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無忌 無銹缽
雪糕品牌們或許不會想到,憑借著“XX刺客”這一新詞,他們會成為這個夏天名副其實的頂流。
在這場由價格引發的戰爭中,揭開了雪糕市場隱秘的諸多往事。從1926年我國第一個雪糕品牌誕生以來,有著百年歷史的中國雪糕市場親歷了外資品牌與國貨的博弈,也見證了新消費品牌的起起伏伏。
作為快消品行業的細分品類,“百年歷史”意味著,從上游原料、中游生產再到下游的冷鏈運輸,雪糕的國產化已非常成熟。
但國產化并不意味著品牌化,雪糕市場野蠻生長的同時,矛盾也隨之涌現——這個市場參與者眾多,是典型的紅海市場,但在競爭過程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價格梯度與品牌梯度;這個市場新玩家眾多,終端玩法也層出不窮,但鮮少有品牌在發展中向產業鏈上游拓展......
大多數的品牌也都在謀求高端,但對于高端的理解,每一個品牌的模式都大同小異。在“雪糕刺客”的吐槽之外,中國雪糕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冰柜為什么會成為雪糕們競爭的關鍵?
通過本文,我們將回答三個問題:
1、雪糕的戰爭究竟在哪里?
2、雪糕的戰爭到了哪一步?
3、雪糕的冰柜戰爭會往哪里走?
冰柜打響“第一槍”
回望過去,雪糕行業在國內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初生階段——1925年,“海寧洋行”引進美國設備,打造了日后風靡上海灘的“美女牌”冰激凌,中國第一支工業化冷飲由此誕生。自此,數百年來小販沿街販賣手工奶冰的商業格局,被隆隆的機器聲打破。
流行階段——90年代,和路雪、雀巢等國外品牌涌入,面對“國際奶油”的沖擊,伊利、光明等乳企加速新品研發,“苦咖啡”、“香蕉王子”等一系列80后耳熟能詳的產品誕生,國產雪糕邁入了百花齊放的大眾化時期。
高端化階段——步入新消費時代,互聯網加快了營銷效率,為雪糕行業帶來了品牌升維的機遇。
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2021年,我國雪糕冰淇淋行業的市場規模由1241億元增長至1600億元,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同一時間,鐘薛高、中街1946等高端冰淇淋品牌相繼出現,光明、伊利等老牌企業也陸續推出高端新品,雪糕行業迎來了消費者口中的“刺客時代”。
概括來說,三個階段所解決的,也正是消費品行業普遍的痛點——產能瓶頸、受眾瓶頸和周期瓶頸。
今天,雪糕早已不能被看作是單純的“解暑冷飲”,而是面向全年齡段消費者、四季皆宜的“冰柜零食”。
另一方面,雪糕和冰柜的綁定關系,也造就了這一行業不同于其他消費品牌的“沉重感”。
著名新消費導師雕爺曾經講過品牌的發展邏輯——“新媒體、新渠道、新產品”。其中,新渠道尤為重要,在新消費品牌眼中,天貓、京東與唯品會都只能算是古典電商,真正的新渠道是拼多多、小紅書這類新電商。
相形之下,雪糕這一品類則更接近傳統零售。
盡管數據顯示,雪糕行業整體的線上消費比重已經從5%增長到了如今的20%。但在新品頻出的當下,雪糕的線上渠道,更多仍然扮演“復購”的角色。一款雪糕要想真正意義上走入大眾市場,線下小賣部和便利店仍然是最有效的品牌產品的認知和購買渠道。
煜寒咨詢此前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也顯示,雪糕品牌的各項策略中,綜合效果最好的“研發新口味”、“促銷降價”、“品牌聯名”、“地推廣告”,基本都依賴線下商超作為主陣地。
這意味著,圍繞冰柜這一咫尺見方的空間,各大雪糕品牌的和諧共存,不會持續太久。
高端化是唯一出路嗎?
從家電大戰,電商大戰再到打車補貼大戰,在越是紅海的市場中,“價格戰”曾是諸多行業繞不過的魔咒。
天眼查顯示,我國目前有近4.5萬家雪糕相關企業,各類品牌數不勝數,但在如此內卷的競爭環境下,雪糕品牌們卻默契地繞過了“價格戰”,紛紛落子于“高端化”。
根據第三方機構歐睿國際咨詢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整體冷飲平均單價上漲了30%。
沖擊高端化,將價格上探,在雪糕品牌商眼中,“高端化”似乎是不得已為之。 雪糕品牌八喜所屬的三元股份就將成本端的壓力寫在了2021年的財報中:“受新冠疫情、供需關系及貿易環境影響,原料奶、紙箱包裝等原輔材料成本大幅上漲,企業成本控制壓力不斷加大。”
有業內人士也表示:“人工和原料都漲價了,雪糕不得不漲價。”
但事實果真如此如此嗎?
