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在南京街頭上邂逅文學小路,在聲景設計中感知人與世界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在南京街頭上邂逅文學小路,在聲景設計中感知人與世界

正在南京金鷹美術館展出的“萬籟·中國聲景設計展”通過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設計、音樂科技、公共藝術六個類別的作品展示了當下國內聲景設計的一些有趣實踐。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目之所見,即為風景(landscape);耳之所及,即為聲景(soundscape)。聲音與圖像一樣是我們感知世界的媒介,所謂“聲景”總是離不開聲音、環境與人三個要素,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有機整體。在聲景中,人獲得某種沉浸式審美體驗,勾連起直觀的感官反應與由知識、記憶、情感等事物構成的精神世界。正在南京金鷹美術館展出的“萬籟·中國聲景設計展”(下稱“萬籟”)通過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設計、音樂科技、公共藝術六個類別的作品,為觀眾展示了當下國內聲景設計的一些有趣實踐。從由伽馬射線、電磁波等波形數據轉化而來的“宇宙之歌”到城市檐下的文學之音,7組藝術家的作品將觀眾帶往不同的情境時空。

兩件反映南京在地性的作品幫助觀眾從聲音的維度加深對所在城市的理解。LanDStudio創始人竇平平的作品《檐下耳語》由兩組屋檐、坐凳、四組潛望鏡及其聲場構成。用四組文學作品朗誦與南京四個特色文學片區互動——“雞鳴寺文學總館·六朝文學”(《河中之水歌》梁武帝)、“門東城墻博物館·明清文學”(《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辛棄疾)、“頤和路第十一片區·現當代文學”(《拉貝日記》約翰·拉貝)和“金鷹美術館·未來文學”(《我們生活在南京》天瑞說符)。觀眾可以分別通過潛望鏡和耳機體驗。來自南京聲音地圖小組的作品《秦淮音河24小時》則沿著貫穿南京不同城區與時代的秦淮河,分時段采集秦淮河流域及兩岸實地聲音作為基礎素材,再疊加以相關的古詩詞、代表民俗音調、歷史廣播等音頻素材,記錄河流兩岸古今歷史故事。觀眾跟隨展覽現場播放的影像獲得夜游秦淮河的沉浸式體驗,也可以在聲音交互地圖中探索更多金陵歷史。

《檐下耳語》(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另外兩件聲景裝置帶領觀眾想象遠方之風物、領略宇宙之奧秘。由清華大學建筑學教授朱育帆帶領團隊創作的《一幡風順》聲景裝置位于九寨溝入口南側樹林的林卡(藏語的園林之意),是2017年九寨溝地震后系統性修整的組成部分。“一幡風順”取形經幡,以紅藍白三色幡布圍合出一個超大尺度的冥想空間,在層層幡布飄曳、銅鈴搖響、水面泛漪中體現藏族宗教空間的自然主義傳統。“萬籟”展覽現場放置了紅色帷幔,帷幔環繞著放置在鏡面之上的聲景裝置,一旁的成組視頻展示“一幡風順”在九寨溝溝口林卡的影音資料,象征性地在展廳中還原出這一獨特的場域。由邱藝蕓、師丹青、李子晉等聯合創作的作品《宇宙八音盒——Cosmusica》通過收集伽馬射線、電磁波等來自宇宙各個方向的波形數據,轉換為人耳可及的聲音,讓原本遙不可及的星球變得可以聆聽與感知。

《一幡風順》(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宇宙八音盒——Cosmusica》(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展覽現場還以巨屏影像展示了OPEN建筑事務所的作品《山谷音樂廳》。山谷音樂廳位于距離北京市區約兩小時車程的河北承德金山嶺,坐落在可以遠眺長城的山谷底部。建筑由深灰色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骨料混合了當地富含礦物質的巖石,建筑包含一個半室外音樂廳、幾處面向山谷的觀景平臺、一個室外舞臺和音樂家工作室等少量室內空間。音樂廳中朝向天空和山巒開洞,洞口的大小和形狀經過嚴謹的聲學計算,與層疊堆砌狀的建筑壁面一起為演出呈現最佳音響效果。更有意思的是,人們也可以在沒有演出的時候坐在音樂廳里,聆聽自然與建筑共鳴產生的天然交響樂。

《山谷音樂廳》(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此次展覽之外,南京金鷹美術館、聲學媒體實驗室聯合蘇州國際聲學產業創新中心、中國聲學學會與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還將共同創辦“中國聲景設計獎”。這一年度獎項將在全國范圍內邀請聲學與設計融合的創新設計成果參加評選,包括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設計、產品設計、公共設計五個類別。在“萬籟”展覽即將結束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訪了策展人、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聲學媒體實驗室主任魯安東,與他聊了聊聲景設計的概念與價值、此次展覽中幾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以及“中國聲景設計獎”的創辦初衷與遴選標準。

界面文化:“聲景”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為何重要?

