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程璐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寧波萬德福塑膠工貿有限公司創始人鄭修燕發現,海外訂單不僅沒有下滑,反而激增,海外買家都在緊急囤貨。彼時的挑戰是,原材料及物流價格飛漲,有的時候物流費比貨值都高,不得不漲價。
“但今年出現的問題是,原材料上漲,疊加海外通脹的壓力,導致需求減弱,我們又只能不斷地下調價格。”寧波萬德福的遭遇,只是中國眾多跨境企業的一個縮影。
疫情發生后的2020年,全球供應鏈中斷,中國得益于提前走出疫情陰霾,訂單大量涌入,跨境各行業都水漲船高。但此后海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攀升,直接帶動商品價格的上漲,消費需求不再強烈。
在全球市場需求萎縮的背景下,今年的外貿和2020年所有行業普漲的形勢不同,呈現出結構化增長的特點,這也為跨境企業們的生意,帶來了重重挑戰。
近日,海關總署發布了2022年上半年我國外貿的數據,重重困難面前,外貿行業再次顯出韌性,5、6月份增速扭轉4月份下滑的局面,呈現V字形反彈。以人民幣計,我國今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9.8萬億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數基礎上增長9.4%。
其中,今年前5個月,寧波口岸出口額7469.7億元,同比增長36.8%;從單月看,5月份寧波口岸出口額1998.5億元,同比增長61%。寧波已經繼上海、深圳、北京、蘇州、東莞之后,全國第六座外貿萬億之城。該如何打好應對戰?寧波跨境經驗或許能給出答案,近日,界面新聞記者走訪了寧波的三家跨境企業,看看他們做對了什么。
海外采購鏈路變化,柔性定制成趨勢
變化從海外開始。一位海外品牌的采購經理表示,目前很多美國中小型企業變得謹慎,不再依賴大分銷商、大進口商,而是自己直接尋找供應商,去掉中間環節。
具體采購鏈路是找到具體商品,從最低起訂量訂貨,找到一個樣品集運商運出所有樣品,直到確定好供應商,再大量下單。
傳導到國內的生產端,主營寵物用品的寧波格藍圖電子工貿有限公司看到了這一趨勢,創始人天立表示,公司剛起步的時候沒有客戶積累,但隨著亞馬遜的中小B賣家的崛起,不少賣家都來阿里巴巴國際站尋找新的供應商,“傳統外貿公司對中小訂單很不重視,也看不上,別人3萬包起訂,我們再小的訂單哪怕3千包都接。”
這些屬于小單快反型客戶,不僅訂單量少、柔性定制,還要求發貨快,但隨著訂單量的積少成多,中小B客戶未來也有成為大客戶的潛力。目前格藍圖的柔性定制可以做到今天下單,不超過5到7天就發貨。
今年以來,海外客戶要求趨嚴,在供貨節奏和定制方面要求反應及時,寧波格藍圖過去積累的經驗成為優勢,反而很多同行都跟不上節奏。
“在開品方面,我看到很多傳統工廠,每天埋頭苦干,辛辛苦苦開模,但不懂消費者需求,產品都賣不出去,沒有市場,這種方式未來在跨境電商行不通。”天立表示,公司開品的策略是根據詢盤的客戶反饋,看市場需求哪些品,然后去亞馬遜上查看該品類的狀況,看具體評價,再找對應資源去開新品。
寧波格藍圖從驅蚊貼、驅蚊手環起家,拓品到精油套裝,再到芳香制品的銷售,到人用、寵物用的驅蟲產品,憑借現有的小單快反供應鏈資源,不斷地開拓新品,寧波格藍圖在過去幾年里迅速擴大規模,年出口額達到800萬美金。目前1600平米的工廠里,大部分仍承擔中小B訂單以及一件代發的工作,大訂單都轉包出去。
往線上走
“2月參加德國展,3月是美國展,緊接著4月的廣交會,每年B端的采購計劃有條不紊,但疫情打亂了這一切,線下展會更是寥寥無幾。”張國平講述的,是外貿企業集體的遭遇。
