本真的那么重要么?以成功上市的海底撈為例,2021年海底撈總收入411.12億(同比增長43.68%,有開新店的原因),營收增長了,但凈利潤卻是負的41.63億(同比下降1446.13%)。然而這不是海底撈一家的情況,海倫司2021年財報也是類似的情況:總收入同比是正的,但凈利潤同比都是負的。

這就是資本的作用,在企業虧損的時候,有資本的助力,企業可以度過一些大的資本危機,但我們不能忽略了這種助力同樣是一把雙刃劍,資本逐利,資本確實沒有講道德和感情的必要,如果一家上市企業被評為“潛力不足”,這家企業的股票就會被拋售,嚴重到甚至退市。

奈雪的茶于2021年6月30日上市,上市發行價為19.8港元,之后破發又腰斬,目前股價徘徊在4-6港元,總市值也從近300億港元跌到了95.56億港元(此前玩虛擬股票還被點名了)。

關于餐飲上市股,我們查詢了奈雪的茶、海底撈、海倫司、呷哺呷哺、百勝中國,它們的股價均低于一年前,從這些股價走勢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些“規律”,想要靠上市來度過發展危機,基本是沒門的。

在上市之前不盈利,上市之后的股價表現也基本不理想,而如果上市之前的資金來源就出了問題,上市之后也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即使單以奈雪的茶為例,也可見哪怕是資本看中的企業,上市之后也難以力挽狂瀾。

我們再來思考,對于一家發展中的餐飲企業,資本真的那么重要么?有評論指出,你是一家好企業,如果沒有大的野心,你當然可以不需要資本,但如果你的企業有問題,資本也救不了你,你強的時候,資本會成為你的青云風,你弱的時候,資本也會“釜底抽薪”。

沒有道德,資本是壞東西嗎?

資本當然有道德,比如說慈善,不過慈善不是資本的主流,此處就不討論資本圈的慈善。

不過即便資本極其功利,這也是說得過去的,因為資本的本質也是人性的貪婪,掉一把鐵斧頭到河里,通過技巧獲得金銀斧頭,這樣的利益交換基本人人都想要。

從本質來看,資本要的并不是“好的企業”,而是“賺錢的企業”(不談又好又賺錢這樣的問題),再細分下去無非就是賺短期的錢還是賺長期的錢,短期資本講究及時抽身,比如有些資本在企業上市即拋售(部分有協定制約,不同身份的持股人必須在上市多久才能賣出,如果沒有協定,則……),在短期以外,長期的資本是投資大家玩的事兒,但資本大家總是極其少數。

在資本家隊列,通常是短期資本“不講武德”的案例更多(因為基數更大),大眾評判的資本不道德通常就是評判短期資本,而短期資本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運營方每1-2年策劃一個網紅短期品牌來放加盟,通過加盟費等來快閃盈利,賺錢就閃,這是餐飲業最為常見的短期資本案例。

在短期快閃資本更大的盤子里,典型的案例是“預制菜”(疫情推動),預制菜需要花錢,所以預制菜和資本的關系自然頗為密切,各行各業(如調味品企業、火腿腸企業、罐頭魚企業、海產品企業等)都想在預制菜賽道上分一杯羹。自己賣這個,靠這個賺錢,企業自然會認為它有未來,疫情之后,整個食品經濟幾乎陷入了預制菜的大瘋狂。

典型的案例是趣店,互聯網是有記憶的,該企業從校園貸轉戰預制菜,背后的套路還是類似的,消費者1分錢搶酸菜魚,還可以有蘋果手機抽獎,然而趣店認為自己在預制菜行業真正的“福利”是支持10萬用戶創業(開預制菜門店)。

趣店計劃兩年內開20萬家預制菜門店,而為了支持這個瘋狂的資本計劃,趣店還為創業伙伴提供一年免息貸款(和趣店拿貨,找趣店貸款,貨賺錢,錢也賺錢,又有流水又有貸款利息)。

