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王勇
鋰電池回收產業已站上風口。
7月22日,工信部節能和綜合利用司副司長尤勇在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既是推動資源的循環利用、緩解資源瓶頸約束的一種戰略選擇,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一種重要抓手、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他指出,當前回收利用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廢舊動力電池殘余價值因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大幅上升,回收市場價格水漲船高,“由早期的企業不愿意回收,變成了當下人人爭搶的香餑餑。”
“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就是開采一座千萬噸級的永不枯竭的一個城市礦山,現在的難題就是回收難、精細拆解難、梯次利用快速檢測難、資源回收率和再生利用難以及安全管控難。”格林美(002340.SZ)副總經理張宇平說道。
他表示,“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達到千億產值毫無問題,2026單年全球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或能夠達到30萬噸。”
然而對于大型動力電池回收企業而言,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電池都去哪兒了?
華友鈷業(603799.SH)董事長陳雪華坦言,“現在退役電池數量已經很多,但是大企業回收量依然很少。”
“動力電池回收來自供應商的壓力是不爭的事實,除此之外,還有能源審查和能耗的問題。”同樣從事電池回收的廣東邦普副總裁余海軍也表示,“諸多投資界人士想進入電池回收利用行業,做小的可以,但是做大非常難。”
“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并不對稱,上游有電池的找不著下游的買家,下游回收企業找不到上游的電池,體現出來的就是信息的獲取難。”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震坡也對此表示。
據王震坡提供的數據,新能源汽車報廢環節目前上傳信息的只有2.2萬輛,其中還有4300輛車是并未攜帶動力電池。
他還指出,國內在梯次利用環節共有55家企業,但只上傳了58萬個梯次模塊的產品數據。“數十萬量級的梯次利用規模,與千萬量級的電動車產業規模是不相匹配的。”王震坡表示。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2021年國內累計退役的動力電池約32萬噸(約40 GWh)。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僅工信部發布的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下稱白名單)中,第一批5家合規企業的電池處理能力達60萬噸以上,已經覆蓋掉目前累計的所有退役量。
光大證券研究指出,隨著動力電池報廢數量的增加,動力電池回收亂象也逐漸顯現,企業也反映:由于市場的不規范,即使是“白名單”企業也很難收到廢舊動力電池,諸多廢舊動力電池都流入了非正規渠道。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昨日在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電池里面絕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重復進行利用的,目前我們鎳鈷錳的回收率已經達到了99.3%,鋰的回收率達到了90%以上。”
據南方財經報道,對于曾毓群鋰提到鋰回收率達到90%以上的說法,天齊鋰業(002466.SZ)投資管理部門相關人士則提出了質疑。上述人士稱,“實驗室應該能做到,但是商業上我個人還沒見過。”
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此后回應稱,“歡迎到廣東邦普看先進量產技術。”廣東邦普是寧德時代(300750.SZ)負責電池回收利用的子公司。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已公布電池回收數據的企業,均可做到九成左右甚至更高的規模化回收效率。
華友鈷業再生利用產線已實現年處理退役動力蓄電池6.5萬噸,每年可綜合回收鈷5783噸、鎳9432噸、鋰2050噸以及錳、銅箔、鋁箔等有價元素,可再生金屬回收率高達98.5%,碳酸鋰的提取率達到88%。
格林美已建立10萬噸廢舊電池年處理量的生產線,碳酸鋰回收率90%,鎳鈷錳回收率99%。
贛鋒循環在2020年具備3.4萬噸的廢舊電池處理產線,將建立每年可回收10萬噸退役鋰電池的大型綜合設施,鋰回收率達91.8%。此外,賽德美電池原材料回收率也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