在此之前,線下是傳統外貿企業的主要獲客渠道,見面三分情,其效率體驗是線上無法比擬的,但現在,所有的線下展會渠道都被阻斷。
張國平在2017年就感知到了線下展會的遇冷。作為寧波廚聚廚房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張國平1999年下海創業,在廚具研磨用品行業深耕23年,他看到,2017年之后國外參展的效果就越來越差了,他力排公司眾議決心走向線上。
2018年廚聚專門組建起線上運營團隊,開通直播驗廠等服務,隨著運營的深入,2020年廚聚實現了阿里國際站平臺新買家成交百萬美金的突破。“如果我們還在堅持主攻傳統外貿,路會越走越窄,如果等到疫情發生時,再走線上肯定遲了。”
如今,傳統外貿逐步向線上轉移,滲透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的整體規模已經達到14.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跨境電商整體滲透率達到40%。
在展會之路阻斷后,寧波萬德福也是靠線上的運營,在后疫情時代找到新玩法。萬德福主營PVC戶外、水上游樂設備,偏戶外玩具休閑類。

創始人鄭修燕分析到,這個行業無非就是兩條路,一是做柔性化定制,另一條路就是做自主品牌。萬德福就是靠海外的線上大數據,敏感地捕捉市場需求,來判斷今年夏天流行什么,今年派對流行什么,每天上幾個新品,以迅速打新的形式,來滿足海外市場需求。
具體怎么做,除了與客戶溝通新品之外,萬德福也有自己的設計團隊,經常瀏覽Google、Ins、亞馬遜、TikTok等海外互聯網,來尋找靈感,設計打樣出的產品再通過視頻與直播的形式,投放到社交媒體渠道上,或者直接推送給詢盤的客戶,來獲取反饋。
“我們是以設計取勝,靠Ins、TikTok的網紅來推廣產品,這幾年海外的中小B客戶都維護得很好,今年我們的線上目標是做到200萬美金。”
B2B成為新戰場
近年來,隨著海外采購模式的轉變,以及SHEIN等新模式的爆火,中國外貿企業意識到,背靠成熟的工業體系和互聯網技術,中國供應鏈有機會走向全球,海外跨境電商逐漸升溫。
如今跨境B2C賽道競爭激烈,但與此同時,B2B模式也引來互聯網企業的關注,成為新戰場。
作為阿里全球業務的基本盤,國際站是集團1999年成立之初最早的業務板塊,定位跨境B2B,并不斷迭代升級。今年京東推出了自己的國際跨境B2B交易與服務平臺,開啟商家招募。Shopify也宣布上線新的B2B產品工具;TikTok則是從流量和內容化的角度,向B端生意擴張。
對此,阿里巴巴國際站行業與商家業務負責人秦奮表示,各家還是要致力于共同把市場蛋糕做大。中國的零售行業正是因為有京東、天貓、拼多多給用戶提供差異化的價值,才會越做越好。“我們是共同服務于中國的貿易和跨境電商產業,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在這個市場上有長期的競爭價值,首先還是要把客戶價值做得更為扎實,所以我覺得大家既是競爭也是相互學習。”
在談到今年的外貿形勢時,秦奮表示,國際站的表現也體現出了結構化的增長,今年服裝行業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細分的民族服飾、運動服飾仍有機會,非消費類像新能源、汽摩配、家居建材、機械都是增速很快的行業。
今年以來,入駐國際站的商家規模持續攀升,例如新能源領域商家數量從去年的4000多攀升到1萬多。“我覺得我們的定位很清楚,就是要幫助中國To B的生產企業,以快速的供應鏈響應能力和高度定制的服務能力,在國際站上找到更多的小‘SHEIN’。” 秦奮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