有評論指出,這哪里是在賣預制菜,這是拿預制菜開刀來推廣自己的“新校園貸”,或者叫“預制菜貸”,此舉不僅招來了預制菜企業的反感,就連合作的明星也因輿論紛紛與趣店劃清界限。

看來在預制菜的全民大狂歡,加上趣店的入局,資本背負的罵名就更深刻了。

結語

我們需要回到根源來談問題,資本(家)想要正循環,這是沒有問題的,它如同人呼吸一樣自然,但是,資本是沒有自由意志的,資本的權力掌握在人(資本家)手里,資本家可以拿資本做好事兒,也可以拿資本做壞事兒,道德其實不是資本決定,而是資本家決定的。

所以,我們不要對資本有偏見,我們應該審視資本家而不是資本(審視資本來源這同樣屬于資本家的范疇),再者,資本有沒有道德,這個問題同樣應該問資本家而不是資本。

在預制菜這個生意上,雖然它確實有優點也有缺點,但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因為些許缺陷就把預制菜貶得一無是處,即使趣店和諸多非餐飲玩家退出預制菜市場,其結果不會太壞也不會太好,更多玩家入局只是起到催化的作用、根本改變不了大的趨勢,對于預制菜這個角色,就像人造肉一樣,我們要給它時間。

進一步來談預制菜,我們筷玩思維也不認同預制菜會取代廚師的觀點,預制菜和廚師本就是不同的行業(不可與火車和馬車這樣的單一簡單關系混為一談),我們要看消息來源,如果是既得利益方,或者他就是做預制菜的,這些人說的話當然是偏向自己的,利益決定了立場,也讓話語失去了價值。之所以預制菜的資本如此瘋狂、熱度如此之高,或許資本方是將它當成疫情餐飲痛點之下的解決方案了,甚至也可以說,疫情不止,預制菜風頭不死。

我們認為,預制菜產業越發達,優質廚師的資源就越稀缺和越昂貴,某種程度上,預制菜也會推動廚師群體和餐飲業發展,但要談預制菜對于中國廚師和中國餐飲的決定程度,并不是預制菜不夠資格,只是中餐的深度和廣度不是某一個東西能解決的,預制菜不會是中餐的瓶頸,更不會是中餐的唯一瓶頸,這或許也是中西餐飲存有的巨大結構及內涵差異(不是內核差異而是內涵差異)。

再來談上市這個事兒,上市失敗或者上市后破發,這可能不是企業不行,也可能是疫情對餐飲經營的影響、資本方耐心受疫情持續干擾,很多一眼看到底的事兒,深層原因也可能是復雜的(還須知疫情不是唯一因素)。

有餐飲人指出,遇到疫情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大企業還能通過上市尋求出路,但小企業既無法上市,也難以融到資本,疫情當下,大小企業都很難。

在最后,我們回到資本大敗退這個事兒,資本真的大敗退了嗎?我們以7月18日到22日一周的交易來看,兩市(上交所、深交所)數據如下:18日增加51.5億元;19日增加29.18億元;20日增加18.1億元;21日減少4.81億元;22日減少30.63億元(第三方統計)。

或者一周的數據并不能說明什么,我們把時間拉長,在過去的整個7月,36氪關于兩市融資快訊的兩類標題:“融資客活躍度下降”和“融資客活躍度上升”,其對比是6:2(6降2升)。

數據長度和廣度不足,雖然可能也說明不了什么大問題,然而疫情之下經濟不明朗確實已是定局,但要談資本的大敗退,這個話題就過于宏大且沉重了。至于資本在近期到底是不是大敗退,可能資本家和企業家都不是決定因素,真正起到大影響的,很有可能是疫情的持續與嚴峻程度。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招股書頻繁失效,餐飲資本退潮了?

資本和餐飲企業的故事要“結束”了嗎?

