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程大發
編輯 | 翟瑞民
2022年7月26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第7天發布高溫預警。高溫預報顯示,此輪高溫天氣過程持續時間可能超過一周,將波及中國20多個省區市,江蘇、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南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部分地區將出現階段性40℃以上高溫天氣。
這個夏天,高溫天氣在全國已蔓延多時。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6月13日以來,我國出現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影響大。中國氣象局已于7月22日啟動高溫Ⅳ級應急響應狀態。
伴隨高溫,勞動者中暑等報道屢屢見諸媒體,多地也出現熱射病致人死亡的案例。7月6日,浙江一49歲男性車間工人,因熱射病搶救無效死亡;7月10日,成都華西醫院一天內連續收治了3例熱射病患者。
關于熱射病,國家衛健委曾發布權威解答稱,熱射病是高溫相關急癥中最嚴重的情況,即重癥中暑,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而導致熱射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是高溫高濕的氣候因素和高強度體力活動。
熱射病頻發也引起了人們對室外工作者勞動保障問題的關注。此前在2012年6月,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等4部門發布《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工作,確保勞動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這份文件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并納入工資總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向界面新聞介紹,從政策角度來看,強制企業支付高溫津貼意味著,“企業要么避開高溫時段用工,要是不避開的話就要增加用工成本;或者說企業改善高溫天氣下的工作條件,使工作環境中的溫度下降。這些舉措都可以起到保護勞動者的作用。”
界面新聞梳理資料發現,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有一些省份已上調了高溫津貼標準。例如,河南省自今年6月1日起,將高溫津貼標準由每人每工作日10元調整至15元,這是河南省自2008年以來對高溫津貼標準首次上調;廣東省于2021年將高溫津貼由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300元;而今年首個突破40℃高溫的省份浙江,則是自2018年6月起,執行室外作業人員每人每月300元高溫津貼,室內作業人員是每人每月200元。但也有一些省份的高溫津貼標準多年未漲。
對于傳統就業形態勞動者來說,高溫津貼是由與自己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支付,支付標準則按照法律規定,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
但對于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來說,“在高溫天氣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制度對他們進行勞動保障?!睆埑蓜傉f,新業態從業者經常暴露在室外環境,尤其是城市即配和外賣送餐員,除了交通安全,極端天氣如高溫、暴雨等,也經常威脅著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界面新聞注意到,近期也有一些企業主動為勞動者提供勞動保護措施。達達快送于近日宣布,全面啟動2022“夏季清涼計劃”,將向全國達達快送騎士發放防暑保障物資;7月21日,美團外賣也宣布根據天氣狀況為區域內的騎手開啟“高溫保護”,除了提供防曬產品和消暑食物外,將投入5.3億元“高溫關懷金”的專項補貼。
“一些企業從希望勞動者有更多保護的社會責任出發,為勞動者提供了福利性的產品或服務,但它并不屬于高溫津貼,也不是強制性的?!睆埑蓜偙硎?。
對于新業態從業者來說,無法依照法律強制性要求企業支付高溫津貼的難點在于,“哪個企業應該支付高溫津貼?如何判斷新業態從業者的用工單位?”張成剛介紹,新業態從業者一直以來勞工關系難以確認的困境在高溫保護問題上同樣存在。
對此,廣東省人社廳近日發布《關于做好高溫天氣勞動權益維護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做好高溫天氣勞動權益維護相關工作,新業態企業應參照省有關規定向符合條件的新業態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各級人社部門要指導新業態企業強化高溫天氣下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高溫津貼等權益保障,視情況采取延長配送時限等措施,保障網約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
深圳大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翟玉娟介紹:“高溫津貼只是給一些物質上的補助,但是不足以保障勞動者在工作場所的職業安全,因此更重要的還是給勞動者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環境?!?/p>
在全球變暖加劇的背景下,若高溫成為長期化現象,翟玉娟認為,首先需要建立高溫預警機制。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高溫天氣勞動保護辦法》中規定,氣象主管部門所屬的氣象臺站發布高溫預警信號后,用人單位則應當建立防暑降溫的工作制度,在收到預警信號之后,應該啟用相應的高溫保護工作制度。
此前,《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已規定了各種溫度條件下勞動保護措施。翟玉娟表示,對勞動者保護的關鍵在于用人單位。用人單位需要通過發布工作條例和具體辦法來落實法律規定。另一方面,勞動監察部門也應當監督用人單位對法律法規的落實;地方政府和相關勞動工會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更新相應的高溫天氣具體工作辦法,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調整高溫津貼等方式,約束用人單位的雇工行為。
在專家看來,立法應對高溫也應提上日程?!斗朗罱禍卮胧┕芾磙k法》已執行多年,相關條文比較粗糙,也給了企業鉆空的余地,而且究責乏力,也讓違規成本過低。勞動法也有相關規定,但是不夠細化,為此,專家認為,應提高有關高溫勞動保護和高溫津貼制度的立法層級,提高制度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出臺統一的高溫監測和應對機制,加大懲戒力度,對勞動者要從軟性保護變成剛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