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財經
由于起步晚等諸多因素,國內大部分創新器械領域仍落后于海外。不過,在一次性內窺鏡領域,國內器械企業卻能與海外藥企“同臺競技”。
截至目前,國內包括普生、英諾偉、幸福工場、北方騰達等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已經在產品端占據一席之地;與此同時,還有亞虹醫藥、華芯生物等企業,通過引進或合作的方式,擁有了具有競爭力產品。
“2024年,全球一次性內窺鏡市場規模將達到20億美元”,Boston Scientific預測。這意味著,從全球范圍來看,一次性內窺鏡市場已經成為風口。
國內或許也不會缺席。原因在于,目前一次性內窺鏡產品普及率雖不高,但在分級診療的機遇下,其正迎來發展良機。那么,誰又能在國內市場勝出呢?
年復合增長率超15%,國內內窺鏡市場221億
在醫療器械領域,內窺鏡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根據Evaluate MedTech和國元證券研究所測算,2017年全球內窺鏡市場銷售規模為206億美元,2021年市場規模達260億美元。
國內市場也不遜色。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數據和國元證券研究所測算,2018年中國內窺鏡市場銷售額達到221億元,2014年-2018年的復合增長率達15.08%,高于全球內窺鏡市場增速。
這也不讓人意外。運用內鏡診療技術,醫生可以在內鏡下進行組織活檢、息肉切除、狹窄擴張等檢查和治療,現已成為全球醫療機構眾多臨床專業日常診療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
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寬,以及滲透率的不斷提升,未來我國內窺鏡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而就在內窺鏡市場持續向上的同時,“攪局者”一次性內窺鏡已悄然出現。
美柏醫健預測,除去部分暫時還不能作為一次性耗材使用的科室內鏡,我國一次性內窺鏡有超6000萬例的潛在診療量。顯然,一次性內窺鏡正在成為不容忽視的風口。
下一個風口:一次性內窺鏡
一次性內窺鏡之所以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原因在于其優勢已被臨床、市場驗證。
臨床方面,傳統復用式的內窺鏡存在重復使用后的交叉感染風險。由于內窺鏡結構中包含多個小而長的開放通道,難以徹底清潔、消毒,這導致容易發生交叉感染的問題。
美國健康研究協會曾提到,從2000年到2015年,美國同行評審文獻中披露的內窺鏡交叉感染案例中,涉及交叉感染人數達147人。
這背后,極易引發醫患糾紛。而一次性內窺鏡,則可以完美規避這一風險。
市場方面,一次性內窺鏡更具成本優勢。傳統內窺鏡有著“購置成本高、維護成本高,周轉效率低”的兩高一低特點,導致綜合成本較高。
并且,傳統內窺鏡在經過反復的消毒處理后,影像質量也會受到影響,設備使用壽命短,這又在無形中進一步推高了其使用成本。
而一次性內窺鏡雖然單次使用成本較高,但傳統內窺鏡若加上綜合上述所有分攤成本,實際使用成本并不占優勢。
綜合因素作用下,一次性內窺鏡近年來熱度越來越高。
玩家布局各不同,誰能乘風而起?
較好的市場前景,自然也吸引了眾多國內企業入局一次性內窺鏡。
但這并不意味著,市場已經內卷。原因在于,按內窺鏡所到達的部位不同進行分類,種類繁多,包括:
耳鼻、口腔內窺鏡、牙科內窺鏡、神經鏡、尿道膀胱鏡、輸尿管鏡、腎鏡、電切鏡、腹腔鏡、關節鏡、血管內腔鏡、鼻竇鏡、喉鏡等。
不同企業因為自身優勢不同,布局也有所差異。例如,瑞派醫療進行的是大而全的布局,產品發展規劃覆蓋泌尿外科、婦科、耳鼻喉科、消化科、呼吸科、普外科等。
瑞派醫療在2020年獲批了一次性輸尿管軟鏡及一次性電子膀胱內窺鏡注冊證;英諾偉則更傾向于消化內鏡和泌尿外科的布局;2020年,安清醫療獲批了一次性輸尿管軟鏡,并已于前期開展海外銷售。
上文提及的亞虹醫藥,則是一家創新藥公司,專注于泌尿生殖系統診療一體化布局,即診療不分家,提供從診斷、治療、隨訪、患者管理的全周期服務,幫助患者用更短的時間、更少的花費,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這一布局有利于各產品線進行協同推廣銷售,提高推廣和銷售效能,樹立公司在泌尿生殖市場的領導地位。
在膀胱癌領域,公司已完成創新藥布局,其MetAP2 抑制劑正處于全球三期臨床階段,有望成為全球首個口服類藥物,兼顧療效與依從性,競爭優勢較為明顯;除此之外,全球唯一獲批的輔助膀胱癌診斷或手術的顯影劑產品APL-1706在國內也即將開啟三期臨床。
從“診療一體化”布局這一視角出發,亞虹醫藥在治療領域發力的同時,也需要在“診斷”環節補強實力。
基于此,亞虹醫藥又從美國優威引進了用于診斷和治療泌尿系統疾病的一次性內窺鏡產品,進一步完善了診療一體化戰略的“閉環”布局,使得整個產品管線能夠形成更好的協同效應。
中國患者基數大,且一次性內窺鏡產品普及率并不高,特別是在廣大的基層地區。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率先卡位無疑考驗每一家藥械企業的智慧。
誰能乘風而起?讓我們繼續關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