文|筷玩思維 李春婷

從公開資訊可見,自疫情以來有多家公司的招股書頻繁顯示失效,其中不乏兩次、三次沖刺上市卻至今仍在擱淺的,(非餐飲企業)列表可見有:第四范式(Ai企業)、喜馬拉雅、KK集團、安居客、石榴集團、新力服務、富力物業、微醫、檸萌影業、花房集團、珠海萬達商管等企業(信息來源于公開渠道;一些成功上市的企業此前也多次招股書失效)。

在餐飲行業,疫情后計劃上市的餐飲品牌(如鄉村基、撈王、綠茶餐廳等企業)也多次顯示招股書失效,有評論指出,疫情之后那么多家餐飲企業集中上市,卻同樣遭遇IPO擱淺,大概資本對于餐飲新股不再那么看好,加上近半年已經很少聽到餐飲企業的融資類新聞(并不是沒有),這或許說明疫情之后餐飲業遭遇了資本的大敗退?

筷玩思維了解到,多家計劃上市的企業招股書失效,這是眼下整個資本市場的現狀,且這個情況也并不只是存于餐飲業。幾十家企業存在IPO難,這能代表資本的大敗退嗎?又或者說,我們似乎應該重新考慮品牌發展與資本的關系了。

企業上市失敗是企業不行,還是資本不行?

從資本事實可見,餐飲企業在疫情之后確實有三個可見特點:一是大家都在集中上市(相較過去),二是疫情后申請上市的企業有不少敗于多次招股書失效,三是即便成功上市,其股價在上市后部分也會陷入破發風險(跌破發行價)。

在餐飲業,疫情之后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有七欣天、鄉村基(港股)、楊國福、撈王、老鄉雞、老娘舅、達美樂(港股)、綠茶、上井等,其中有尋求A股上市,也有向港交所遞交IPO。

然而事實很殘酷,一些餐飲企業為了尋求上市又是優化報表又是大膽開新店,還多次遞交招股書,但等來的結果卻是多次的招股書失效,有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失效(比如綠茶此前的數據問題),有的是因為時間到期而失效(占比并不低),還有部分是通過上市聆訊但發行不理想而上市失敗的。

關于上市這個事兒,有的企業困于聆訊,有的企業困于最后的募集資金環節,比如企業在上市募資時不順利,或者擔心無法募資而被“勸退”,雖然說餐飲經營的核心不是討好資本,但上市這個事兒如果得不到資本市場的認可,這個岸是上不去的。

臨在最后一步無法上岸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連邊都摸不到,這些企業或者因為過去的食品安全在上市時被詢問,又或者是因為其它輿論危機,以老鄉雞為例,老鄉雞近期的負面新聞并不少,有媒體發表了一個比較有趣的觀點:“要上市的餐飲企業那么多,為什么偏偏老鄉雞有這么多負面新聞?”

通過資訊可見,老鄉雞此前被曝千余員工沒有社保、強制勞務派遣,還涉嫌虛假宣傳,包括行賄的猛料都被挖出(除了社保以外,其余事情的真實度還有待觀察),至于還有評論說老鄉雞又貴又難吃,這類主觀內容我們就不評價了。此外,還有第三方評論稱“老鄉雞已經講不出新故事了”。

我們可以看到,資本的邏輯和餐飲的邏輯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資本邏輯當然是資本為王,資本方愛聽美好而獨立的故事,這些故事最好還是完美無瑕且可以流芳萬古的,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得能夠賣錢。

由于資本的邏輯和餐飲的邏輯不同,當然在資本的視角,無法上市那必然是企業的問題(這是無法否認的,進了誰家的門,就得按誰家的規則)。

對于一家發展中的餐飲企業,資本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資本市場的動向從來不是用經驗可見的,疫情之后也幾乎改變了創業者對于資本的看法,有些企業此前說絕對不融資、不上市,疫情后也主動尋求融資并做好了上市的計劃。

疫情的難關不好過,資本這一關同樣難走,絕路險境往往意味著關系的淪喪,在餐飲行業也有不少經營者對資本持負面的態度,餐飲人和資本家玩掰了的實際案例也不少,更重要的是,在疫情之后,很多餐飲企業連資本的面都見不到,更別說一些大品牌多次招股書失效了,可見資本這條船確實不好上。

