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酒網
7月初,叮咚買菜推出首個自有精釀啤酒品牌“1972農場”,主打只賣24小時的“日日鮮”精釀原漿鮮啤。
精釀啤酒賽道的內卷趨勢正愈發明顯。
2010年以后,泰山原漿啤酒陸續推出“泰山原漿7天鮮活”“泰山原漿28天鮮活”,號稱“開創啤酒原漿鮮活時代”,致力于“只生產短保質期原漿啤酒”。
隨后,眾多前店后廠模式的精釀啤酒企業在國內遍地開花,到如今,“24小時精釀鮮啤”再次將精釀啤酒的競爭推向新高度。
傳統啤酒大廠如百威、華潤、嘉士伯、青島等紛紛布局精釀賽道,跨界資本如盒馬、美團買菜、叮咚買菜,包括以海底撈為首的餐飲行業也相繼加入戰團,推出自有精釀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精釀啤酒賽道共計發生20起融資事件,也充分顯示了精釀啤酒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從野蠻生長,到小微精釀企業林立,再到消費群體逐漸擴大,國產精釀啤酒正在快速成長。資本的介入,也在極大地改變行業生態。
精釀啤酒:“卷王”之爭
資料顯示,叮咚買菜推出的“1972農場”精釀原漿鮮啤是由高級釀酒師團隊研發,由杭州千島湖啤酒代工,選用千島湖源頭活水,采用了法國PLANNET與加拿大METCALFE進口的大麥芽以及兩種美國精釀專用的啤酒花SIMCOE與CITRA。
“1972農場”精釀原漿鮮啤的保質期為7天,其宣傳語強調冷鏈鎖鮮,當日購買當日飲用,“只賣24小時,新鮮直達”。
叮咚買菜App顯示,“1972農場”目前僅在上海等華東地區部分城市可以下單,500ml單價低至12.9元,優惠價7.9元,在其7日銷量啤酒榜上占據第一名。
此前,成都地區精釀啤酒品牌“張飛啤酒”曾向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透露,張飛啤酒正積極研發新品,計劃推出價格在14元左右的精釀啤酒。
品質、價格、服務不斷升級,精釀啤酒似乎正在上演“沒有最卷,只有更卷”的亂戰。
從數據來看,精釀啤酒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不足3%,卻吸引了近5000家企業的爭搶。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在2013-2020年間,精釀啤酒平均每年增長率為36%。企查查顯示,最近三年時間里,處于存續(在營)狀態的精釀啤酒企業一共是4550家,其中成立時間在3年內的企業有3163家,占比70%。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已有數十億融資流入精釀圈。包括泰山原漿啤酒、新零啤酒、軒博啤酒等精釀品牌,以及海倫斯、貓員外等連鎖酒館品牌都獲得了相應融資。
由此可見,精釀啤酒賽道品牌數量、市場規模均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對精釀啤酒的野心正在快速“膨脹”。
從中國啤酒市場的發展歷程看,從區域競爭到大廠吞并小廠,再到全國化的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百威、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重慶啤酒等巨頭爭霸的局面,行業發展步入存量時代,高端化成為新的市場必爭之地。
在傳統啤酒高端化之爭中,華潤投資百億在深圳建設精釀啤酒廠,青島啤酒推出百年之旅、奧古特、琥珀拉格、IPA精釀等高端產品,還成立精釀生活MALL,能夠生產8大系列、24類精釀啤酒。
傳統大廠的出擊,讓精釀賽道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大廠并購精釀啤酒品牌的案例屢屢上演,百威收購拳擊貓,嘉士伯建立精釀啤酒工廠,并收購精釀啤酒品牌“京A”部分股權。
資本為何青睞精釀?
“無論是企業的內卷,還是外部資本的涌入,對精釀啤酒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將為行業帶來更好的品質和服務,打造良好的消費市場。
結合現狀來看,精釀賽道內卷趨勢和吸引資本目光有以下幾個底層邏輯:傳統啤酒高端化加速明顯,精釀啤酒的高市場增長空間和高利潤空間。
首先是啤酒行業的高端化趨勢助推著精釀啤酒的發展。從百威亞太、華潤雪花、青島啤酒三大巨頭2021年數據看,百威亞太所有主要市場的高端及以上產品銷售皆取得了雙位數增長,華潤雪花次高檔及以上啤酒銷量的增長率達27.8%,青島啤酒高檔以上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4.2%。
高端產品的高增長讓各大龍頭企業都看到了產品結構升級的重要性,而布局更具高品質的精釀賽道顯然符合結構升級的需求。
中金公司預計,2020年至2025年精釀業務收入CAGR可達30%-50%,2025年精釀啤酒市場規模將占整體啤酒市場規模的17.2%。如此龐大的增長空間,自然極大地吸引著各路資本。
而在利潤空間上,從近兩年精釀啤酒產品價格上看,美國精釀啤酒與傳統啤酒的價差僅在2倍左右,而國內精釀啤酒與傳統啤酒價差則達到3到4倍。
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走訪的多位精釀啤酒企業和經銷商表示,自釀精釀啤酒的產品毛利率可達70%以上,外購酒精釀館的毛利率也可維持在50%-60%。
這樣的價差和毛利率意味著極高的利潤空間,在尚處于藍海的精釀市場上,先入局者顯然更具優勢。
國產精釀的品牌化之路還要走多久?
數千家精釀企業中,至今尚未出現具備足夠影響力的龍頭品牌。有品質、無品牌,是精釀啤酒領域普遍公認的現實。
“內卷、價格戰,或者所謂的降維打擊,都是精釀啤酒在下沉市場過程中已經呈現出的競爭態勢。”涌入者眾、資本看好、下沉市場競爭激烈,能否帶領國產精釀啤酒邁入更加健康、成熟的未來,是當前業內外探尋和討論的焦點。
有精釀啤酒企業向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表示,精釀啤酒本身的局限性在于它是手工啤酒,是小批量的、獨特的啤酒品類,但口感好、產量低,也是其吸引消費者的魅力所在。
美國釀造者協會對精釀釀造者有三點要求:一是廠小,年產量小于600萬桶;二是自主權,非精釀釀造者或公司機構,其占股份不能超過25%;三是傳統,釀造者所釀造的大部分啤酒的風味都應該是從傳統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
大廠的出擊、資本的涌入能夠給精釀啤酒帶來什么?
有業內專家向云酒頭條(微信號:云酒頭條)表示,價格的內卷并非精釀啤酒的健康發展之道,國內精釀啤酒企業大都存在資金實力弱、生產成本高、市場消費群體培育不足的劣勢,靠打價格戰、試圖降維打擊平替傳統啤酒的路子有著極大風險。
企查查數據顯示,4550家精釀啤酒企業中,注冊資本不超過500萬的就有2939家,而在近5年時間里,有超過300家企業倒在路上。
在他看來,小規模意味著低抗風險能力,傳統巨頭和資本的進入,則有利于打造出高效率的精釀龍頭品牌,打造出更具優勢的供應鏈,降低成本,形成更有競爭力和品牌力的精釀寡頭。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價格和品質優勢才能在市場上扎穩腳跟。
但也有專家認為,降本增效的規模化發展并非精釀啤酒當前最迫在眉睫的問題,而是需要更多地在品牌化之路上下功夫,比如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差異、品牌渠道的打造,不能急于追求資本規模化,要一步步走出屬于自己的品牌之路,同時注重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
你怎么看精釀啤酒內卷?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