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中國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提速。
7月22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發布《2022年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下稱《報告》)預計,今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2.3億千瓦左右,規模將創歷史新高,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投產1.8億千瓦左右。
中電聯預計,到2022年底,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6億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合計達13億千瓦左右,同比增長16%,占總發電裝機容量比重上升至50%,將首次達到總發電裝機規模的一半,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
其中,水電4.1億千瓦、并網風電3.8億千瓦、光伏4億千瓦、核電5672萬千瓦、生物質發電4400萬千瓦左右,煤電裝機容量11.4億千瓦左右。
今年以來,非化石能源投資額及發電裝機量增幅明顯。
《報告》顯示,上半年,重點調查企業電力完成投資4063億元,同比增長12%。電源完成投資2158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占比為84.7%。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同期,光伏工程完成投資631億元,同比增長283.6%;風電567億元,同比下滑31.4%;火電347億元,同比增長35.54%。
上半年,光伏實現爆發式增長,新增裝機容量3088萬千瓦,同比增長137.36%;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294萬千瓦,同比增長19.37%;火電新增裝機容量1320萬千瓦,同比下滑24.82%。
《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4.4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1.8億千瓦,同比增長14.8%,占總裝機比重為48.2%,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4億千瓦,同比增長17.2%;光伏裝機容量約3.4億千瓦,同比增長25.8%。
為實現“雙碳”目標,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容量將達12億千瓦以上。沙漠、戈壁,荒漠大型綠色風光基地建設成為實現碳達峰的重要手段。
2021年12月,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公布,裝機容量達97.05吉瓦,風光比例約為4:6。今年2月底,第二批風光大基地方案落地,規劃總裝機容量455吉瓦,預計2030年建成。目前,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已開工超過95吉瓦,第二批風光大基地項目建設已經啟動。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陶冶在第四屆未來能源大會上表示,今年風光新增裝機規模將達140吉瓦以上。這一裝機容量增速明顯,為“十三五”期間年裝機量的近兩倍。“十三五”期間,中國年平均風光新增裝機規模為70-80吉瓦。
煤電仍是當前中國電力供應的最主要電源,也是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基礎電源。上半年,煤電發電量同比下降4%,占全口徑總發電量比重為57.4%。
《報告》指出,今年以來,煤電企業采購的電煤綜合價持續高于基準價上限,大型發電集團到場標煤單價同比上漲34.5%,上半年全國煤電企業電煤采購成本同比額外增加2000億元左右,導致仍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大型煤電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中電聯提議,盡快出臺涉高耗能企業落實市場交易電價管理清單,禁止對涉及高耗能企業開展優惠電價的交易,嚴格落實國家“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的政策要求。
此外,需持續深化電力交易市場化改革,推進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繼續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的范圍。
中電聯還提議,統籌煤電保供和碳市場發展,建議第二個履約周期應統籌煤電保供和碳市場發展,合理設置碳排放配額缺口,不宜大幅下調基準線,減輕火電企業整體成本負擔。
此外,加大財稅金融對煤電企業的支持力度,出臺面向煤電行業所得稅普惠制政策,延長承擔保供責任的煤電企業所得稅虧損結轉年限等,促進煤電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