對于一家發展中的餐飲企業,資本真的那么重要么?以成功上市的海底撈為例,2021年海底撈總收入411.12億(同比增長43.68%,有開新店的原因),營收增長了,但凈利潤卻是負的41.63億(同比下降1446.13%)。然而這不是海底撈一家的情況,海倫司2021年財報也是類似的情況:總收入同比是正的,但凈利潤同比都是負的。

這就是資本的作用,在企業虧損的時候,有資本的助力,企業可以度過一些大的資本危機,但我們不能忽略了這種助力同樣是一把雙刃劍,資本逐利,資本確實沒有講道德和感情的必要,如果一家上市企業被評為“潛力不足”,這家企業的股票就會被拋售,嚴重到甚至退市。

奈雪的茶于2021年6月30日上市,上市發行價為19.8港元,之后破發又腰斬,目前股價徘徊在4-6港元,總市值也從近300億港元跌到了95.56億港元(此前玩虛擬股票還被點名了)。

關于餐飲上市股,我們查詢了奈雪的茶、海底撈、海倫司、呷哺呷哺、百勝中國,它們的股價均低于一年前,從這些股價走勢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些“規律”,想要靠上市來度過發展危機,基本是沒門的。

在上市之前不盈利,上市之后的股價表現也基本不理想,而如果上市之前的資金來源就出了問題,上市之后也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即使單以奈雪的茶為例,也可見哪怕是資本看中的企業,上市之后也難以力挽狂瀾。

我們再來思考,對于一家發展中的餐飲企業,資本真的那么重要么?有評論指出,你是一家好企業,如果沒有大的野心,你當然可以不需要資本,但如果你的企業有問題,資本也救不了你,你強的時候,資本會成為你的青云風,你弱的時候,資本也會“釜底抽薪”。

沒有道德,資本是壞東西嗎?

資本當然有道德,比如說慈善,不過慈善不是資本的主流,此處就不討論資本圈的慈善。

不過即便資本極其功利,這也是說得過去的,因為資本的本質也是人性的貪婪,掉一把鐵斧頭到河里,通過技巧獲得金銀斧頭,這樣的利益交換基本人人都想要。

從本質來看,資本要的并不是“好的企業”,而是“賺錢的企業”(不談又好又賺錢這樣的問題),再細分下去無非就是賺短期的錢還是賺長期的錢,短期資本講究及時抽身,比如有些資本在企業上市即拋售(部分有協定制約,不同身份的持股人必須在上市多久才能賣出,如果沒有協定,則……),在短期以外,長期的資本是投資大家玩的事兒,但資本大家總是極其少數。

在資本家隊列,通常是短期資本“不講武德”的案例更多(因為基數更大),大眾評判的資本不道德通常就是評判短期資本,而短期資本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運營方每1-2年策劃一個網紅短期品牌來放加盟,通過加盟費等來快閃盈利,賺錢就閃,這是餐飲業最為常見的短期資本案例。

在短期快閃資本更大的盤子里,典型的案例是“預制菜”(疫情推動),預制菜需要花錢,所以預制菜和資本的關系自然頗為密切,各行各業(如調味品企業、火腿腸企業、罐頭魚企業、海產品企業等)都想在預制菜賽道上分一杯羹。自己賣這個,靠這個賺錢,企業自然會認為它有未來,疫情之后,整個食品經濟幾乎陷入了預制菜的大瘋狂。

典型的案例是趣店,互聯網是有記憶的,該企業從校園貸轉戰預制菜,背后的套路還是類似的,消費者1分錢搶酸菜魚,還可以有蘋果手機抽獎,然而趣店認為自己在預制菜行業真正的“福利”是支持10萬用戶創業(開預制菜門店)。

趣店計劃兩年內開20萬家預制菜門店,而為了支持這個瘋狂的資本計劃,趣店還為創業伙伴提供一年免息貸款(和趣店拿貨,找趣店貸款,貨賺錢,錢也賺錢,又有流水又有貸款利息)。

有評論指出,這哪里是在賣預制菜,這是拿預制菜開刀來推廣自己的“新校園貸”,或者叫“預制菜貸”,此舉不僅招來了預制菜企業的反感,就連合作的明星也因輿論紛紛與趣店劃清界限。

