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財經 陳妍
編輯|安娜
曾經被吹成“年輕人的茅臺”的泡泡瑪特,突然不吃香了。
近日,泡泡瑪特的股價面臨斷崖式下跌,從7月4日港股收盤價31.6港元,一路跌跌不休,7月18日下午,泡泡瑪特股價一度低至20.9港元,近乎發行價每股38.5元的一半,距離巔峰時期接近1500億港元的市值,縮水已超千億港元。
然后泡泡瑪特的股東急眼了,18日盤后,泡泡瑪特發布公告稱,將用1.9億港元回購股票,是其上市以來超十次的回購中金額最高的一筆。這波操作,確實安撫到了股民。截至7月22日收盤,泡泡瑪特報每股22.85元。
這次泡泡瑪特股價持續下跌的直接原因,與其前不久發布的盈利預期的警告有關,公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同比收入增速下滑至30%,凈利潤同比負增長接近35% ,是其首次負增長。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泡泡瑪特經歷了從高歌猛進到緊急剎車,業績變化之大讓市場瞠目結舌。難道當真是捧得高、摔得狠?資本的風吹過后,泡泡瑪特或許會變成一場的盛大泡沫。
被暫停的泡泡瑪特
對于業績的下滑,泡泡瑪特自己給出的理由是:疫情。
泡泡瑪特最主要的消費群體都在一、二線城市,2022年疫情反復之下,位于上海、北京等區域的核心門店關停,受到很大沖擊,線下物流也受到限制。泡泡瑪特在近期的內部交流紀要中提到,2022上半年,上海老店的同店同比下滑40%到50%。
那么問題來了,4月、5月疫情嚴重,泡泡瑪特各銷售渠道賣得差到還可以理解,可等到6月疫情已經全面解封了,銷量卻還是持續負增長,難道是疫情結束后剛開工,產品還來不及準備嗎?
似乎不是這樣。畢竟,泡泡瑪特在電話會議中還提到,3月份的疫情打亂了清理庫存的節奏,今年Q2上線產品的備貨,在疫情下銷售不及預期,又產生了新的庫存。
泡泡瑪特業績不佳,可以怪疫情,但更應看到的是,泡泡瑪特正在失去年輕的消費者。
在小紅書上,有關“泡泡瑪特退坑”的筆記已經突破1萬篇;在二手市場上,一款發售時被炒到價格過萬的可口可樂聯名款SPACE MOLLY,如今全新未拆封價格為5000元左右,售價599元的Felix the Cat只要大概200元左右就能入手。
一個事實就是,泡泡瑪特不搶手了,所以沒人想炒了。
潮玩市場的更迭太快了,網紅潮玩流體暴力熊、名創優品推出的Top Toy等,都在占據年輕人的視線,在去年還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盲盒到了2022年已經熄火。不少消費者反映,泡泡瑪特的Molly盲盒設計越來越沒新意了,市場中類似競品越來越多,盲盒帶來的新奇感正在消失。
另外,泡泡瑪特并不是剛需類產品,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消費需求不足,工薪階層都捂住錢袋子,減少了不必要的開支。
泡泡瑪特的高管在去年的一次采訪中提到,2020年我們的會員數是740萬,而中國的年輕人有幾個億,市場空間還很大。現在看來,屬實是過于樂觀了,未來幾年里,盲盒在中國的天花板都不會太高。
出海會成為新出路嗎?
既然國內賣不掉,不如轉外銷,出海成了泡泡瑪特又一重要布局。
泡泡瑪特CEO王寧表示,公司今年大力發展的方向是全球化。泡泡瑪特國際總裁文德一也提到相似觀點,海外門店的擴張計劃將會加速。
早在2020年,泡泡瑪特就在韓國首爾開了首家直營店,之后,又在美國、日本等23個國家及地區布局。但從財報來看,2021年泡泡瑪特在海外的營收占比還不到5%,與王寧之前期待的50%的目標,差得很遠。
出海并不是一條那么好走的路。
海外有自己的玩具圈層,日本商店有隨處可見的手辦模型,歐美市場盛行樂高模型、孩之寶玩具,韓國則早就有黏黏怪物研究所、RICO、BT21等多種熱門IP的盲盒產品。如果泡泡瑪特如果做不到差異化,并保持吸引力,是很難在海外立足的。
泡泡瑪特如何融入海外市場的本土文化也是個問題。比如,泡泡瑪特曾向媒體透露,他們在墨西哥和歐洲推出過Labubu和男友Tycoco的音樂森林系列產品,Tycoco的骷髏形象在有亡靈文化的墨西哥受到歡迎,卻在歐洲碰壁。
此外,不同國家對玩具產品的材料、品質、材質、氣味等有不同的檢測要求,泡泡瑪特需要符合不同國家的安全檢測認證。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海外市場,泡泡瑪特都面臨增長難題。盲盒神話是否還會再出現,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