魯安東:聲景概念已有好幾十年的歷史,我個人的理解是,它最初是從科學領域向人文領域轉向的潮流中出現的,所以去看聲景的發端,主要是一些偏人類學的研究,關注的是人的認知、人的心理。

聲景在當下的重要性與中國現在面臨的情況有關。科技進步了很多,但當它們走得太快、太超前,與人的關系反而變弱了。當下我們對人的價值有一個整體認知,科學界對科學本身也產生了一些批判性思考,這個時候重新強調科學與人文的交叉變得很重要。

將這種交叉落到實處的核心是人通過感官獲取的感受,所以用聲音作為媒介來理解人與科學、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是個很好的抓手,“聲景”這個概念自然就浮現出來。這背后的訴求,其實是在說當前科學技術狂飆突進,甚至入侵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時,其影響已不可回避。我們要重新思考,重新給人賦能。所以重要的不是說“聲景”到底可以做什么,而是我們在當下想要用“聲景”來做什么。

界面文化:聲音是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藝術創作與展覽的角度來說,聲景作品恐怕是最強調“在現場”的藝術品。在社交媒體空前發達、“云展覽”越來越被公眾接受的當下,此類作品是否在某種意義上是“反潮流”的?

魯安東:我覺得這個現象有兩個面向:其一,隨著數字技術、虛擬技術等的發展,我們應該會越來越認識到真正現場的不可替代性、獨一無二性以及其中的力量;其二,反過來看,其實不管多么虛擬、多么數字化,最終對人而言有意義、合理的是事關知覺的那部分,即使你是在玩游戲聽音樂,當你的耳朵聽到了,你產生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問題在于,為什么要仿佛身臨其境?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比如說明明虛擬世界就是010101構成的,我們為什么希望它看起來像個真實的世界?

實際上正是因為我們是人,我們有身體,所以我們把自己的身體和世界的關系投影到一個虛擬世界里,反過來扭曲了虛擬世界,讓它看起來像個世界,這是一個身體機制。聲音是身體機制里非常核心的一個跟視覺平行的頻道,只要我們人還是人,不管虛擬世界怎么變化,我們都會把這個聲音延伸并且投射到虛擬世界里去,這是虛擬世界構成的根本規則,實際上是對人的身體世界的一個擬態。

界面文化:展覽中兩件反映南京在地性的作品非常有趣,請你再介紹一下這兩件作品。在你看來,南京的城市聲景的標志性特征是什么呢?

魯安東: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批準66座城市入選“創意城市網絡”,其中南京入選“文學之都”,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我們所做的是基于南京大學一個研究項目的文學數據庫,線上部分是內核,而線下是一個小窗口的架構,未來計劃在南京全城規劃出十條文學之都小路這次展覽中《檐下耳語》呈現的是其中的四條路,未來會有古剎雞鳴寺附近的“六朝文學小路”、民國建筑群頤和路的“現當代文學小路”、秦淮河畔門東門西的“明清文學小路”等處,人們行走在南京的街頭巷尾都可以與文學小路邂逅,在文學屋檐下觸摸文學。目前南京的文學數據庫共包含7500Byte,背后全都有地理信息,是用人工智能識別出來的,非常先進,未來我們還希望以此延伸完成覆蓋全長江流域的大型數據庫“數字長江計劃

《文學屋檐》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喇叭全部是線上控制,我們要做全世界第一個定制化的文學之都,不同的人走到同一喇叭前面聽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這背后都是大數據庫和相應的人工智能技術。陳靜帶領南京聲音地圖小組完成的作品《秦淮音河24小時》實際上也是運用不同媒體形式的、能夠覆蓋大地理尺度的大數據,配上地理信息,通過線下終端的智慧化接口與觀眾進行交互。

“萬籟”展覽現場(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界面文化:許多特定的建筑(如音樂廳、劇場、教堂)都會將如何取得更好的聲音效果納入設計考量,而《山谷音樂廳》的有趣之處是,它對聲音的設計還包括了“無用之用”——在沒有演出時,人們也可以坐在其中聆聽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產生的聲音。這在建筑設計領域是一個新的趨勢嗎?