看來在預制菜的全民大狂歡,加上趣店的入局,資本背負的罵名就更深刻了。

結語

我們需要回到根源來談問題,資本(家)想要正循環,這是沒有問題的,它如同人呼吸一樣自然,但是,資本是沒有自由意志的,資本的權力掌握在人(資本家)手里,資本家可以拿資本做好事兒,也可以拿資本做壞事兒,道德其實不是資本決定,而是資本家決定的。

所以,我們不要對資本有偏見,我們應該審視資本家而不是資本(審視資本來源這同樣屬于資本家的范疇),再者,資本有沒有道德,這個問題同樣應該問資本家而不是資本。

在預制菜這個生意上,雖然它確實有優點也有缺點,但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因為些許缺陷就把預制菜貶得一無是處,即使趣店和諸多非餐飲玩家退出預制菜市場,其結果不會太壞也不會太好,更多玩家入局只是起到催化的作用、根本改變不了大的趨勢,對于預制菜這個角色,就像人造肉一樣,我們要給它時間。

進一步來談預制菜,我們筷玩思維也不認同預制菜會取代廚師的觀點,預制菜和廚師本就是不同的行業(不可與火車和馬車這樣的單一簡單關系混為一談),我們要看消息來源,如果是既得利益方,或者他就是做預制菜的,這些人說的話當然是偏向自己的,利益決定了立場,也讓話語失去了價值。之所以預制菜的資本如此瘋狂、熱度如此之高,或許資本方是將它當成疫情餐飲痛點之下的解決方案了,甚至也可以說,疫情不止,預制菜風頭不死。

我們認為,預制菜產業越發達,優質廚師的資源就越稀缺和越昂貴,某種程度上,預制菜也會推動廚師群體和餐飲業發展,但要談預制菜對于中國廚師和中國餐飲的決定程度,并不是預制菜不夠資格,只是中餐的深度和廣度不是某一個東西能解決的,預制菜不會是中餐的瓶頸,更不會是中餐的唯一瓶頸,這或許也是中西餐飲存有的巨大結構及內涵差異(不是內核差異而是內涵差異)。

再來談上市這個事兒,上市失敗或者上市后破發,這可能不是企業不行,也可能是疫情對餐飲經營的影響、資本方耐心受疫情持續干擾,很多一眼看到底的事兒,深層原因也可能是復雜的(還須知疫情不是唯一因素)。

有餐飲人指出,遇到疫情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大企業還能通過上市尋求出路,但小企業既無法上市,也難以融到資本,疫情當下,大小企業都很難。

在最后,我們回到資本大敗退這個事兒,資本真的大敗退了嗎?我們以7月18日到22日一周的交易來看,兩市(上交所、深交所)數據如下:18日增加51.5億元;19日增加29.18億元;20日增加18.1億元;21日減少4.81億元;22日減少30.63億元(第三方統計)。

或者一周的數據并不能說明什么,我們把時間拉長,在過去的整個7月,36氪關于兩市融資快訊的兩類標題:“融資客活躍度下降”和“融資客活躍度上升”,其對比是6:2(6降2升)。

數據長度和廣度不足,雖然可能也說明不了什么大問題,然而疫情之下經濟不明朗確實已是定局,但要談資本的大敗退,這個話題就過于宏大且沉重了。至于資本在近期到底是不是大敗退,可能資本家和企業家都不是決定因素,真正起到大影響的,很有可能是疫情的持續與嚴峻程度。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哈密市| 营口市| 会同县| 苏尼特右旗| 阿拉尔市| 收藏| 平山县| 沁源县| 高阳县| 闸北区| 枞阳县| 永吉县| 丹江口市| 武穴市| 合川市| 蒙自县| 雷山县| 揭西县| 寿光市| 额济纳旗| 宣武区| 富民县| 禹城市| 伊春市| 石泉县| 红安县| 奇台县| 广州市| 拜泉县| 延川县| 沾化县| 旬邑县| 蒙阴县| 贵定县| 丰镇市| 遂宁市| 静安区| 洱源县| 彭泽县|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