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dTrend醫趨勢
去年開始,經歷了長久蟄伏后,國內Biotech進入集中爆發期,超10家Biotech邁向了成長的下一階段——步入商業化元年。未來,這些企業能否后來者居上?在紛紛擾擾的行業轉型低谷期,誰又是未被發覺的“隱形冠軍”?
本文將從資金實力、上市產品、產品營收、團隊結構4個維度作為對比,用數據評價誰真正具有穿越周期的實力。
2021 大批中國創新藥企進入“商業化元年”
截至2021年底,港股37家Biotech公司,有超過60%(22家)已進入商業化階段。
其中11家在2021開啟了商業化元年,包括:榮昌生物、諾誠健華、康方生物、康寧杰瑞、亞盛醫藥、東曜藥業、藥明巨諾、邁博藥業、德琪醫藥、云頂新耀、基石藥業。
從以上這些企業來看,區別以往似乎有了更多“首創產品”布局,比如:
-
榮昌生物:泰它西普是國內首個治療SLE的創新藥、維迪西妥單抗是首款國產ADC新藥;
-
康寧杰瑞:恩沃利單抗是全球首個皮下注射的PD-L1單抗;
-
亞盛醫藥:奧雷巴替尼是國內首個三代 BCR-ABL 抑制劑;
-
藥明巨諾:瑞基奧侖賽注射液是中國首個獲批為 1 類生物制品的CAR-T療法;
我們在港股、美股范圍內,挑選出了2021年中國創新藥企前二十的企業,以營收為依據,做了以下排名。

* 截止2021年底(僅統計公開披露數據、參照2021年匯率),下同
* 2021營收 和黃醫藥:3.56億美元、再鼎醫藥:1.44億美元、傳奇生物:0.89億美元、天演藥業:1017.53萬美元;(匯率按1美元=6.453人民幣;下同)
從主營方向來看,除了專注于CAR-T的傳奇生物和垂直眼科賽道的歐康維視;其余都集中專注于腫瘤、免疫領域的生物創新藥。
從成立日期來看,TOP20 企業里85%成立于2010年及以后,其中成立于2015年及以后企業占比50%。
*2015年7月22日,CFDA發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號)》,號稱“史上最嚴的數據核查要求”。之后,中國醫藥產業創新和集約化兩大方向被確定,資本熱度開始大量聚焦在中國創新藥領域。
從成立到商業化用時來看,TOP20 企業里:
-
25%尚未進入商業化階段
-
40%處于商業化元年
-
60%成立不到10年就進入商業化階段
其中成立五年就實現商業化的包括:康方生物用時兩年,康寧杰瑞、邁博藥業用時三年,歌禮制藥用時四年。
資金、管線、商業化、人才,TOP 10 贏在哪里?
政策、資金、大環境疊加共振,在“高回報”的誘惑下,2018年之后,數以千計新成立的創新藥企赴約這一場淘汰率極高的馬拉松考驗。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迄今為止,已有數百家企業“止步”于這場馬拉松。但既然是比賽,有輸者就一定有贏家。
2021,暫居前十的國內Biotech頭部企業包括: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和黃醫藥、復宏漢霖、榮昌生物、諾誠健華、再鼎醫藥、傳奇生物、基石藥業,他們是如何跑贏的?

***排名變化對照2020年營收
截止2021,按營收算,“PD-1三君子”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恰是國內Biotech前三甲。
其中,
百濟神州營收遙遙領先,達76億元。不僅如此,其還是資金實力、商業化產品數量、海外產品營收、研發投入“四料”冠軍,國內Biotech之中的“無冕之王”。
信達與君實營收相當,僅有近2億元差距,其中信達PD-1的優秀商業化表現功不可沒,其產品商業化營收全場No.1,同時旗下銷售人員也是TOP10中占比最高。
和黃醫藥排名第四,2021年營收23億元,其研發人員占比在榜單中最高,達55%;再鼎醫藥排名第八,營收9.3億元,來自3款商業化產品,其研發人員占比在榜單中第二,達40%。
榮昌生物、諾誠建華去年醫保目錄入圍,新品得以快速放量,同時憑借超1億美元的授權收入成為新上榜企業,分居第6、第7名。其中榮昌生物雖然是TOP10里研發投入最低的,但其創新質量毫不示弱。2021年8月,榮昌生物ADC新藥維迪西妥單抗以26億美元授權給西雅圖基因,創下海外授權金額新紀錄。
傳奇生物、基石藥業排除授權許可費用收入,產品銷售收入有待持續發力,導致2021年排名下滑。在市銷率指標上,兩者表現突出:傳奇生物達77.53,基石藥業達20.72,說明其產品銷售前景獲得市場認可。
1、比資金:百濟神州現金近300億,信達生物一級市場融資近40億
“資金”是創新藥企賴以生存的根本。
受到本次全球生物醫藥周期影響,港股、科創板IPO融資遇冷,創新藥企頻繁破發;二級市場的冷淡也引發了一級市場熱度降低。據統計,2021年中國創新藥投融資金額同比下降11%。預計2022年,一級市場對于創新藥產業投資更為謹慎,短期缺乏盈利能力的企業融資難度加劇。

