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程大發
編輯 | 翟瑞民
我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據農業農村部網站2022年7月29日消息,農業農村部日前在陜西西安召開小麥病蟲害防控總結暨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會,總結交流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成效和經驗,研判草地貪夜蛾發生形勢,動員安排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
農業農村部表示,當前草地貪夜蛾在云南、湖南、安徽、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等7個省份發生程度重于上年,6月底以來北擴速度加快,目前發生北界已達河北豐南、天津寧河,比去年偏北3個緯度以上、提早30天以上。
“糧食殺手”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跨國界遷飛性農業重大害蟲,主要危害玉米、甘蔗、高粱等作物。2019年,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中國,見蟲面積達1600萬畝左右。據農業農村部介紹,草地貪夜蛾已在我國西南華南地區定殖,同時境外蟲源也在持續遷入。
一位要求匿名的植物保護專家向界面新聞介紹,草地貪夜蛾的遷徙規律是從南到北。每年,草地貪夜蛾從西南華南周年繁殖區北遷到長江流域,在長江流域的江南江淮遷飛過渡區繁殖一代后,再北遷進入黃淮海及北方玉米主產區,周年循環。而草地貪夜蛾的危害主要來自于幼蟲,成蟲隨季風向北遷徙產卵,幼蟲對植物尤其是對玉米造成危害。
根據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網監測和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2年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其中,草地貪夜蛾偏重發生,預計在全國發生面積將達8000萬畝次。
上述植物保護專家分析,草地貪夜蛾的局部數量增多及北擴速度加快可能與南方降雨有關。一方面,今年春天,我國南部地區降水量較往年加大,當時區域性降水不利于草地貪夜蛾的種群生長,所以在周年繁殖區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數量一直不高。而6月以來,境外蟲源持續遷入,時間又與草地貪夜蛾的生育期相吻合,因此種群數量增加,遷移速度也在短時期內加快。
“總體上講,我國各地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控都很重視,一旦田間發生很快就能控制住,目前對農業生產還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上述植物保護專家說。
該專家還介紹,草地貪夜蛾傳入我國4年,前期主要是以化學防治為主。隨著技術發展,生物防治技術也已經成熟,比如在生產上大面積使用生物農藥、試點天敵防治等生態調控措施。“要完全消滅一種生物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防控減輕它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該專家說,我國對草地貪夜蛾防控目標是,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這4年來,危害損失都控制在了5%以下。”
2022年2月,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發布了《2022年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要點》,其中提到,對草地貪夜蛾按照主攻周年繁殖區、控制遷飛過渡區、保護玉米主產區策略,實行“三區”聯防、“四帶”布控,并推行綜合治理的防治措施。
該技術要點介紹,“三區”防控包括:周年繁殖區以生態控制為基礎,全生育期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進行種子包衣,結合理化誘控、做好中后期藥劑防治;遷飛過渡區提倡集中播期,采用種子處理,人工釋放寄生性天敵,結合性誘捕殺,做好藥劑防治;重點防范區則加強玉米生長中后期及晚播玉米田的理化誘控,選用藥劑做好統防統治。
“四帶”布控則包括:在西南華南周年繁殖區加密布設邊境監測防控帶,誘殺境外遷入成蟲,遏制當地滋生繁殖,減少北遷蟲源;在江南江淮遷飛過渡區布設長江流域監測防控帶,撲殺遷飛過境成蟲,控制幼蟲危害,壓低蟲源繁殖基數;在黃淮海等北方重點防范區布設黃河流域阻截攻堅帶,監測和誘殺遷入成蟲,加強大田普查,對集中發生區實施統防統治、零星發生區實行點殺點治;同時布設長城防控阻擊帶,誘殺北遷成蟲,降低東北和西北發生危害風險。
據介紹,在防控技術方面,農業部門對對草地貪夜蛾主要采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誘劑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同時,應用金龜子綠僵菌、蘇云金桿菌等生物制劑防治幼蟲,保護利用夜蛾黑卵蜂、螟黃赤眼蜂、蠋蝽等天敵,發揮自然控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