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大廠云業務調整,新一輪競爭轉向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大廠云業務調整,新一輪競爭轉向

云計算的下半場,大廠怎么賺“辛苦錢”?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連線Insight 周曉奇

編輯|葉麗麗

當主營業務增速放緩,第二曲線在哪里?這成為互聯網大廠們近些年頻繁思考的問題。

大廠們的選擇幾乎一致,那就是瞄向云計算市場。

云計算一詞最早由谷歌在2006年提出,一共包括三個層面的服務,分別為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

據IDC發布的關于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相關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中國公有云市場的整體規模達到了274.4億美元(約1852.80億人民幣)。IDC還預測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57.6億美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的全球占比將從2021年的6.7%提升為9.9%。

2021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市場預測,圖源IDC

繁榮的市場也意味著激烈的競爭。

今年7月,云市場熱鬧非凡。先是阿里云與京東云同在7月13日舉辦大會。阿里云表示未來三年投入10億元專項資金,與分銷伙伴共同服務全國300個城市;京東云則發布數智供應鏈全景圖,切入零售、能源、城市等不同賽道。

就在前一天,騰訊云宣布成立政企業務線,集團副總裁李強出任負責人,并將目標市場從互聯網領域轉向政企領域。

更早之前,百度也啟動了新一輪管理層輪崗計劃,受到李彥宏認可的百度高管沈抖輪崗成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負責人,并在內部信中表示希望沈抖能為百度第二曲線的發展建立新的功勛。

當老玩家拓展賽道、瞄向規模化盈利時,新玩家也在不斷冒出。

7月20日,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舉辦發布會,推出以云為底座的一系列解決方案,覆蓋金融、汽車、消費、文娛、醫療、通信傳媒六大行業解決方案。這是去年火山引擎上線IaaS產品后,再度擴大云業務布局。

一時間,互聯網大廠們紛紛加碼云計算業務,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與目標。

阿里云已經實現年度盈利,接下來目標是搶得更多政企與傳統行業訂單;騰訊云在今年立下了盈虧平衡的目標;百度云由沈抖統領后,也將商業化提上了日程;京東云希望從供應鏈為云業務找到棲息之地;字節跳動則在云市場伺機而動。

這一次,互聯網大廠們在同一個市場展開了廝殺,新一輪的云市場爭奪戰也拉開了序幕。

1、大廠云業務大調整,瞄準規模與盈利

變革、轉型、組織調整,一場對云業務的改革正發生在各大廠內部。

最新的變動發生在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7月12日,在經歷了幾輪裁員風波后,騰訊CSIG宣布進行新一輪組織調整。新成立政企業務線,持續拓展政務、工業、能源、文旅、農業、地產、體育、運營商等領域,該業務線由騰訊公司副總裁李強出任總裁,負責行業團隊管理和區域業務拓展。

據界面報道,本次調整中,除了成立政企業務線,騰訊CSIG還新成立了智慧行業九部,負責運營商行業及相關業務的規劃和大客戶拓展,以及云產品技術支持部,負責協助云基礎產品的方案拉通和深度支持工作。

伴隨著業務調整,騰訊CSIG高層也在一同發生人事變動。

原產業生態合作部副總經理沈可將調任為智慧行業九部副總經理,作為部門負責人向李強匯報;騰訊云副總裁李哲將調任云產品技術支持部副總經理,作為部門負責人,向云產品研發負責人、騰訊云CTO王慧星匯報;同時李哲還將兼任區域解決方案平臺部助理總經理,直接向李強匯報。

這次調整后,騰訊云不僅將原先較為分散的業務板塊進行了整合,還集中資源開始拓展政企市場,這也與國內云廠商的步調一致,那就是將目標市場從互聯網領域轉向政企領域。

騰訊云行業解決方案,圖源騰訊云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騰訊CSIG業務與人事變動背后,都指向了一個人,那就是李強。這是2021年5月,騰訊進行新一輪架構升級后引入的高管。

公開資料顯示,李強原為SAP前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在SAP工作近20年,主要負責SAP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與運營。SAP成立于1972年,總部位于德國沃爾多夫市,是全球領先的企業管理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在全球擁有2.2億云用戶。在加入SAP之前,李強還曾在金蝶集團工作6年,是創業初期的管理團隊成員之一。

