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沐言
OPPO常年位列國內手機品牌的前三位,在外觀設計、拍照功能等方面,有著非常顯著的優勢,可這些在觸達到用戶需求天花板之后,就不再是品牌的競爭力了,尤其是在各大品牌推陳出新的速度大幅度提升之后,消費者的審美疲勞也出現端倪。
現階段,OPPO銷量總體雖然仍維持在高位,可面對海外官司不斷、國內競爭激烈的內憂外患局面下,也開始謀求自己未來的發展重心,但從目前OPPO尋求的發展機會來看,似乎走得有些偏差了。
創新力不足,向金融“求變”
OPPO作為國內手機品牌的銷量明星,據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發布數據顯示,2022Q1,國內手機市場總銷量達到了驚人的7439萬部,其中OPPO銷量達到了1280萬部。
Q1OPPO斬獲了銷量冠軍,環比增長9.4%,與第二名的榮耀1260萬部,絕對數字上僅相差20萬,但榮耀的環比增長高達20.9%。據《每日財報》了解,今年Q1OPPO與榮耀都有新產品的發布。另外據京東手機每天實時更新的排行榜來看,榮耀受關注的程度比OPPO要高許多。
因此,看似是喜報的背后,或許隱藏著OPPO產品吸引力下降的事實。
其實,OPPOQ1的表現也從側面體現了目前國內手機的尷尬:機型同質性顯著,產品亮點已難以吸引消費者,內存、攝像頭像素都已達到極致的情況下,要如何突出價格戰的重圍,成為了廠商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而在突出差異性方面,OPPO給出的答案是從充電效率上體現優勢,新一代產品宣傳的一大重點就是240W的超級快充。可實際上,大多用戶一天一充、一天兩充都習以為常了,若說快充對人們的消費者有多大吸引力,其實也是值得打一個問號的,尤其是充電頭和配套的數據線還需要額外購買的前提下。
《每日財報》關注到,與尋求產品亮點相同步的是,OPPO也開始學習小米,進軍金融行業。
近期,OPPO與歡太金融攜手,推出了“歐享貸”服務,為下游供應鏈提供資金幫扶。據公布的信息可獲悉,歐享貸是OPPO生態內經銷商專屬的純線上、0抵押的數字金融服務,但其合作伙伴歡太金融的業內名聲,卻是值得商榷的。
對于許多消費者而言,歡太金融就是360借條的一個分支。OPPO雖然只是借歡太金融的平臺來推廣自身的金融服務,可實際上,在能夠尋求正規銀行貸款協助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人會主動選擇它。
其實早在2018年5月,OPPO就已經成立金融事業部,準備進軍消費金融領域,但之后沒有大動作,所以后來業內人士都幾乎認為,OPPO放棄了這一業務的推進。可沒想到的是,僅過了一年,OPPO就與vivo聯合收購了重慶市九龍坡區隆攜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并且通過增資將其注冊資本由500萬元增至16.2億元。
因為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跨省級行政區域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5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
而擁有了這個小貸牌照之后,OPPO就能借助OPPO Pay的系統級應用OPPO錢包,為用戶提供信貸服務。除OPPO旗下分子貸外,還有與第三方合作的安逸花、易借款、好期貸、任性貸4個平臺。
近些年來,因手機利潤空間已早不如前,手機品牌憑借忠實的品牌支持者、自身搭建的品牌生態圈,擁有了進軍金融領域的可能,可OPPO此次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時,卻恰逢國內金融領域頻頻爆雷的大背景,加之歡太金融的名聲一般,OPPO此次布局恐怕會遭受困境。
出海遇難題,側重低端市場
相比于國內的高增速不再,OPPO的海外發展也遇到了難題:在德國被諾基亞起訴,在印度被指控逃稅。
就在不久前,OPPO因專利侵權在德國被諾基亞起訴,近期被德國曼海姆地區的法院判決敗訴,直接后果是其無法在德國進行銷售。而與OPPO一起被禁售的,還有在海外支持者頗多的OPPO旗下的另一個品牌:一加。
在全球化道路上,一加2021年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臺,為全球高端手機市場份額TOP4。作為OPPO的合作伙伴,一加借助OPPO千家售后網點,為自己的售后撐起了一片天。如今,在德國卻喪失了所有的主動權,這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OPPO除了遭遇德國禁售之外,也在印度被指控逃稅。為此,OPPO不得不付出巨額擔保金,用于解決政府層面的困難,確保其能在印度市場繼續正常銷售。
上周,數據分析機構BanklessTimes發布了2022年Q1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可以看到繼三星、蘋果、小米之后,OPPO以2740萬臺的出貨量占據全球8.7%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四的位置,一定程度上證明了OPPO迅猛增長的海外市場。可其市場份額大部分集中在印度及印尼等經濟較落后的地區,這意味著OPPO是以低端手機的銷售,換來市場份額的提升。
布局前端科技,競爭力仍不足
在產品力方面,OPPO開始大力布局AI及軟件算法,甚至在芯片上也開始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但在投入龐大的資金進行研發之后,產出卻并未如市場預期那般成功。
在提出要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后,OPPO就開始向芯片研發開始布局。馬里亞納芯片,便是OPPO成果之一,但它僅僅是用于影像處理方面的芯片,無法幫助手機提升整體的性能,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圖源:愛企查)
就在月初,OPPO成立了全資子公司重慶市本手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人工智能理論與算法軟件開發,這也意味著OPPO正在全力加速品牌升級轉型,可在手機品牌領域中,OPPO早已不是首位嘗試走這條發展之路的企業了。
畢竟,華為5G芯片的強悍,業界是有目共睹的。可在芯片設計以及制造工藝上,仍與國際一流企業高通、臺積電等有著一定的差距。華為自研的麒麟芯片在2019年就已經上市,但這個其實早在2014年就已經面世的芯片,原本是專用于配套網絡及視頻應用領域的,華為經過5年時間的研發、磨練,才將其推上了移動設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而且強大如華為,它的芯片所帶來的性能,其實也沒有給用戶帶來過多的驚喜,僅僅是滿足了原本的設備需求罷了。
在移動設備的銷量上,是遠超華為的。但是在技術研發的層面上,它是無法與華為所比肩的。如今才開始布局AI及人工智能領域的OPPO,雖然是行業內較早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品牌,可這份投入所能產出的成果,也是無人可以給出詳細答案的。畢竟技術日新月異,誰也不知道下個月、下半年又會出現什么顛覆世界的黑科技。
總體來講,OPPO在國內雖然份額仍然占據前列,但目前產品已經喪失了其以往的競爭力,加之渠道業務的受阻,其雖然在市場上仍然身處銷量榜前列,但若再不找到新的亮點,僅僅依靠快充、攝像以及外觀等流于表面的亮點,恐怕會成為下一個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