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子怡
雖有國企大股東——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區建發”)的信用背書,但華南城(01668.HK)仍沒有從債務危機中走出。
7月28日,華南城發布有關出售深圳第一亞太物業50%股權的進展,最終出售價格定在12.57億元。
公告稱,經參考業務權益價值,根據獨立第三方估值,采用資產基礎法和收益法確定業務權益價值約為27.66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約32.09億港元)。
華南城這次要出售的資產是深圳第一亞太物管公司,自2004年起為華南城提供物業管理服務。截至目前,在管華南城持有或開發物業項目的合約總面積為2081萬平方米,在管收費面積為1532萬平方米。
數日前,華南城將第一亞太物業50%的股權以12.57億元賣給特區建發。當時公告顯示,第一亞太物業100%股權的評估價格為27.66億元。
可見,這項買賣對于華南城而言并不虧本,也體現出大股東的進一步馳援。但華南城想要拿到這筆股權轉讓資金仍要滿足不少條件。
首先,華南城同特區建發簽訂三年業績承諾,即在2022年、2023年、2024年,第一亞太物業經審核凈利潤分別不得少于2.28億元、2.4億元、2.57億元。
接下來三年,第一亞太物業的實際經審核凈利潤如果低于年度承諾的90%;或在業績承諾期,實際經審核凈利潤總額低于承諾凈利潤總額,華南城需以現金賠償特區建發。
同時,華南城還授予特區建發認沽期權,如期內觸發欺詐、財務造假、業績不達標等事件,特區建發有權在交割后三年內,酌情將其持有的第一亞太物業全部或部分股權出售給華南城。
其次,12.57億元的股權轉讓價格華南城也不能一次性拿到。協議規定,首期付款60)、第二期30%,第三期再付10%,并且這三期付款也有先決條件。
先決條件包括第一亞太物業要收到華南城的所有應收款項,同時為華南城提供的1.2億元承兌匯票需獲解除。
華南城在今年5月成功引入深圳國資特區建發,后者以19.1億港元的代價接盤了華南城29.28%的股份,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華南城也由此成為今年首家賣身成功的房企,實現了由民營變為深圳國資控股企業,但其面臨的債務危機遠沒有解除。
截至2021年底,華南城流動負債有530.06億港元,主要為短期借款,其中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借款有207.5億港元。
而華南城賬面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有46.81億港元,遠不足以覆蓋207.5億港元的短期借款。
另外華南城旗下還多只美元債尋求了展期。
7月27日,華南城宣布,旗下5只債券進行展期獲得債券持有人通過。這5只債券分別為2022年到期的11.5%優先票據、2022年到期的10.875%優先票據、2022年到期的7.25%優先票據、2023年到期的11.95%優先票據,2023年到期的10.75%優先票據,規模總額為15.7億美元。
由于有國資背景股東的信用加持,華南城這5只美元債展期后,票據利率統一調整為9%。
此前華南城已經對其中的2只進行了展期安排。分別將今年2月份、6月份到期的美元債,延后了6個月、4個月。隨后的4月18日,華南城如期償付了本息6.51億元的中票。
美元債的反復展期以及利率統一降低,雖然緩解了短期內的償債壓力,但資本市場仍然有疑慮。
截止7月29日收盤,華南城股票價格下跌3.64%,收于0.53港元/股,繼續徘徊于仙股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