騰訊CSIG引入李強,或許更看重其擁有的豐富政府資源與合作經驗。在SAP工作期間,李強成為推動中德“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對接合作的關鍵人物之一。2018年,李強還當選為第十三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并被評為“中國ICT產業十大影響力人物”。2019年,李強擔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國際高級經濟顧問,次年受聘擔任重慶市市長國際經濟顧問。

就在騰訊CSIG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時,阿里云內部同樣上演了一場高層更迭。

今年3月,原華為EBG(企事業事業群)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空降阿里云,擔任阿里云全球銷售總裁(職級為M7資深副總裁),負責整個國內及國際銷售業務,向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匯報。

公開資料顯示,蔡英華在2002年加入華為,先后就職于獨聯體片區、東歐地區部、中亞地區部、中國地區部等多個國家和區域。在擔任華為EBG中國區總裁期間,負責華為政企業務在中國區的戰略規劃、整體運營與日常管理。

伴隨著蔡英華的陡然空降,阿里云內部中高層也進行了一輪大換血。

阿里云中國區總裁任庚(M6)將離職,接任者為阿里云中國區副總裁黃海清。此外,阿里集團副總裁、云智能銷售管理與生態發展部總經理郭繼軍也將離職,生態+銷管體系將由蔡英華直接管理。

人事更迭之下,阿里云也公布了新的策略方向,主要分為兩點。一是追求高質量增長,持續優化銷售組織,形成“行業主建、區域主戰”的模式;二是做強區域銷售生態及行業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生態,向生態讓利。

從這兩大策略來看,蔡英華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此前在華為任職期間,蔡英華的強項就是建立生態體系的能力與對行業解決方案的建設,如今加盟阿里云后,蔡英華想將在華為的經驗充分用于阿里云。

阿里云解決方案,圖源阿里云官網

當阿里云與騰訊云都引入政企行業強將,試圖搶奪更多政企訂單時,百度則選擇啟動了新一輪的管理層輪崗計劃。讓百度原執行副總裁沈抖擔任智能云事業群組(ACG)負責人,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兼CTO王海峰不再兼任ACG負責人。何俊杰(Jackson)晉升為集團資深副總裁,并輪崗擔任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組(MEG)負責人。

沈抖是百度體系少有受到李彥宏高度認可,并交出戰績的高管。他在2012年加入百度,歷任百度聯盟研發部技術副總監、百度金融服務事業群組(FSG)執行總監、百度執行副總裁,主導過手機百度的信息流轉型,推動了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從搜信息拓展到搜服務。

“具有戰略視野,敢打硬仗、能打勝仗。”李彥宏曾如此形容沈抖。

如今,沈抖接過百度云(ACG)后,李彥宏也對其寄予厚望。在內部信中,李彥宏表示:“期待沈抖能帶領ACG團隊,實現規模和健康度的量變到質變,為百度第二曲線的發展建立新的功勛”。

可見,李彥宏對百度云的期待也是大規模拓展與銷量。此前沈抖在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MEG)就任期間,全面負責銷售團隊,擁有不少商業化與銷售體系管理經驗,這或許是其轉崗帶領ACG團隊的重要原因。

大廠云業務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數十年。如今各個大廠內部頻繁的人事調整與組織架構變動背后,均指向了規模化盈利這個大目標。

2、賺錢方向各有不同,接下來賺“辛苦錢”

胡曉明沒有給騰訊留一點面子,直接怒懟了起來。

“今天在所有人都希望推動企業的發展成就一個行業的時候,馬化騰和他的團隊用1分錢的投標對行業進行了破壞。”在2017年云棲大會上,原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痛斥騰訊對云市場的破壞。

胡曉明如此憤怒源于,騰訊云為了拿下廈門政務外網專有云平臺的訂單,以0.01元的價格競標,最終成功中標。但這種超低價格競標的方式,顯然破壞了正常的價格體系。

騰訊云是想通過低價擠入市場,但這種“賠本買賣”顯然不好干。在2022年Q1財報中,騰訊云主動提到“重新定位了IaaS服務,從單純追求收入增長到實現健康增長,并主動減少虧損合同”。

