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怡
AI排隊公司再添一家!
近日,成立近15年的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思必馳)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擬募集10.33億元。

思必馳是國內專業的對話式人工智能平臺型公司,基于公司自主研發的全鏈路智能對話系統定制開發平臺和人工智能語音芯片,圍繞“云+芯”進行布局,提供軟硬件結合的人工智能技術與產品服務,實現普適的智能人機信息交互。
作為人工智能垂直領域的語音識別企業,思必馳也折射了當下AI賽道公司面臨的共同難題,如何擺脫虧損實現盈利?持續燒錢搞研發如何推動商業化落地?上市之后是名副其實還是一堆泡沫?
何時能盈利?
與多數AI企業一樣,思必馳眼下面臨連年虧損、盈利難的問題。
2019年-2021年,思必馳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5億元、2.37億元和3.07億元,在2020年同比增長106.09%之后,2021年僅同比增長29.54%;而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51億元、-1.8億元和-2.98億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75億元、-2.03億元、-3.44億,三年累虧8.22億元。截至2021年末,公司存在大額未彌補虧損,合并口徑未分配利潤為-4.09億元。
虧損之下,思必馳的現金流也告急,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06億元、-2.11億元和-2.63億元。
AI行業普遍虧損的原因在于應用場景的不確定性以及如何實現商業化落地,但期間又需要不斷“燒錢”搞研發。
思必馳當下正是如此,雖然在招股書中提到產品下游應用在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消費電子等物聯網領域,以及以數字政企類客戶為主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領域,但實際上公司下游客戶變動極其頻繁且收入貢獻非常小,僅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穩在前五大客戶,并沒有形成規?;膽眯枨螅簿鸵馕吨谕苿赢a品應用落地上仍有難點。

與此同時,思必馳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報告期內分別為72.17%、69.74%與58.15%,其中2021年大幅下降超11個百分點,主要與不同產品業務的占比發生變化有關。

可以看到,思必馳的主營業務收入來自軟件產品、軟硬一體化產品及技術服務,而毛利率的下滑主要與軟硬一體化產品毛利率較低且收入占比大幅提升有關,其占比從2019年、2020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21年的33%,該產品期間毛利率分別為28.75%、24.74%、19.12%;同時毛利率相對較高的技術授權服務的收入占比在下降。
具體而言,思必馳的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產品主要包括AI 語音芯片、AI 模組、AI 終端等多種硬件產品,毛利率下滑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需要外采硬件材料,同時近兩年產品處于市場推廣階段,且市場競爭激烈。
其中,AI語音芯片報告期內收入分別為109.21萬元、1430.20萬元和3277.47萬元,而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深聰半導體主要從事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與銷售,2021年凈虧損6214.17萬元。
另外,公司高企的期間費用尤其是研發費用嚴重侵蝕了利潤。報告期內,思必馳的期間費用分別為3.75億元、4.11億元和5.7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26.47%、173.48%和185.83%,其中研發費用分別為1.99億元、2.04億元和2.87億元,三年累計投入6.9億元。
同多數AI企業一樣,思必馳的創始人以及核心技術人員背景也非常強硬。
創始人高始興于2002年畢業于東北大學,先后獲得復合材料學士學位以及計算機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獲得技術政策專業碩士學位;首席科學家俞凱清華大學本科、碩士,劍橋大學博士,現今擔任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特別研究員及教授。
截至2021年末,思必馳團隊981人,其中研發人員占比為73.40%,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人數合計247人,占比為25.18%。
依靠外部輸血
內部無法造血,思必馳儼然只能依靠外部輸血,這也是多數AI企業的現狀,而近10年也形成了人工智能賽道投資熱潮。

根據相關數據,在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人工智能的融資金額從2012年的27億元上升到 2020年的178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68.80%,投資事件數從2012年的45件上升到2018 年的907件,但2019年、2020年明顯回落。

據36氪旗下官方賬號數字時氪數據,2022年上半年融資熱門賽道前三分別是先進制造、企業服務以及醫療健康,其中人工智能位列第六,融資數量233件,融資金額91.41億元,其中融資金額最高的系鎂伽機器人C輪融資3億美元。

