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像娛樂
7月25日,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登上B站熱門第一,一天內視頻播放量達845萬,在微博等社交平臺引起熱議,以樂觀主義精神突圍,撫慰了不少觀眾的內心。
平實的敘事手法
一個好的標題能夠迅速激發受眾的心理需求,使其樂意投入寶貴時間繼續瀏覽,從而強化信息的傳遞,達到設計者的制作預期。而《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通過精準的標題文字點出短視頻內容的痛點,用“精神內耗”這個議題的解決來喚起受眾的好奇,為觀眾設置一個預期的設想空間,喚起共情心理,引發出情感關聯。
視頻時長不到12分鐘,就像一部加了倍速的紀錄片,以極其簡單的鏡頭語言闡述了二舅平凡又跌宕、強悍的人生,他是一個天才少年,卻因為發燒時隔壁村醫生打的四針而成了殘疾,于是他沒有再回學校,成為一名除了智能手機、汽車、電腦什么都能修的木匠。
而視頻的畫面不是二舅在修理東西,就是在一瘸一拐地前行,穿插以幾張老照片和有關1977年恢復高考的視頻片段。攝像機沒有記錄下二舅的前半生,作者也沒有找專業的演員重現過去的經歷,沒有公式化地給視頻加上特效、精彩的轉場,甚至畫面也很單一,而是通過來來去去的鏡頭以及二舅年輕時候的照片,視頻始終將二舅置于視覺焦點。回看二舅的一生,由一個意氣風發的天才少年到不夠幸運的殘疾人,再到樂觀快樂精神富足的老人,讓人不禁為命運的不公唏噓,也對這個瘦小但強大的老頭施以無限的敬佩。
沒有豐富的畫面,《二舅》以樸實的文字、平靜的語氣,UP主作為一個旁觀者描述了二舅充滿戲劇化色彩的一生,可以說視頻的出彩很大程度上依賴于UP主充滿力量、深邃又間帶黑色幽默的文字,句句不提偉大,卻在字里行間透露出偉大與勇敢。真實自有萬鈞之力,由二舅我們看到了無數平凡大眾本身,認真而飽滿地生存著的人們。
拒絕焦慮,治愈人生
知識賦權解釋了受眾在面對大數據下“信息超載”時所產生的焦慮現象,對現實進行“災難化思考”,不停與他人比較是人們焦慮感的主要來源,一些短視頻巧妙利用這種焦慮,在平臺中實行制造焦慮、販賣焦慮、解決焦慮的方法,以此來吸引更大受眾群體。
全民皆為視頻創作者、價值輸出者的時代,短視頻傳播迅速而廣泛,但更多的時候帶來的是一種瞬時的情緒、刺激,我們在網絡中習慣于被不休的爭論、欲望的表達所裹挾,但《二舅》在這種潮流中保持了一種沉穩獨立的思考。不依靠販賣焦慮、賣弄苦難奪人眼球,在平實的概述中描繪了一個超越庸常人生閃爍著精神光芒的個體形象,一種被悲傷包裹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如果沒有那場高燒,二舅的人生軌跡也許會和現在完全不同,可能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為了一名工程師,拿著單位分的房子和國家分的退休金頤養天年。當UP主問二舅有沒有覺得遺憾時,二舅回答說:“從來沒有。”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二舅的人生,它不能稱得上是幸福美好的,但他始終對自己的人生保持著和解,知足并勇于挑戰去獲取精神的富足。
《被討厭的勇氣》有這樣一句話: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討厭,不追求接受別人的認可,如果不去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自由。人們常常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在欲望的困局中反復掙扎,在面對未知的恐懼中止步退縮,作為一個“不完美的成功者”,二舅通過樂觀的精神、踏實的行動,沒能繼續讀書的遺憾對他整個豐富的人生造成不了巨大的影響,他依舊身體力行做一個顧得了全村人的偉大“木匠”,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洽,治愈了我們這些相對幸運的普通人。
樂觀主義的突圍
視頻爆火后,不少網友留言建議UP主讓二舅去各大短視頻平臺直播,他回應,不愿二舅同祥林嫂一樣一遍一遍地重復苦難,“讓二舅安安靜靜地陪姥姥生活在那個小山村吧,那就是這個故事最美好的結尾”。
在網絡文化商業泛濫、審美缺失、極盡感官娛樂下,內在精神與價值的傳播受到忽視,“只創作自己的、與當代歷史及思想界的現實毫無共同之處的世界,這樣的創造力也只能炫耀一時而已”,《二舅》以平實的敘事,沒有刻意的煽情,濃縮了更多想表達與能表達的故事和情緒,在陳述一個普通又不幸農村殘疾人的故事里,呈現二舅美好、堅強與勇敢的人生,傳遞出的是人性的溫度與觀眾的共鳴。它真正深入到我們所焦慮的精神世界中,引起熱烈的激動與共鳴。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二舅的樂觀主義在這種流行內卷、容易陷入無盡精神內耗的現實中,帶給我們啟示與面對現實腳踏實地的信心。面對命運的不公、意外的苦難,他始終不沉淪于過往的遺憾,保持著向上的決心,“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他的樂觀主義適用于我們切切實實活著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