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古廿
編輯|伊頁
百度、阿里再次打響一場大廠之爭。
7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智能互聯總裁彭超,在天貓精靈伙伴大會上表示,阿里巴巴已設立新的一級業務智能互聯,探索更多消費者人工智能形態。
幾乎同一時間的2022百度世界大會上,小度科技CEO景鯤宣布,將在線下增設100家全屋智能體驗門店,加速推進小度“未來的家”及AI智能服務落地千家萬戶。
阿里強調架構調整,在原有天貓精靈自營業務之上,將集團其他消費AIoT業務端口整合為新的一級組織。百度則發力線下門店,在此前單一線上渠道的基礎上,以更多的線下體驗店布局使消費者更好地體驗小度全屋智能。
雖然發力點不同,但二者的核心都不再是智能音箱的出貨量,而是整合更多AIoT業務的開放生態。
顯然,曾經以智能音箱為競爭起點的大廠人工智能業務,正在走出硬件消費的To C邏輯,來到開放平臺的To B階段。
To C市場見頂
根據洛圖科技最新發布的《中國智能音箱零售市場月度追蹤》報告,2022年上半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1416萬臺,同比下降26.8%;市場銷售額為40.9億元,同比下降22.3%。
這意味著,中國智能音箱市場整體銷量已經連續同比下滑6個月,且上半年的每一個月,市場銷量和銷售額均出現了兩位數的大幅下滑。
不僅如此,在1月年貨節帶動市場規模達到300萬的量級之后,整體市場就陷入低位運行狀態,同時報告對于未來的走勢預測也不樂觀,認為2022年整體同比下降已成定局。
分析整體市場低迷的原因,從需求側來看,大環境影響下消費者購物決策趨于理性,非剛性消費的智能音箱需求下滑。不過有從業者認為,這層影響偏弱,因為即使在以數碼3C為主的618大促拉動需求期間,市場也沒有出現明顯復蘇跡象。
更多的原因可能來自供給側。從市場集中度來看,長期維持在以MBA(小米、百度、阿里)為主的高寡占水平,缺乏競爭和產品活力。 高度固化的競爭格局下,又反過來影響產品智能體驗、安全隱私等問題,減少了消費者換新的嘗鮮動力。
在大廠們以低價補貼策略迅速瓜分市場份額后,智能音箱也正在從風口下的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
To C邏輯下智能音箱出貨量的跌跌不休,同樣也反應在硬件廠商推新的產品策略上。在產品層面,智能音箱也開始回歸音箱的傳統面目,比如強調音質。
2017年蘋果WWDC上,率先推出主打音質的音箱產品HomePod,并未過多得強調人工智能以及語音助手。緊跟著,小米、華為新發布的音箱產品,智能的特色雖然還在,但均不再是主打賣點。
華為聯合帝瓦雷推出高端產品Sound,在音質方面極致堆料,同時也將產品價位最高推至2000元以上。小米則是聯手曼哈頓推出主打音質的xaiomiSound,定價為499元,被網友評價為年輕人的第一臺高端智能音箱。
主打音質,定位高端的音箱產品線,打破了過去低價補貼的競爭策略,成為硬件廠商在智能音箱To C零售市場見頂后轉變的新路徑。
To B轉型之爭
對于非硬件業務出身的互聯網大廠來說,伴隨著C端零售消費市場的降溫,走過2019年以智能音箱出貨量為競爭核心的消費者人工智能業務,也開始轉向AI技術開放平臺的To B競爭。
2020年阿里宣布將天貓精靈與IoT業務聯合成立AIoT創新中心,通過內外部的資源整合,加強對中小家電企業的接入力度。
在這之后,2021年天貓精靈走出智能音箱,發布多顆“貓芯”,專注于服務智能化新品的AIot芯片,用來縮短中小商家開發接入天貓精靈硬件產品的速度。
整合資源+AIot芯片兩手抓之下,在2022年的天貓精靈伙伴大會上,業務負責人表示經過三年開放服務,智能交互系統AliGenie已接入4000萬家庭用戶、1000家物聯平臺和4.6億終端。
想要幫助更多的合作伙伴,打造接入更多周邊設備生態服務能力的不止阿里。百度的開放戰略發力期也開始于2020年。