現在騰訊云主動放棄了賠本買賣,賺錢盈利成為首要目標。

2021年,騰訊來自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收入為1721.95億元。不過,自2019后騰訊不再單獨披露騰訊云的收入,而這一年騰訊云公布的全年營收為超170億元。由此推算,2021年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千億營收中,占大頭的還是金融科技,騰訊云所屬的企業服務收入比重較少。

從行業來看,騰訊云的的優勢還是在游戲、音視頻等領域。據騰訊云此前公開數據顯示,其服務了國內70%以上的游戲公司,在游戲行業市占率第一;在音視頻領域也覆蓋了國內90%的客戶,視頻云解決方案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騰訊云制定了在2022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這也迫使騰訊云在各個行業不斷出擊。例如在政務領域發布數字政務全景解決方案;在能源行業發布了能源連接器和能源數字孿生兩款PaaS產品;在智能汽車行業發布了騰訊智能汽車云……

不同于騰訊云四面出擊的進攻姿態,阿里云更需要做個堅固的防守者,守住自身已有的地盤,進而拓展新行業擴大收入來源。

據阿里巴巴2022財年(自然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云營收為1001.8億元,同比增長21%,經營利潤(經調整EBITA)達到11.46億元,這是阿里云首次實現全年盈利。

但阿里云實現盈利的背后,是增速在不斷放緩的境況。2022財年(即2021年4月-2022年3月),阿里云的增速分別為30%、33%、20%、12%。

對此,阿里云在財報中解釋道,“收入同比增長放緩主要由于來自互聯網行業的單一頭部客戶,基于非產品相關的要求,就其中國以外的業務停止采用我們的海外云服務。”其他原因還包括受到疫情蔓延、經濟活動放緩、互聯網行業客戶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

眾所周知,影響阿里云收入的單一頭部客戶即為字節跳動。自TikTok受到美國政府高壓,其將云服務從阿里云逐漸遷移到Oracle上,這也讓阿里云失去了一位大客戶。

阿里云也早已意識到收入結構需要多元化,為此一直在拓展其他行業的客戶。這一點在財報中也有體現,在對外的云服務中,非互聯網客戶已經占到阿里云總收入的52%,并呈穩步上升趨勢。

2021年上半年,阿里云還設立了18個行業部門,同時劃分了16個區域,任命了16個分公司總經理,負責區域的本地化運營。政企業務和傳統行業已經成為阿里云重點推進的領域。

相較于騰訊云指向盈利,阿里云增速減緩,百度云則想通過換帥實現市場份額增長。

從百度2021年財報來看,這一年百度智能云業務營收達到151億元,同比增長64%,增速相對較高,但市場份額還有待提高。

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2021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報告,2021年中國的云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已達274億美元,百度智能云排名第四,市場占比9%。

Canalys認為,百度智能云將人工智能技術與云基礎設施服務相結合,以智能服務為核心,有自身的差異化優勢,同時將工業領域作為主要賽道,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能源和電力設施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混戰多年的云市場上,京東云姍姍來遲,也想分一杯羹。

自2021年,京東數科整合京東云、京東數科、京東AI三個業務單元,并成立京東科技后,以京東云為代表的技術和產業服務業務在集團的地位得到提升。

京東云最先發展的重點也集中在供應鏈和產業金融兩大積累多年的長板上。7月13日,京東云對外公開數智供應鏈全景圖,主要分布在零售、能源、城市、金融、工業制造和大型企業等不同賽道。

供應鏈是京東的基石和優勢,如今京東云也想將這一優勢延伸到了云市場。

歷數大廠們云業務的發展邏輯,最初客戶基本都來自本身的強勢業務,再拓展政企等傳統陌生領域客戶。只不過,習慣了快跑賺錢的大廠們,又該如何保持耐心做慢生意,賺“辛苦錢”?這或許是今后大廠云業務普遍面臨的問題。

3、從質疑激辯到加速快跑,大廠云業務開啟新一輪爭奪戰

如今當所有玩家都在積極擁抱云計算時,誰能想到十年前各家對云計算的評判褒貶不一。

“云計算這個東西,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李彥宏剛說完,馬化騰隨后也直言,“云計算是比較超前的概念,可能過幾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達’時代,那確實有可能。但現在還是過于早了。”