事實上,雪糕的成本結構主要可分為制造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制造成本占比較大,其他成本占比最小。
作為成本大頭,制造成本主要包括了奶和奶油產品以及其他輔料,據頭豹研究院數據,依照農業農村部的生牛乳的市場批發價格來計算,一支雪糕的制造成本往往在0.3-0.5元,加上其他成本,則單只雪糕的價格大約在1元。
而環顧當前的雪糕市場,大多數雪糕的定價在10-20元左右,部分品牌的價格如茅臺冰淇淋價格甚至被炒到了一個258元。
高價只是雪糕品牌們的定價策略,要想讓消費者心甘情愿地掏腰包為高端化付費,品牌們下的“功夫”遠遠不止于此。
財經無忌總結看來,雪糕品牌們做高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 高端原料,用原料升級打動消費者的心。
為了迎合消費者低糖低脂的需求,在牛奶上升級,比如生牛乳。在奶油上,將人造奶油換成了天然奶油。為了打造原料的稀缺性,雪糕品牌也是不遺余力。
比如,蒙牛的高端冰淇淋品牌蒂蘭圣雪主打“純正生牛乳”的原料牌。而在一部《橫州·尋味茉莉》記錄片中,就講述了鐘薛高的原料故事。據了解,鐘薛高工作人員曾到訪“中國茉莉花之鄉”橫州市,學習茉莉花的制茶工藝,最后通過煮茶將茶湯作為原料制成雪糕。
? 高端輔料,用堆料講述口味創新。
理解這一點,從雪糕龐大的品類庫就能看出。“牛乳芝士口味”、“楊枝甘露摩卡曲奇”、“絲絨可可”、“加納黑金”......
雪糕品牌們恨不得將輔料放在命名里,讓消費者可一眼看中自己的與眾不同。一些輔料甚至降維打擊,如蒙牛在去年曾與小罐茶共同推出“茶淇淋”,今年又與茅臺合作,推出了大熱的茅臺冰淇淋。
? 聯名IP,用跨界贏得年輕人的心。
比起原料與輔料升級,雪糕們更為簡單的高端化方法就是跨界聯名。一般來說,聯名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消費類食品內部聯名,比如上文提到的茅臺、小罐茶等,都是在輔料上做文章。
但比起蒙牛這些全國性雪糕品牌的”強強聯名“,一些區域性雪糕更想借助聯名實現破圈。
例如東北大板曾與永璞等新消費品牌聯名,推出新品。在永璞的官方旗艦店上,寫著這樣的宣傳語:“永璞咖啡新喝法”。
另一類的聯名則是圍繞影視。和路雪與魔道祖師、蒙牛與原神、東北大板和與君初相識......總之,什么ip熱就和什么ip聯名,什么影視火便來一波合作。
在這方面,蒙牛可謂是聯名破圈的一把好手。借助姜子牙、原神等IP,引發年輕人的熱議。如與原神更是吸引了眾多玩家的關注。近日隨變與原神聯名款「七七夏日冰冰箱」禮盒在官方店上線后,因人氣太高!預售開啟就售罄。
針對此款聯名雪糕的態度,不少游戲玩家表示“又愛有恨”。一位原神玩家評論道:“十多塊的一個雪糕,有點小貴。但也不能說是’雪糕刺客‘,因為它光明正大地將價格擺出來了,只能說是‘雪糕狂戰士’了吧?”
不難看出,從高端原料、高端輔料再到聯名IP,雪糕的高端化似乎已成為了品牌升級的常態。
洗牌期何時到來?
倘若沒有后續的黑天鵝,雪糕行業的品牌升級,或許還會再持續一陣。
盡管已經走過了近100年的風雨,但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雪糕市場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雪糕行業的品牌梯度沒有形成,價格層次也沒有構建,品牌們打響的還是認知度的戰爭——搶占高價格區間,繼而輸出高端品牌認知的既成事實。
遺憾的是,全球消費的下行,讓市場的高端化之路驟然停滯,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理性消費開始重新成為了市場的趨勢。
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雪糕品牌在沒有徹底鞏固高端化形象的時候,就將被市場猝然打入冷宮,行業的洗牌期也已經提前到來。
立木咨詢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前十大雪糕品牌的綜合市占率,已經達到了77%,行業整體已經呈現出“大品牌壟斷”的態勢。
然而細分來看,具體到各個口味、品類的雪糕,競爭的氛圍其實并不濃厚。
畢竟,雪糕新消費的老大哥鐘薛高,也僅僅處于A輪融資階段。
烯牛數據整理的雪糕行業競對列表中,拋開伊利、蒙牛、光明這樣的老牌乳企,和喜茶、恒順、茅臺這樣的跨界者,大部分的雪糕品牌,還處在天使輪的“幼生期”。
市場是殘酷的,論聯名、流量、新口味噱頭這些,上述品牌或許還有所擅長,然而高端化之路鎖死后,伴隨著渠道、價格和供應鏈戰爭的到來,雪糕新消費品牌的前景,或許要打上一個問號。
畢竟,網紅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種草快,拔草更快。
這或許也是鐘薛高火爆后,資本遲遲不愿入局這一行業的原因。
畢竟,無論是高端原料、輔料還是聯名IP,都可以被輕易復制。而在口味高速迭代的當下,淺灘嬉戲的雪糕品牌們并不能給出那個讓投資者心動的“護城河”。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只有當潮水退去了,才知道誰在裸游。”
某種意義上,再不扎入行業深水區,留給新消費雪糕的“底褲”,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