魯安東:從整個現代主義到十年前建筑都是“粗糙”的:它有功能,但它不能回應你個人,比如室內溫度都設定在26.5℃,那是基于平均值的,但當前的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個體化的關懷,特別是物聯網技術、智能控制的加入,在比較理想的情況下,你進入一個建筑環境,你的視覺、聽覺、觸覺都是精確到個人定制化的,所以如何讓建筑從面向所謂的標準的普通人走向為每個個人定制,是當前一個重要問題。

定制化純靠我們蓋房子的手段還不夠,它必然是建筑與視覺、聽覺、觸覺各種新技術的整合,最終的目標是使得環境精確到個體。所以對我來說真正的趨勢是建筑如何能夠更加準確地回應個體的生理和心理,這是大的發展方向,比如教堂能夠讓里面坐著的100個人都覺得這個聲音特別適合我。我稱之為人對于“環境分辨率的要求變高了,聲音也是空間的一個發展方向,實現這種高精度的一個媒介和抓手,目前它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所以也就在這次展覽中體現出來。

界面文化:請介紹一下“中國聲景設計獎”的創辦初衷與遴選標準?

魯安東:今天的人文主義不是畫畫得多美,而是如何讓世界能夠精確到個人需求,讓個人有參與感,我覺得這是大勢所趨。在這個框架之下,我們要思考如何通過設計讓前沿的聲學科技走向普通人的生活,幫助我們實現一個更加高精度,更有人文關懷、人性溫度和參與性的文化構建,把科技拉回到一個人文的發展軸上。設計的本質是連接,這是我的一個關鍵定義,比如把新的聲學科技連接到個人的使用習慣,巧妙地連接里面所包含的這種原創的力量,其核心的邏輯已經與原來藝術作品不一樣,不是單純追求紀念碑性。所以有原創力、真的把科技用起來,是我的一個重要標準。當然其他評委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標準,我更關注對于人類未來有意義的事情。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在南京街頭上邂逅文學小路,在聲景設計中感知人與世界

正在南京金鷹美術館展出的“萬籟·中國聲景設計展”通過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設計、音樂科技、公共藝術六個類別的作品展示了當下國內聲景設計的一些有趣實踐。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目之所見,即為風景(landscape);耳之所及,即為聲景(soundscape)。聲音與圖像一樣是我們感知世界的媒介,所謂“聲景”總是離不開聲音、環境與人三個要素,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有機整體。在聲景中,人獲得某種沉浸式審美體驗,勾連起直觀的感官反應與由知識、記憶、情感等事物構成的精神世界。正在南京金鷹美術館展出的“萬籟·中國聲景設計展”(下稱“萬籟”)通過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設計、音樂科技、公共藝術六個類別的作品,為觀眾展示了當下國內聲景設計的一些有趣實踐。從由伽馬射線、電磁波等波形數據轉化而來的“宇宙之歌”到城市檐下的文學之音,7組藝術家的作品將觀眾帶往不同的情境時空。

兩件反映南京在地性的作品幫助觀眾從聲音的維度加深對所在城市的理解。LanDStudio創始人竇平平的作品《檐下耳語》由兩組屋檐、坐凳、四組潛望鏡及其聲場構成。用四組文學作品朗誦與南京四個特色文學片區互動——“雞鳴寺文學總館·六朝文學”(《河中之水歌》梁武帝)、“門東城墻博物館·明清文學”(《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辛棄疾)、“頤和路第十一片區·現當代文學”(《拉貝日記》約翰·拉貝)和“金鷹美術館·未來文學”(《我們生活在南京》天瑞說符)。觀眾可以分別通過潛望鏡和耳機體驗。來自南京聲音地圖小組的作品《秦淮音河24小時》則沿著貫穿南京不同城區與時代的秦淮河,分時段采集秦淮河流域及兩岸實地聲音作為基礎素材,再疊加以相關的古詩詞、代表民俗音調、歷史廣播等音頻素材,記錄河流兩岸古今歷史故事。觀眾跟隨展覽現場播放的影像獲得夜游秦淮河的沉浸式體驗,也可以在聲音交互地圖中探索更多金陵歷史。