在2010年中國第二屆IT領袖峰會上,兩位技術出身的互聯網大廠掌舵人對云計算持有否定態度,只有文科背景的馬云認為:“云計算最后是一種分享,數據的處理、存儲并分享的機制。我們對云計算是充滿信心和希望”。

這場關于云計算的激辯,最終也映照了各家日后在云計算的投入與后續的發展。

阿里最早開始步入云市場,2009年在馬云的支持下,王堅創辦阿里云。馬化騰則在那場激辯后一年迅速改變了對云計算的看法,也陸續開始做起了云業務。百度則在2015年才正式對外開放云業務,在三家中下場最遲。

盡管百度云成立最晚,但彼時掌舵百度云的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在2016年百度云智峰會上表示:“中國的云市場很像馬拉松比賽,42公里的賽道上領先者才跑到2公里。”

百度云雖說下場晚,但也還是搶得了一些市場份額。京東云則屬于起步早,卻由于自身原因遲遲沒能在云市場上獲得屬于自己的名字。

京東早在2011年就決定下場做云,劉強東還特地挖來了原亞馬遜云儲存S3項目總負責人何剛。

何剛對京東云的發展規劃也極具前瞻性,在2014年他提出未來七年京東云業務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內部私有云化;第二步實現降本增效后,將云資源能力對外開放,賣公有云;第三步整合行業,形成云生態。

在今天回顧何剛的戰略規劃,可以說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但當時京東雖然想做云,卻并不重視云業務,其定位還是服務京東商城,存在感并不高。

到了2018年,各家互聯網大廠對云業務都做出了關鍵性改革。

騰訊啟動了著名的“930變革”,整合各個事業群的ToB團隊,正式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推動騰訊云業務的發展。阿里也將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并讓阿里CTO張建峰兼任總裁,開始與對手展開競爭。百度也在年底將百度智能云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進一步提升了云業務在集團的地位。

錯過了十年前最好發展時機的京東云,如今在IDC發布的關于公有云報告中,均被列為“其他玩家”,這也讓其只能另辟蹊徑選擇做數智供應鏈。

當老玩家們加速快跑想要補齊云業務版圖時,新玩家們也想要來分一杯羹。

去年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入局云市場,上線了IaaS云基礎產品,由此搭建起了IaaS+PaaS+SaaS完整體系。今年,火山引擎由開始推出行業解決方案,想要從老玩家手里搶奪市場。

快手也在今年邁開云計算業務第一步,推出了為音視頻及AI服務的云服務業務“StreamLake”。

但面對當前較為穩定的云市場格局,新玩家突圍的機會并不多。

今時不同于往日,如今各家的原有業務都到了一定的天花板,很難有較大的增長空間。2022財年,阿里營收增速從上一年的41%降至19%,新任中國數字商業板塊分管總裁戴珊將經營重心從獲取新用戶(流量)調整為留住老用戶(留量);騰訊也告別了暴利,凈利潤出現連續3個季度同比下滑。

此時,尋找第二曲線成為了大廠們的集體任務,萬億規模的云市場顯然是一個優質目標。而且大廠們在云業務上投入了太多時間、資金和精力,如今也到了該收獲的時候。

十年前各家還在激辯云計算有沒有價值,十年后爭奪的方向已經指向了市場、規模與盈利,一場新的爭奪戰也在持續進行中。

參考資料:

《騰訊CSIG新調整:成立政企業務線,李強任業務線總裁》,36氪

《阿里云銷售體系大調整》,天下網商

《阿里云高層大調整,或是戰略調整前兆》,鈦媒體

《京東戰略性做云,現在晚不晚? 》,財經雜志

《“遲到”的京東云:劉強東的野心距離AWS和阿里云有多遠?》,懂財帝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百度

6.3k
  • 百度推出外貿企業AI扶持計劃
  • 百度智能駕駛參與香港引進辦第4批重點企業簽約儀式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大廠云業務調整,新一輪競爭轉向

云計算的下半場,大廠怎么賺“辛苦錢”?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連線Insight 周曉奇

