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赫時尚商業評論
近日,有網友質疑Dior疑似抄襲中國的傳統服飾「馬面裙」,同樣是前后片交疊剪裁,Dior 官網卻稱之為品牌「標志性」廓形。
7月16日,#Dior 抄襲#的話題火速沖上微博熱搜榜第一,一時間引發熱議。

這條被指「抄襲」的裙子來自Dior的2022秋冬系列,且之前就已在Dior官網上架售賣。
本是一條平平無奇的黑色長裙,卻被「火眼金睛」的漢服愛好者發現,這條長裙整體的設計式樣與形制與中國明清時期漢族女子所著用的「馬面裙」的式樣幾乎一致。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馬面裙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馬面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的兩片裙不少已經具有馬面裙的馬面形制,發展到明代后,逐漸形成了馬面裙。一般認為發展過程是:宋代兩片裙→元代打褶兩片裙→明代馬面裙。
明代成化年間,京城人士都喜歡身著馬面裙,上至一國之母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穿馬面裙。根據不同階級不同身份,馬面裙的顏色、質地和面料都有嚴格的區別。
隨著朝代更替,馬面裙的設計延續了下來并產生了各種改良;它在清代發展的最快,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裝飾結構風格,是清代裙子的基本形制。
而隨著西式穿衣文化的進入,馬面裙慢慢的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之內,在生活中逐漸不再被人穿著。在近幾年,由于漢服文化的興起,馬面裙才又一次重回人們的視線。
Dior的這款中長半身裙與「馬面裙」都是以四個裙門為主,周邊輔以明顯的百褶款式。而從Dior走秀臺上的模特走秀上,也可以看到這條裙子確實采用了「打褶+前后裙門」的設計形式。
可以說,Dior這次的設計,不論是動態還是靜態與馬面裙的版型都十分相似,很明顯是采用了馬面裙的設計形式無誤。
服裝設計的過程中,的確有不少設計師借鑒過某些其他設計師的創作手法,或是對某種文化、大師表示致敬。
但Dior官網在該裙子的商品展示詳情介紹中并沒有提及采用或者借鑒了中國設計元素,而是直接標注「采用了標志性的Dior廓形設計」的行為則直接點燃了中國網友的怒火。

大部分網友認為,“如果說Dior承認借鑒于中國的馬面裙或靈感來源于馬面裙,那么情有可原。但官方偏說是自己的全新設計,此種行徑無異于「抄襲」,也暴露了外資品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巧取豪奪」。
也有部分媒體指出,由于馬面裙沒有知識產權,也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說,這種借用的行為,可能很難斷定為是「 抄襲」。但類似于Dior這樣「借用卻打上原創標簽」,使得中國傳統文化被糊弄化、共享化,這種行為的本質是對文化的不尊重,這是比起「抄襲」所更嚴重的「文化挪用」。

什么是「文化挪用」?
這是一個最近幾年常被提到的概念。根據哲學家James O. Young2008年出版的《文化挪用與藝術》,文化挪用的定義為「單一個人或另一個文化群體未經許可,采用、侵占、抄襲復制某一文化的現象」。
而為什么「文化挪用」這幾年會被看作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因為文化挪用的本意,近似于文化剽竊,就是將本不屬于本地的異域文化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資源借用過來,從而對本地的文化形成影響,也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和現象。其本質是大國(強勢國家)把其他國家的民俗、文化等占為己用。
而時尚圈一直都是「文化挪用」的重災區,各種「借鑒、抄襲」屢見不鮮。
早在2017年,Marc Jacobs就曾因為時裝秀上模特的造型而陷入輿論漩渦。
Marc Jacobs 2017紐約春季大秀上,模特們都戴上了各種色彩的長發綹(Dreadlocks)假發,這是一種黑人或澳洲原住民中常見的發型,但這場秀中的大部分模特都是白人。不少媒體批評Marc Jacobs有文化挪用之嫌,雖然Marc Jacobs一開始表示這種指責是一派胡言,但后來他也選擇道歉,表示自己有些欠考慮了。
Gucci 2018年秋冬大秀,也曾遭到一系列的「文化挪用」討伐。
幾位宗教信仰不明的男女模特帶著錫克教式的頭巾,印有厚實紅唇的黑色頭套遭到黑人群體炮轟幾乎是意料之中的;而蒙面頭套則被認為與塔利班恐怖組織有關,產品全部被迫下架。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維多利亞的秘密2017年大秀上,模特Nadine Leopold穿著內衣戴著傳統印第安人的頭飾;模特Karlie Kloss在2017年為《Vogue》雜志拍攝時打扮成日本藝妓,被廣泛批評后又在Twitter上道歉;Tory Burch 2018春夏度假系列中有一件羅馬尼亞元素的大衣,但商品描述卻將其寫成了非洲文化。
時尚行業的「文化挪用」之所以令許多人不滿,是因為設計師們大多把另一種文化作為讓單品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的工具,卻沒有真正深入了解另一種文化。
當一件服裝、一個發型的背后承載了一個文化群體千百年來的歷史,設計師們如果漫不經心又并不準確地將其運用在創作之中,難免令人覺得草率。
作為曾給Dior帶來巨大影響的設計師,「海盜爺」John Galliano早在90年代就曾將中國傳統服飾元素融入進自己的設計。
1997年,John Galliano大膽地運用刺繡及旗袍剪裁板式為靈感,將旗袍、盤口、刺繡、柳葉眉,這些明顯的典型的中國元素被搬上秀場,并取名「海上花」。
當時癡迷于東方文化的John Galliano直接表示自己的靈感來源于好萊塢第一位華裔明星黃柳霜和老上海曾經的「月份牌女郎」。在擔任Dior創意總監的時期,他更是用一整個完整的系列,致敬中國文化,其中對旗袍、龍袍紋樣以及時代特色的再解讀設計,至今為人津津樂道。與如今Dior直接的「拿來主義」作法,形成了鮮明對比,高下立見。
可見,同樣的中國元素,基于互相尊重的創作就是時尚致敬。所以,從根本上講,「文化挪用」雖然無法被阻止,但是并不可怕。如果能夠運用得當,對于文化傳播反而是一件好事。最關鍵的還是在于設計師、品牌是否對于他國文化、尤其是小眾文化有沒有一顆謙卑和尊重的心。
而在「馬面裙」事件的背后,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去挖掘和保護自己的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才能立足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