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廣州南沙正絞盡腦汁地吸引香港人才的到來。
7月20日,廣州南沙新區香港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香港服務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是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在香港設立的窗口公司。
香港服務中心辦公地址位于香港灣仔瑞安中心,加上聘請香港貿易發展局原副總裁葉澤恩為首席聯絡官,將促進兩地在產業、人才聯動。
在此之前,15%優惠稅率、延長虧損結轉年限至13年等具有率先地位政策的實施,也將進一步吸引港企、港人入駐南沙。
除此之外,隨著7月中旬位于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面完工在即,首批教職員工業已進駐校園。
“隨著港科大(廣州)落戶南沙,高等教育需求和研究力量將傾向南沙,也將吸引年輕人才及其家人進住南沙。”全國政協副主席、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以下簡稱“咨委會”)顧問梁振英表示。
“G2B”的創新
一直以來,區域內人口基數是南沙的短板,其常住人口吊車尾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幾年。截至2020年末,南沙區常住人口全市倒數第二,為84.9萬人;戶籍人口全市倒數第一,為49.18萬人。
除了人口基數,受教育程度也是“硬傷”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每10萬人口大學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數中,南沙區為17894人,位于全市倒數第一。全市平均為27277人。
正當南沙面臨“缺人”難題時,另一個地區香港,則陷入“缺就業崗位”的困境。
近兩年來,香港就業人口持續減少。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香港失業率從上一年2.9%上升至5.8%。勞動人口從396.6萬人下降至388.8萬人。
2021年12月至今年2月,香港總就業人數下跌至364.28萬人,失業人數上升至15.79萬人。
人口的吸引與就業,成為兩個地區亟需突破的關口。
香港服務中心的考量之一就是這一關口。該中心也是南沙政府和香港商界G2B(政府-商界)的一次嘗試。
長期以來,香港在大灣區的規劃定位以金融、貿易、航運、科創四大產業為主。
南沙開發區港澳辦主任鄭慧榮告訴記者,該中心將吸納有關在港商協會、企業加入,為其提供對接南沙甚至是大灣區其他地區的聯系渠道。對接主體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創新、航運物流等相關行業。
6月14日,《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發布,一期以南沙灣、慶盛樞紐和南沙樞紐作為三大啟動板塊。
介于香港的地緣位置、企業類型等因素,決定其能夠發揮連接南沙與國際社會的作用。
同時,南沙也將成為促進穗港合作的重要連通者。梁振英表示,近年來南沙在交通基建和經濟結構多元化的建設上不斷完善,加上稅收優惠、入駐補貼等相關產業政策,為加強南沙與港澳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優勢。
然而,當務之急是如何打破兩地信息隔閡。
去年,梁振英有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內地訪問。這趟行程讓他意識到兩地信息隔閡之深。初到訪一地時,面對相關政策或項目,他往往處于“不知道”的狀況。而工作人員回復卻是“梁主席,我們不知道你不知道,我們的信息都有在網上公布”。
近三年來,香港和內地的跨境活動因為疫情限制受到嚴重影響。梁振英提到,大灣區的廣東一側有很大發展和變化,尤其是南沙,但大部分香港居民仍不知情,“‘不知道’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在此背景下誕生的香港服務中心,也承擔著“政府服務前移、項目對接前移和人員交流交往前移”的功能。
這種G2B模式實際上借鑒了咨委會。去年4月和10月,咨委會和咨委會服務中心先后成立啟用,是香港咨詢委員會運作模式在內地的首次嘗試。
咨委會是香港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在大灣區收集內地信息、宣傳香港、建立聯系和辦事的基地。南沙一側由區政府牽頭,香港一側則由梁振英擔任顧問、各大商會和業界代表人物擔任港方成員,下設商貿、科技、金融、數據聯通等20個專項工作組。
服務中心的定位則是內地首個香港工商協會的聚集地。憑借服務中心免費提供的辦公和活動場地、辦公設備和工作人員,已進駐的16家香港會員機構能夠在內地辦公發展。
“以往我們更多的工作是G2G(政府-政府)的工作,這方面的聯系比較緊密和順暢。未來會有更多G2B(政府-商界)的嘗試。這次香港服務中心就是港方的商協會機構跟南沙政府的合作。”鄭慧榮表示。
“灣區之心”的全面合作
對比橫琴、前海兩個片區,南沙的綜合性確實更強。
在功能上,橫琴更加注重服務澳門,圍繞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展開;前海更加注重香港,合作發展現代服務業。
雖然南沙并不直接相鄰香港或澳門,卻有“灣區之心”的地位,其定位是粵港澳三地的融合發展。
南沙區發改局副局長劉興華強調,南沙和香港之間為全面合作。所謂“全面”,即不僅包括產業、經濟、就業等合作,更覆蓋社會、民生等領域。

曾經相對復雜的稅收體系和較重的稅負是讓港澳人才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這一顧慮正被解決。《南沙方案》提出,對先行啟動區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其個人所得稅稅負超過港澳稅負的部分。
此前按照內地現行的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為25%,個稅稅率最高為45%;而香港個稅稅率最高15%。
這意味著,香港居民在南沙工作將與在香港一樣繳納相同的稅款。加上南沙的生活成本更低、環境更優,極大提高了當地的人才吸引力。
比起橫琴、前海,南沙803平方公里的可觀土地面積是一個優勢,也為區域內重工業、裝備工業提供基礎。
坐擁大碼頭、大港口的南沙,目前已發展為中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作為世界第四大港廣州港的主力港區,南沙港單個港區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國內第二。
香港同為航運物流產業重要城市。航運物流方面,南沙將在水水中轉、鐵水聯運、航運金融等領域與港企合作。

不僅有輪船,還有汽車。總部位于南沙的廣汽豐田整車年產量已經突破100萬。區域內汽車制造業產值2021年已突破1500億元。
除了以上支柱產業,南沙的生物醫藥、無人駕駛產業也異軍突起,這些基礎都能夠配合香港的“再工業化”落地。
在鄭慧榮看來,G2B模式不僅局限于產業和就業上,還包括個人在區域內的日常生活。港企、港人在了解落戶、招商引資后,將考慮就醫、就學方面,“因此G2B也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范圍非常廣泛。”
南沙距離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實現兩地間快速來往是合作的硬件前提。
而目前的交通基建已能滿足相關要求。從廣深港高鐵慶盛站出發,到達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僅35分鐘車程;如果選擇坐船,從南沙客運港出發,1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香港。此外,全長24公里的深中大橋亦將為深圳和南沙之間提供一條快捷方式。
得益于一地兩檢,從南沙入境無需辦理海關、出入境、檢疫等手續。
這也為“周一至周五在南沙工作,周六、日返港與家人團聚”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陸續有香港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來到南沙,為6周后開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做準備。
開學第一年,港科大(廣州)將招收1000名研究生。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則可容納1600名中小學生。
此外,對標香港標準,南沙還設置了港式國際化社區和境外來粵居民辦事中心,并推動“港澳藥械通”落地。 未來香港居民在南沙或許能夠享受到與香港無異的醫療條件和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