編輯|葉麗麗

當主營業務增速放緩,第二曲線在哪里?這成為互聯網大廠們近些年頻繁思考的問題。

大廠們的選擇幾乎一致,那就是瞄向云計算市場。

云計算一詞最早由谷歌在2006年提出,一共包括三個層面的服務,分別為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

據IDC發布的關于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相關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中國公有云市場的整體規模達到了274.4億美元(約1852.80億人民幣)。IDC還預測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57.6億美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的全球占比將從2021年的6.7%提升為9.9%。

2021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市場預測,圖源IDC

繁榮的市場也意味著激烈的競爭。

今年7月,云市場熱鬧非凡。先是阿里云與京東云同在7月13日舉辦大會。阿里云表示未來三年投入10億元專項資金,與分銷伙伴共同服務全國300個城市;京東云則發布數智供應鏈全景圖,切入零售、能源、城市等不同賽道。

就在前一天,騰訊云宣布成立政企業務線,集團副總裁李強出任負責人,并將目標市場從互聯網領域轉向政企領域。

更早之前,百度也啟動了新一輪管理層輪崗計劃,受到李彥宏認可的百度高管沈抖輪崗成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負責人,并在內部信中表示希望沈抖能為百度第二曲線的發展建立新的功勛。

當老玩家拓展賽道、瞄向規模化盈利時,新玩家也在不斷冒出。

7月20日,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舉辦發布會,推出以云為底座的一系列解決方案,覆蓋金融、汽車、消費、文娛、醫療、通信傳媒六大行業解決方案。這是去年火山引擎上線IaaS產品后,再度擴大云業務布局。

一時間,互聯網大廠們紛紛加碼云計算業務,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與目標。

阿里云已經實現年度盈利,接下來目標是搶得更多政企與傳統行業訂單;騰訊云在今年立下了盈虧平衡的目標;百度云由沈抖統領后,也將商業化提上了日程;京東云希望從供應鏈為云業務找到棲息之地;字節跳動則在云市場伺機而動。

這一次,互聯網大廠們在同一個市場展開了廝殺,新一輪的云市場爭奪戰也拉開了序幕。

1、大廠云業務大調整,瞄準規模與盈利

變革、轉型、組織調整,一場對云業務的改革正發生在各大廠內部。

最新的變動發生在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7月12日,在經歷了幾輪裁員風波后,騰訊CSIG宣布進行新一輪組織調整。新成立政企業務線,持續拓展政務、工業、能源、文旅、農業、地產、體育、運營商等領域,該業務線由騰訊公司副總裁李強出任總裁,負責行業團隊管理和區域業務拓展。

據界面報道,本次調整中,除了成立政企業務線,騰訊CSIG還新成立了智慧行業九部,負責運營商行業及相關業務的規劃和大客戶拓展,以及云產品技術支持部,負責協助云基礎產品的方案拉通和深度支持工作。

伴隨著業務調整,騰訊CSIG高層也在一同發生人事變動。

原產業生態合作部副總經理沈可將調任為智慧行業九部副總經理,作為部門負責人向李強匯報;騰訊云副總裁李哲將調任云產品技術支持部副總經理,作為部門負責人,向云產品研發負責人、騰訊云CTO王慧星匯報;同時李哲還將兼任區域解決方案平臺部助理總經理,直接向李強匯報。

這次調整后,騰訊云不僅將原先較為分散的業務板塊進行了整合,還集中資源開始拓展政企市場,這也與國內云廠商的步調一致,那就是將目標市場從互聯網領域轉向政企領域。

騰訊云行業解決方案,圖源騰訊云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騰訊CSIG業務與人事變動背后,都指向了一個人,那就是李強。這是2021年5月,騰訊進行新一輪架構升級后引入的高管。

公開資料顯示,李強原為SAP前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在SAP工作近20年,主要負責SAP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與運營。SAP成立于1972年,總部位于德國沃爾多夫市,是全球領先的企業管理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在全球擁有2.2億云用戶。在加入SAP之前,李強還曾在金蝶集團工作6年,是創業初期的管理團隊成員之一。