天眼查顯示,自2012年開始,思必馳便開始了近10年的融資歷程,可見其燒錢程度。2019年-2021年,思必馳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528.07萬元、5.84億元和 9741.68萬元。

IPO前,公司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高始興和俞凱,兩人分別直接持有公司11.5285%和7.9589%的股份。此外,高始興、俞凱、林遠東和達孜積慧(員工持股平臺)已簽訂一致行動協議,各方意見不一致時,以高始興的意見為準。林遠東和達孜積慧分別持有公司3.1019%和14.1833%的股份,因此高始興和俞凱合計控制公司36.7726%的股份。
其余持有公司5%以上的股東包括阿里網絡、啟迪創新以及蘇州聯想創新。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前述3名大股東分別于2020年兩度減持。
具體來看,報告期初即2019年開始,阿里網絡、啟迪創新以及蘇州聯想創新分別持有18.3216%、8.7378%、8.1341%。2020年3月,三名股東各自轉讓所持的1.103%股權,交易作價約126元/股,對應公司估值為30億元,隨后10月,阿里網絡再次轉讓2%的股權,啟迪創新、蘇州聯想各自再轉讓1%的股權,交易作價約160元/股。
截至2021年末,思必馳貨幣資金僅3.04億元,而短期借款為0.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0.29億元,長期借款0.2億元,若以2021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2.63億元來看,賬上資金還能支撐多久?因此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公司自身而言,上市迫在眉睫。
上市就能無憂嗎?
而擺在現實面前的卻是,資本市場對于AI公司的熱情卻趨于理性。
AI四小龍之一的商湯-W(00020.HK)上市半年多市值蒸發2000億元。今年1月4日,湯科技上市第四個交易日的總市值超3000億元,而6月30日,在商湯科技的首個解禁日,公司股價暴跌超過45%,跌破發行價,市值蒸發逾800億港元。截至7月21日收盤,商湯科技漲幅2.58%,報2.39港元/股,總市值800億元。
事實上,A股多數AI公司上市之后股價整體下行。
據choice數據,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U(688256.SH)由上市第4個交易日即2020年7月23日的最高點297.77元/股一路下跌,期間最低達到46.59元/股,至7月26日收盤報61.6元,近兩年跌幅已達到79.48%;格林深瞳(688207.SH)今年3月17日上市首日便破發,股價由40.56元/股下滑至4月27日的最低點20.31億元/股后有所反彈,7月26日收盤報29.71元,近4個月下跌26.75%。
云從科技(688327.SH)有點例外,5月27日公司開盤價24元/股,較15.37元的發行價上漲56.1%,上市首日漲超39%,報21.4元/股,但公司募資慘遭腰斬,擬募37.50億元,實募17.28億元。云從科技的股價從上市后漲至6月7日的最高點36.6元/股后整體下行,7月26日收盤報22.2元。
根據招股書,思必馳在2020年10月最后一輪股權轉讓時,對應公司估值43億元。而此次IPO,公司擬發行股份不超過4001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不低于10%,而募集資金總10.3億元,因此,大致計算公司上市后估值在百億左右。
一位曾參與過AI公司私募股權融資的人士表示,就思必馳自身來說,其缺乏成熟商業盈利模式,前期一級市場對人工智能領域過高估值也導致其后續融資增加難度,從機構的角度來說,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更傾向投向變現周期短,確定性更強的行業。
該人士還認為,過去AI企業在一級市場通常享受高估值,主要出于投資人對技術發展和市場前景的樂觀判斷,但到了二級市場可以看到這些公司的估值明顯縮水,現在資本市場對于AI公司的熱情更為理性,更加關注公司的經營質量,尤其是研發投入能否產出、落地。
此外,人工智能賽道的白熱化競爭也是思必馳要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根據《全面融合發展中的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中國2205家人工智能企業中,涉及基礎層和技術層的人工智能企業共有382家,其中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的企業數量占比8.64%。

根據艾媒咨詢《2020H1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專題研究報告》,思必馳在“中國語音識別及自然語言處理垂直領域企業梯隊排行”中綜合實力名列第二;根據IDC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及應用市場半年度研究報告-2021H1》,思必馳在中國人工智能之語音語義市場排名第四。
因此,上市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如何解決商業化落地實現盈利是思必馳乃至整個AI行業當下面臨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