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近日,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發布一則關于明星藝人經紀公司起訴直播公司,追討帶貨傭金的案件,一審以直播公司敗訴告終。雖然藝人是合法討薪,但站在行業的角度,部分行業人士認為,對明星帶貨要更加理性了。
請藝人帶貨不付傭金被告了,咋回事?
根據判決書,這起案件要從2020年底說起。彼時,男團INTO1隊長劉宇經紀公司合肥嗶喲嗶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嗶喲公司)與北京鑫運合一傳媒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鑫運合一公司)約定,后者負責嗶喲公司旗下藝人劉宇在抖音的帶貨直播,并約定嗶喲公司的保底收入為15萬元。

保底15萬傭金對應的GMV(直播收入金額)是100萬元或以內,而根據鑫運合一公司介紹,雙方簽訂的合同中對傭金分賬做了階梯設計,100萬相當于鑫運合一公司對于直播最低的GMV預期目標。
嗶喲公司訴稱,合同簽署后,劉宇于2020年12月3日參加了鑫運合一公司組織的單場直播帶貨活動。根據合同約定,鑫運合一公司應于2021年1月20日前結算嗶喲公司收入,但截至訴訟前,鑫運合一公司仍未結算。
由此,嗶喲公司起訴該公司“討薪”,嗶喲公司還認為,環球合一公司是鑫運合一公司的唯一股東,需承擔連帶責任。
鑫運合一公司為何要拖欠傭金?該公司辯訴稱,當日的直播實際收入只有4.3萬元,如果嗶喲公司依然要求公司支付100萬元對應的15萬傭金,則違反了《民法典》規定的公平原則。
不僅如此,當日的直播觀看平均人數為867人,而直播前的2020年11月29日,劉宇抖音賬號的粉絲總數為1848.3萬人,兩者相差甚遠。因此,鑫運合一公司還懷疑劉宇粉絲數存在造假可能。
不過,法院審理認為,合同為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嗶喲公司已履行組織其藝人劉宇參加直播帶貨的義務,合同約定直播銷售業績100萬元以下(含100萬)嗶喲公司應獲得保底收入15萬,且未設定其他支付條件,則鑫運合一公司應予支付。
最終,法院裁定,鑫運合一公司向嗶喲公司支付15萬元及違約金,環球合一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公開信息顯示,劉宇是內地男團INTO1的隊長,2021年因參加男團養成綜藝節目《創造營2021》并以第一名的成績出道。截至目前,劉宇微博賬號粉絲為406.9萬;抖音賬號粉絲為1491.6萬。
請明星帶貨不能“一頭熱”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之所以法院一審判決,直播公司應支付劉宇經紀公司15萬元的傭金,其根本原因在于雙方合同中含有服務費保底收入的內容,鑫運合一公司只能認賠了。他建議,“商家在這點上應該尤其謹慎。”
值得關注的是,在上述案件中,鑫運合一公司還表示,其按照合同約定,為直播投入了平臺推流成本40147元、場地成本、人員成本,上述費用合計已經遠高于當天的帶貨GMV(4.3萬元),再承擔15萬元的傭金,公司會虧損過重。
而類似上述案件中,商家花費大量傭金和成本后卻在直播帶貨時收獲甚微的案例,在行業中屢見不鮮。
花51萬請來影視明星直播帶貨,結果銷售額才5000多元;某經紀公司收取8萬元的坑位費最終卻只賣了800元的護膚品,協議指定的知名導演直播帶貨也變成了錄制預熱視頻。
這多起案件折射出明星直播帶貨的亂象,即高坑位費、低產出,中間商攪渾水,明星把帶貨當成跑通告。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稱,自去年下半年后,這類現象已經比較少了。核心原因是商家開始變得謹慎,那些只是來首秀、站臺的明星主播,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受歡迎了。
一位行業人士進一步表示,目前,大多數商家會把明星和其他主播同等看待,更看中其背后的專業團隊。而淘寶直播負責人玄德也曾公開表示,“明星是否能做好直播,要看背后是否有足夠專業的團隊,要看他的第100場直播是否成功。”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MCN機構與明星的合作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從以前的“一口價”轉變為分傭模式,即多勞多得。
可以說,明星直播帶貨僅憑身份光環是不夠的,對商家來說,請明星帶貨或進明星的直播間也無法再一頭熱,同樣要精打細算。
直播帶貨野蠻時代結束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直播電商領域也從野蠻生長逐漸回歸理性。
眾所周知,在此前直播電商行業野蠻生長的這幾年,頭部主播流量傍身的同時,手握強大的資源和話語權。據東吳證券調研,頭部主播部分品類的坑位費+傭金可達銷售額的30%~50%。以至于,品牌進頭部主播的直播間總是賠錢賺吆喝。
同時,品牌和頭部主播對定價權的爭奪愈演愈烈,超頭主播接連被查出稅務問題,以及直播帶貨所暴露出產品質量、虛假宣傳等等各類問題,直播帶貨已然走到了十字路口。
由此,近年來,國家各政府職能部門,廣州、杭州等省市地區均陸續出臺了對于直播電商的指導意見。比如近期,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制定發布《上海市網絡直播營銷活動合規指引》,據悉,這是省級層面首個關于網絡直播營銷的指引。指引列出了直播營銷商品(服務)10項負面清單;提到直播營銷活動收取“坑位費”和傭金的,應當規范合理,不得虛構“全網最低價”“歷史最低價”作為直播賣點等多項內容。
反觀企業,也在積極順應直播的發展,同時以頭部化妝品企業為代表,無一不在布局品牌自播渠道,注重精細化運營,以減少對超頭主播的依賴,讓品牌走上更良性健康的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淘寶、抖音、快手等各平臺也開始陸續推出多個規范達人、商家、服務商等各參與方行為的細則,重構內容生態。
某從業20余年的行業人士表示,“直播帶貨從幾年前的新興業態發展成為一個常態化的銷售渠道。而一款商品能否受到消費者青睞,其決定因素仍是商品本身的價值。因此優質的產品、合理的價格永遠是王道。”
這也說明著直播電商逐漸結束野蠻時代,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