騰訊CSIG引入李強,或許更看重其擁有的豐富政府資源與合作經驗。在SAP工作期間,李強成為推動中德“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對接合作的關鍵人物之一。2018年,李強還當選為第十三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并被評為“中國ICT產業十大影響力人物”。2019年,李強擔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國際高級經濟顧問,次年受聘擔任重慶市市長國際經濟顧問。

就在騰訊CSIG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時,阿里云內部同樣上演了一場高層更迭。

今年3月,原華為EBG(企事業事業群)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空降阿里云,擔任阿里云全球銷售總裁(職級為M7資深副總裁),負責整個國內及國際銷售業務,向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匯報。

公開資料顯示,蔡英華在2002年加入華為,先后就職于獨聯體片區、東歐地區部、中亞地區部、中國地區部等多個國家和區域。在擔任華為EBG中國區總裁期間,負責華為政企業務在中國區的戰略規劃、整體運營與日常管理。

伴隨著蔡英華的陡然空降,阿里云內部中高層也進行了一輪大換血。

阿里云中國區總裁任庚(M6)將離職,接任者為阿里云中國區副總裁黃海清。此外,阿里集團副總裁、云智能銷售管理與生態發展部總經理郭繼軍也將離職,生態+銷管體系將由蔡英華直接管理。

人事更迭之下,阿里云也公布了新的策略方向,主要分為兩點。一是追求高質量增長,持續優化銷售組織,形成“行業主建、區域主戰”的模式;二是做強區域銷售生態及行業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生態,向生態讓利。

從這兩大策略來看,蔡英華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此前在華為任職期間,蔡英華的強項就是建立生態體系的能力與對行業解決方案的建設,如今加盟阿里云后,蔡英華想將在華為的經驗充分用于阿里云。

阿里云解決方案,圖源阿里云官網

當阿里云與騰訊云都引入政企行業強將,試圖搶奪更多政企訂單時,百度則選擇啟動了新一輪的管理層輪崗計劃。讓百度原執行副總裁沈抖擔任智能云事業群組(ACG)負責人,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兼CTO王海峰不再兼任ACG負責人。何俊杰(Jackson)晉升為集團資深副總裁,并輪崗擔任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組(MEG)負責人。

沈抖是百度體系少有受到李彥宏高度認可,并交出戰績的高管。他在2012年加入百度,歷任百度聯盟研發部技術副總監、百度金融服務事業群組(FSG)執行總監、百度執行副總裁,主導過手機百度的信息流轉型,推動了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從搜信息拓展到搜服務。

“具有戰略視野,敢打硬仗、能打勝仗。”李彥宏曾如此形容沈抖。

如今,沈抖接過百度云(ACG)后,李彥宏也對其寄予厚望。在內部信中,李彥宏表示:“期待沈抖能帶領ACG團隊,實現規模和健康度的量變到質變,為百度第二曲線的發展建立新的功勛”。

可見,李彥宏對百度云的期待也是大規模拓展與銷量。此前沈抖在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MEG)就任期間,全面負責銷售團隊,擁有不少商業化與銷售體系管理經驗,這或許是其轉崗帶領ACG團隊的重要原因。

大廠云業務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數十年。如今各個大廠內部頻繁的人事調整與組織架構變動背后,均指向了規模化盈利這個大目標。

2、賺錢方向各有不同,接下來賺“辛苦錢”

胡曉明沒有給騰訊留一點面子,直接怒懟了起來。

“今天在所有人都希望推動企業的發展成就一個行業的時候,馬化騰和他的團隊用1分錢的投標對行業進行了破壞。”在2017年云棲大會上,原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痛斥騰訊對云市場的破壞。

胡曉明如此憤怒源于,騰訊云為了拿下廈門政務外網專有云平臺的訂單,以0.01元的價格競標,最終成功中標。但這種超低價格競標的方式,顯然破壞了正常的價格體系。

騰訊云是想通過低價擠入市場,但這種“賠本買賣”顯然不好干。在2022年Q1財報中,騰訊云主動提到“重新定位了IaaS服務,從單純追求收入增長到實現健康增長,并主動減少虧損合同”。

現在騰訊云主動放棄了賠本買賣,賺錢盈利成為首要目標。

2021年,騰訊來自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收入為1721.95億元。不過,自2019后騰訊不再單獨披露騰訊云的收入,而這一年騰訊云公布的全年營收為超170億元。由此推算,2021年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千億營收中,占大頭的還是金融科技,騰訊云所屬的企業服務收入比重較少。

