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王玉
7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對于此前市場熱議的特別國債則沒有涉及,分析師認為,這意味著下半年財政發力將主要在專項債限額方面做文章。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底,地方政府專項債余額為166991億元,全國人大批準的2021年地方政府專項債限額為181685億元,存量額度近1.47萬億元。
不過,從地區來看,存量專項債額度分布非常不均。整體來看,經濟發達地區可調用的存量專項債遠比欠發達地區來得大,東部地區要遠高于西部地區。
根據界面新聞對31個省區市債務余額的考察,除山西省數據不全外,截至2021年底,北京、上海兩市限額內分別有超過1500億元的存量專項債額度可使用,“家底”較厚,而絕大部分省份均不足500億元。其中,天津、寧夏、湖南、西藏可使用的存量專項債額度甚至不到100億元,最少的西藏僅有2億元。
分析師指出,通過調用存量資金,包括地方一般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加大非稅收入征繳力度、增發債務限額以內債券等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收支壓力,支持基建發力。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用好用足專項債限額”主要為了解決今年基建靠前發力可能引發的四季度財政資金不足問題,可以不用追加額度而在既定限額管理的框架內使用。
對此,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對界面新聞解釋道:“相比提前下達明年的專項債額度,使用限額內(專項債)的制度程序相對簡單,地方人大審議通過即可。”而如果提前動用明年的新增專項債額度,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批。
他指出,2018年,財政部也曾鼓勵地方積極利用專項債限額,一些地區也確實使用了。不過,剩余限額在地區間分布不均、優質項目儲備不足等,可能影響專項債“加量”的效果。
2018年2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勵各地區積極利用上年末專項債務未使用的限額,結合項目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專項收入情況,合理選擇重點項目試點分類發行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保障重點領域合理融資需求。
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今年上半年,我國采取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措施,專項債發行使用節奏明顯加快。
根據財政部透露的信息,截至3月末,用于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已全部下達完畢,比以前年度平均提早3個月左右。截至6月末,各地發行新增專項債券3.41萬億元,發行進度超過93%以上,用于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基本發行完畢,比以往年度大大提前。
根據國盛證券統計,今年1-6月,2022年新增專項債中62%投向基建領域,其中城鄉冷鏈、市政和園區建設為專項債第一大投向領域,占比為35%。分區域看,上海市、海南省和寧夏發行的新增專項債中用于基建的比例較高,分別達到99.7%、86.4%和81.3%。從絕對規模來看,廣東用于基建的專項債規模最大,達到3130億元,其次是山東1822億元,浙江1587億元。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指出,政治局會議對財政政策的表述均為此前政策的自然延續,并未提及此前市場熱議的特別國債和上調赤字率,顯示財政政策重在落地見效,這些增量政策出臺的可能性不大。
7月14日,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兼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宋其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半年,財政部的重點工作,一是繼續做好對地方的工作指導,督促各地做好專項債券發行收尾工作。二是督促地方及時撥付專項債券資金,壓實項目單位責任,推動專項債券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