不同于阿里聯合中小家電廠商,百度則是通過與海爾、美的等500家知名企業合作,快速實現2億臺智能家居設備的接入數量。同時在To B市場,發力酒店等場景,提供完整的智能化升級解決方案。
走出To C零售市場的硬件邏輯,轉型To B幫助更多的外部設備伙伴,成為大廠AIoT業務競爭的主要方向。 這個轉型的邏輯,本質上也是走過搶奪智能入口階段后,大廠智能音箱業務自身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智能音箱業務模型,就是傳統硬件+WiFi聯網功能,市場早期以“強補貼+價格戰”模式搶奪市場份額,占據AIoT業務的入口成為關鍵。
但是當搶下這個入口就會發現,這個入口的智能程度并不取決于產品本身的技術能力,而是來自于能夠和多少外部設備聯動。
因此,一個智能音箱產品能不能產生復購,以及這個入口能否被高頻使用,也就從產品本身做的好不好,變成了能夠接入多少外部設備的開放生態體系比拼。 不同于早期智能廠商玩家想要秀肌肉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力,后者反而是一個商業資源的置換問題。
從百度和阿里的To B業務發力點,可以看出各自的優劣勢。電商零售起家的阿里,以流量和技術能力,置換中小商家的合作機會,做的是智能音箱長尾市場需求。搜索起家的百度,則是以流量和技術能力,收獲品牌客戶的合作機會,做的是智能音箱的頭部市場。
和先做頭部市場的百度相比,顯然阿里的發力長尾市場難度更大,一定程度上也證明阿里在生態資源搭建中,其零售電商資源更具優勢。
但是從業務獨立性來看,早在2020年,百度就宣布旗下智能生活事業群組業務完成獨立融資協議的簽署,迭代為小度科技,主營智能音箱、智能路由等智能電子消費業態。
相比尚未獨立的天貓精靈,百度對于智能業務的押注似乎更具有前瞻性。不過也有人認為,拆分是為了減少智能音箱補貼對集團造成的虧損影響。有媒體測算,2019年小度音箱出貨量1900萬臺,如果每臺平均補貼100元,百度一年補貼支出要高達19億元。
技術讓位服務
小米同為智能音箱市場前三,但作為硬件廠商其核心是基于智能音箱業務,將以小米品牌流量和早期投資建立起來的小米生態鏈硬件企業,更進一步鞏固為互聯互通的物聯網生態。
在這個邏輯里,小米輸出的是流量和AI技術能力,建立的是手機等硬件矩陣生態系統。
而對于互聯網大廠來說,智能音箱業務所代表的消費者人工智能,則是為數不多消費者可以感知到大廠AI能力的產品場景。 因此,作為大廠的AI載體,智能音箱又是大廠AI核心能力的優勢輸出窗口,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百度,小度科技是和阿波羅自動駕駛并列發起的創新能力。在阿里,天貓精靈則是和阿里達摩院并列的創新業務板塊。
以搜索起家的百度認為,語音交互等多種生物識別的多模態化場景,會是未來傳統搜索框難以滿足的搜索方式。在媒體采訪中,天貓精靈AIoT總經理張薇也表示,2019年開始天貓精靈嘗試輸出阿里云、達摩院的技術。
走出音箱硬件屬性的不止業務邏輯。在產品層面,更多擁有屏幕、攝像頭等可以實現多模態交互能力的智能音箱成為主流推新的重點,早期單一的語音交互功能已是昨日黃花。
在萬物智聯的時代,有一個產業共識是,必須實現智能交互無處不在、數據高速自由流轉,可以識別用戶所在場景主動提供智慧服務。
隨之而來的兩個變化就是:全場景+去中心化。這也意味著傳統互聯網的入口之爭,最終將被無處不在的細分場景所取代。在每個場景里,載體不再是重要的,流傳于多設備的分布式生活助手服務將成為核心能力。
這個核心能力的建設,又取決于誰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超越預期的體驗。 毫無疑問智能音箱已經從硬件層面的入口之爭切換到生態服務的驚喜感,決定這場戰爭勝負的關鍵,也從技術之爭演變為了商業之爭。
來源:藍鯨
原標題:百度、阿里決戰智能音箱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