從行業來看,騰訊云的的優勢還是在游戲、音視頻等領域。據騰訊云此前公開數據顯示,其服務了國內70%以上的游戲公司,在游戲行業市占率第一;在音視頻領域也覆蓋了國內90%的客戶,視頻云解決方案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騰訊云制定了在2022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這也迫使騰訊云在各個行業不斷出擊。例如在政務領域發布數字政務全景解決方案;在能源行業發布了能源連接器和能源數字孿生兩款PaaS產品;在智能汽車行業發布了騰訊智能汽車云……

不同于騰訊云四面出擊的進攻姿態,阿里云更需要做個堅固的防守者,守住自身已有的地盤,進而拓展新行業擴大收入來源。

據阿里巴巴2022財年(自然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云營收為1001.8億元,同比增長21%,經營利潤(經調整EBITA)達到11.46億元,這是阿里云首次實現全年盈利。

但阿里云實現盈利的背后,是增速在不斷放緩的境況。2022財年(即2021年4月-2022年3月),阿里云的增速分別為30%、33%、20%、12%。

對此,阿里云在財報中解釋道,“收入同比增長放緩主要由于來自互聯網行業的單一頭部客戶,基于非產品相關的要求,就其中國以外的業務停止采用我們的海外云服務。”其他原因還包括受到疫情蔓延、經濟活動放緩、互聯網行業客戶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

眾所周知,影響阿里云收入的單一頭部客戶即為字節跳動。自TikTok受到美國政府高壓,其將云服務從阿里云逐漸遷移到Oracle上,這也讓阿里云失去了一位大客戶。

阿里云也早已意識到收入結構需要多元化,為此一直在拓展其他行業的客戶。這一點在財報中也有體現,在對外的云服務中,非互聯網客戶已經占到阿里云總收入的52%,并呈穩步上升趨勢。

2021年上半年,阿里云還設立了18個行業部門,同時劃分了16個區域,任命了16個分公司總經理,負責區域的本地化運營。政企業務和傳統行業已經成為阿里云重點推進的領域。

相較于騰訊云指向盈利,阿里云增速減緩,百度云則想通過換帥實現市場份額增長。

從百度2021年財報來看,這一年百度智能云業務營收達到151億元,同比增長64%,增速相對較高,但市場份額還有待提高。

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2021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報告,2021年中國的云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已達274億美元,百度智能云排名第四,市場占比9%。

Canalys認為,百度智能云將人工智能技術與云基礎設施服務相結合,以智能服務為核心,有自身的差異化優勢,同時將工業領域作為主要賽道,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能源和電力設施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混戰多年的云市場上,京東云姍姍來遲,也想分一杯羹。

自2021年,京東數科整合京東云、京東數科、京東AI三個業務單元,并成立京東科技后,以京東云為代表的技術和產業服務業務在集團的地位得到提升。

京東云最先發展的重點也集中在供應鏈和產業金融兩大積累多年的長板上。7月13日,京東云對外公開數智供應鏈全景圖,主要分布在零售、能源、城市、金融、工業制造和大型企業等不同賽道。

供應鏈是京東的基石和優勢,如今京東云也想將這一優勢延伸到了云市場。

歷數大廠們云業務的發展邏輯,最初客戶基本都來自本身的強勢業務,再拓展政企等傳統陌生領域客戶。只不過,習慣了快跑賺錢的大廠們,又該如何保持耐心做慢生意,賺“辛苦錢”?這或許是今后大廠云業務普遍面臨的問題。

3、從質疑激辯到加速快跑,大廠云業務開啟新一輪爭奪戰

如今當所有玩家都在積極擁抱云計算時,誰能想到十年前各家對云計算的評判褒貶不一。

“云計算這個東西,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李彥宏剛說完,馬化騰隨后也直言,“云計算是比較超前的概念,可能過幾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達’時代,那確實有可能。但現在還是過于早了。”

在2010年中國第二屆IT領袖峰會上,兩位技術出身的互聯網大廠掌舵人對云計算持有否定態度,只有文科背景的馬云認為:“云計算最后是一種分享,數據的處理、存儲并分享的機制。我們對云計算是充滿信心和希望”。