《檐下耳語》(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另外兩件聲景裝置帶領觀眾想象遠方之風物、領略宇宙之奧秘。由清華大學建筑學教授朱育帆帶領團隊創作的《一幡風順》聲景裝置位于九寨溝入口南側樹林的林卡(藏語的園林之意),是2017年九寨溝地震后系統性修整的組成部分。“一幡風順”取形經幡,以紅藍白三色幡布圍合出一個超大尺度的冥想空間,在層層幡布飄曳、銅鈴搖響、水面泛漪中體現藏族宗教空間的自然主義傳統。“萬籟”展覽現場放置了紅色帷幔,帷幔環繞著放置在鏡面之上的聲景裝置,一旁的成組視頻展示“一幡風順”在九寨溝溝口林卡的影音資料,象征性地在展廳中還原出這一獨特的場域。由邱藝蕓、師丹青、李子晉等聯合創作的作品《宇宙八音盒——Cosmusica》通過收集伽馬射線、電磁波等來自宇宙各個方向的波形數據,轉換為人耳可及的聲音,讓原本遙不可及的星球變得可以聆聽與感知。

《一幡風順》(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宇宙八音盒——Cosmusica》(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展覽現場還以巨屏影像展示了OPEN建筑事務所的作品《山谷音樂廳》。山谷音樂廳位于距離北京市區約兩小時車程的河北承德金山嶺,坐落在可以遠眺長城的山谷底部。建筑由深灰色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骨料混合了當地富含礦物質的巖石,建筑包含一個半室外音樂廳、幾處面向山谷的觀景平臺、一個室外舞臺和音樂家工作室等少量室內空間。音樂廳中朝向天空和山巒開洞,洞口的大小和形狀經過嚴謹的聲學計算,與層疊堆砌狀的建筑壁面一起為演出呈現最佳音響效果。更有意思的是,人們也可以在沒有演出的時候坐在音樂廳里,聆聽自然與建筑共鳴產生的天然交響樂。

《山谷音樂廳》(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此次展覽之外,南京金鷹美術館、聲學媒體實驗室聯合蘇州國際聲學產業創新中心、中國聲學學會與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還將共同創辦“中國聲景設計獎”。這一年度獎項將在全國范圍內邀請聲學與設計融合的創新設計成果參加評選,包括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設計、產品設計、公共設計五個類別。在“萬籟”展覽即將結束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訪了策展人、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聲學媒體實驗室主任魯安東,與他聊了聊聲景設計的概念與價值、此次展覽中幾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以及“中國聲景設計獎”的創辦初衷與遴選標準。

界面文化:“聲景”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為何重要?

魯安東:聲景概念已有好幾十年的歷史,我個人的理解是,它最初是從科學領域向人文領域轉向的潮流中出現的,所以去看聲景的發端,主要是一些偏人類學的研究,關注的是人的認知、人的心理。

聲景在當下的重要性與中國現在面臨的情況有關。科技進步了很多,但當它們走得太快、太超前,與人的關系反而變弱了。當下我們對人的價值有一個整體認知,科學界對科學本身也產生了一些批判性思考,這個時候重新強調科學與人文的交叉變得很重要。

將這種交叉落到實處的核心是人通過感官獲取的感受,所以用聲音作為媒介來理解人與科學、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是個很好的抓手,“聲景”這個概念自然就浮現出來。這背后的訴求,其實是在說當前科學技術狂飆突進,甚至入侵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時,其影響已不可回避。我們要重新思考,重新給人賦能。所以重要的不是說“聲景”到底可以做什么,而是我們在當下想要用“聲景”來做什么。

界面文化:聲音是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藝術創作與展覽的角度來說,聲景作品恐怕是最強調“在現場”的藝術品。在社交媒體空前發達、“云展覽”越來越被公眾接受的當下,此類作品是否在某種意義上是“反潮流”的?

魯安東:我覺得這個現象有兩個面向:其一,隨著數字技術、虛擬技術等的發展,我們應該會越來越認識到真正現場的不可替代性、獨一無二性以及其中的力量;其二,反過來看,其實不管多么虛擬、多么數字化,最終對人而言有意義、合理的是事關知覺的那部分,即使你是在玩游戲聽音樂,當你的耳朵聽到了,你產生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問題在于,為什么要仿佛身臨其境?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比如說明明虛擬世界就是010101構成的,我們為什么希望它看起來像個真實的世界?

實際上正是因為我們是人,我們有身體,所以我們把自己的身體和世界的關系投影到一個虛擬世界里,反過來扭曲了虛擬世界,讓它看起來像個世界,這是一個身體機制。聲音是身體機制里非常核心的一個跟視覺平行的頻道,只要我們人還是人,不管虛擬世界怎么變化,我們都會把這個聲音延伸并且投射到虛擬世界里去,這是虛擬世界構成的根本規則,實際上是對人的身體世界的一個擬態。

界面文化:展覽中兩件反映南京在地性的作品非常有趣,請你再介紹一下這兩件作品。在你看來,南京的城市聲景的標志性特征是什么呢?