這場關于云計算的激辯,最終也映照了各家日后在云計算的投入與后續的發展。

阿里最早開始步入云市場,2009年在馬云的支持下,王堅創辦阿里云。馬化騰則在那場激辯后一年迅速改變了對云計算的看法,也陸續開始做起了云業務。百度則在2015年才正式對外開放云業務,在三家中下場最遲。

盡管百度云成立最晚,但彼時掌舵百度云的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在2016年百度云智峰會上表示:“中國的云市場很像馬拉松比賽,42公里的賽道上領先者才跑到2公里。”

百度云雖說下場晚,但也還是搶得了一些市場份額。京東云則屬于起步早,卻由于自身原因遲遲沒能在云市場上獲得屬于自己的名字。

京東早在2011年就決定下場做云,劉強東還特地挖來了原亞馬遜云儲存S3項目總負責人何剛。

何剛對京東云的發展規劃也極具前瞻性,在2014年他提出未來七年京東云業務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內部私有云化;第二步實現降本增效后,將云資源能力對外開放,賣公有云;第三步整合行業,形成云生態。

在今天回顧何剛的戰略規劃,可以說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但當時京東雖然想做云,卻并不重視云業務,其定位還是服務京東商城,存在感并不高。

到了2018年,各家互聯網大廠對云業務都做出了關鍵性改革。

騰訊啟動了著名的“930變革”,整合各個事業群的ToB團隊,正式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推動騰訊云業務的發展。阿里也將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并讓阿里CTO張建峰兼任總裁,開始與對手展開競爭。百度也在年底將百度智能云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進一步提升了云業務在集團的地位。

錯過了十年前最好發展時機的京東云,如今在IDC發布的關于公有云報告中,均被列為“其他玩家”,這也讓其只能另辟蹊徑選擇做數智供應鏈。

當老玩家們加速快跑想要補齊云業務版圖時,新玩家們也想要來分一杯羹。

去年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入局云市場,上線了IaaS云基礎產品,由此搭建起了IaaS+PaaS+SaaS完整體系。今年,火山引擎由開始推出行業解決方案,想要從老玩家手里搶奪市場。

快手也在今年邁開云計算業務第一步,推出了為音視頻及AI服務的云服務業務“StreamLake”。

但面對當前較為穩定的云市場格局,新玩家突圍的機會并不多。

今時不同于往日,如今各家的原有業務都到了一定的天花板,很難有較大的增長空間。2022財年,阿里營收增速從上一年的41%降至19%,新任中國數字商業板塊分管總裁戴珊將經營重心從獲取新用戶(流量)調整為留住老用戶(留量);騰訊也告別了暴利,凈利潤出現連續3個季度同比下滑。

此時,尋找第二曲線成為了大廠們的集體任務,萬億規模的云市場顯然是一個優質目標。而且大廠們在云業務上投入了太多時間、資金和精力,如今也到了該收獲的時候。

十年前各家還在激辯云計算有沒有價值,十年后爭奪的方向已經指向了市場、規模與盈利,一場新的爭奪戰也在持續進行中。

參考資料:

《騰訊CSIG新調整:成立政企業務線,李強任業務線總裁》,36氪

《阿里云銷售體系大調整》,天下網商

《阿里云高層大調整,或是戰略調整前兆》,鈦媒體

《京東戰略性做云,現在晚不晚? 》,財經雜志

《“遲到”的京東云:劉強東的野心距離AWS和阿里云有多遠?》,懂財帝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牙克石市| 阿巴嘎旗| 石楼县| 昭通市| 门源| 集贤县| 金阳县| 兴义市| 澎湖县| 祁阳县| 江油市| 吴旗县| 宜城市| 左云县| 张掖市| 宜良县| 松桃| 永川市| 吉首市| 民和| 常德市| 泰和县| 长葛市| 高邮市| 周宁县| 永仁县| 疏勒县| 舞钢市| 泰兴市| 磴口县| 南涧| 华宁县| 双鸭山市| 怀柔区| 镇原县| 虞城县| 通河县| 松潘县| 五家渠市|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