魯安東: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批準66座城市入選“創意城市網絡”,其中南京入選“文學之都”,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我們所做的是基于南京大學一個研究項目的文學數據庫,線上部分是內核,而線下是一個小窗口的架構,未來計劃在南京全城規劃出十條文學之都小路這次展覽中《檐下耳語》呈現的是其中的四條路,未來會有古剎雞鳴寺附近的“六朝文學小路”、民國建筑群頤和路的“現當代文學小路”、秦淮河畔門東門西的“明清文學小路”等處,人們行走在南京的街頭巷尾都可以與文學小路邂逅,在文學屋檐下觸摸文學。目前南京的文學數據庫共包含7500Byte,背后全都有地理信息,是用人工智能識別出來的,非常先進,未來我們還希望以此延伸完成覆蓋全長江流域的大型數據庫“數字長江計劃

《文學屋檐》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喇叭全部是線上控制,我們要做全世界第一個定制化的文學之都,不同的人走到同一喇叭前面聽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這背后都是大數據庫和相應的人工智能技術。陳靜帶領南京聲音地圖小組完成的作品《秦淮音河24小時》實際上也是運用不同媒體形式的、能夠覆蓋大地理尺度的大數據,配上地理信息,通過線下終端的智慧化接口與觀眾進行交互。

“萬籟”展覽現場(圖片來源:金鷹美術館)

界面文化:許多特定的建筑(如音樂廳、劇場、教堂)都會將如何取得更好的聲音效果納入設計考量,而《山谷音樂廳》的有趣之處是,它對聲音的設計還包括了“無用之用”——在沒有演出時,人們也可以坐在其中聆聽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產生的聲音。這在建筑設計領域是一個新的趨勢嗎?

魯安東:從整個現代主義到十年前建筑都是“粗糙”的:它有功能,但它不能回應你個人,比如室內溫度都設定在26.5℃,那是基于平均值的,但當前的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個體化的關懷,特別是物聯網技術、智能控制的加入,在比較理想的情況下,你進入一個建筑環境,你的視覺、聽覺、觸覺都是精確到個人定制化的,所以如何讓建筑從面向所謂的標準的普通人走向為每個個人定制,是當前一個重要問題。

定制化純靠我們蓋房子的手段還不夠,它必然是建筑與視覺、聽覺、觸覺各種新技術的整合,最終的目標是使得環境精確到個體。所以對我來說真正的趨勢是建筑如何能夠更加準確地回應個體的生理和心理,這是大的發展方向,比如教堂能夠讓里面坐著的100個人都覺得這個聲音特別適合我。我稱之為人對于“環境分辨率的要求變高了,聲音也是空間的一個發展方向,實現這種高精度的一個媒介和抓手,目前它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所以也就在這次展覽中體現出來。

界面文化:請介紹一下“中國聲景設計獎”的創辦初衷與遴選標準?

魯安東:今天的人文主義不是畫畫得多美,而是如何讓世界能夠精確到個人需求,讓個人有參與感,我覺得這是大勢所趨。在這個框架之下,我們要思考如何通過設計讓前沿的聲學科技走向普通人的生活,幫助我們實現一個更加高精度,更有人文關懷、人性溫度和參與性的文化構建,把科技拉回到一個人文的發展軸上。設計的本質是連接,這是我的一個關鍵定義,比如把新的聲學科技連接到個人的使用習慣,巧妙地連接里面所包含的這種原創的力量,其核心的邏輯已經與原來藝術作品不一樣,不是單純追求紀念碑性。所以有原創力、真的把科技用起來,是我的一個重要標準。當然其他評委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標準,我更關注對于人類未來有意義的事情。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伊吾县| 蓝山县| 栖霞市| 剑河县| 金寨县| 长岛县| 耒阳市| 阆中市| 涞源县| 慈利县| 海盐县| 二连浩特市| 潍坊市| 旬邑县| 营山县| 天全县| 杭锦后旗| 辰溪县| 云梦县| 伽师县| 瑞丽市| 桑植县| 南涧| 绥德县| 崇阳县| 沽源县| 凤翔县| 汤阴县| 社旗县| 邯郸县| 南澳县| 抚宁县| 青冈县| 剑河县| 石柱| 长沙县| 江城| 乐陵市| 绥德县|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