*** 市值統計至2022-07-13,二級市場融資只統計公開的增發、戰略融資等,A股單位為人民幣、港股單位為港元、美股單位為美元

*** 市值以港股為準、傳奇生物按匯率換算
以融資能力來看,
一級市場排名前三的是信達生物、基石藥業、復宏漢霖。其中
-
信達生物曾以約37億人民幣創下迄今中國制藥行業最大的私募資本案例。
-
基石藥業A輪融資約10億人民幣,創下國內業界首輪融資規模的最高紀錄;兩年后,完成約17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再次創下當時的紀錄。
二級市場(港股市值)排名前三的是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也恰是2021營收排名前三的企業。
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來看,截止2021年底,TOP10 創新藥企都超過5億元;排名前三的是百濟神州279億元,信達生物83.8億元,再鼎醫藥61.5億元。
總的來看,TOP 10企業,
-
在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方面,百濟神州實力最為雄厚,手握現金近280億元;復宏漢霖僅有7億元,在TOP10中處于最低水平。
-
在一級市場,信達生物吸金能力最強,累計達37億元;傳奇生物最低,為10億元。
-
在市值方面,君實生物港股市值落后于TOP 3另外兩家;傳奇生物在美股也表現不俗。
2、比管線:百濟神州、和黃醫藥各有3款自研創新藥上市
2015年后,隨著中國加入ICH以及MAH、優先審評等一系列政策推進,中國創新藥研發駛入快車道。
-
2021年,國產創新藥獲批44個(同比增長175%),超過此前五年總和。
-
而2019-2021年,中國頭部創新藥企也紛紛進入收獲期。


從上市產品數量來看,百濟神州以超過13款產品遙遙領先;信達生物以7款產品排第二;第三的復宏漢霖有5款產品在售。
放大來看,百濟神州、和黃醫藥的自研創新藥最多,各有3款;再鼎醫藥基本都是授權引進產品;復宏漢霖則以生物類似藥為主。
從License out數量來看,復宏漢霖5個排第一,但除了1款自研創新藥其余4款都是自研生物類似藥。排名第二的和黃藥業有2款自研創新藥對外授權,其余企業各有1款。
對于創新藥企來說,License out是營收的重要組成。比如,君實生物憑借新冠中和抗體授權在2021獲得33.41億元收入,傳奇生物憑借西達基奧侖賽的授權費躋身中國創新藥企TOP10。
雖說創新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但是一味追求FIC(同類首創)的創新藥企很難“活”過嚴冬。無論何種類型的商業化產品,能為企業帶來營收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3、比商業化:中國市場信達生物第一,海外市場百濟神州領先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及長遠來看,創新藥企業更多比拼的還是產品競爭力和后續商業化能力。
2021年,TOP10中國創新藥企中,
-
5家主要依靠產品商業化為核心營收;
-
4家由產品和授權共同組成核心營收;
-
傳奇生物(2022商業化)目前收入仍僅來自授權。

從單款產品銷售額來看,信達生物的PD-1信迪利單抗以28億排第一,百濟神州的百澤安(2.55億美元)、百悅澤(2.18億美元)緊隨其后。
從進入國家醫保產品數量來看,
-
百濟神州全場領銜,有4款產品進入國家醫保,包括全部3款自研創新藥PD-1百澤安、百悅澤、百匯澤,以及一款引進藥安加維。
-
榮昌生物、和黃醫藥并列第二,各有2款產品進入醫保。
-
君實、信達、再鼎等各有1款進入醫保目錄。
以中國營收來看,在2021 TOP10中國創新藥企里,信達生物以40億成為營收最高的企業,與第二名百濟神州有近7億元的差距;其次是和黃醫藥、復宏漢霖,分別是23億、15億。
以海外營收來看,百濟神州以42.5億元排第一,君實生物33億元排第二(主要為海外授權)。
*截止目前,有7款國產創新藥通過FDA申請受理,其中僅有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傳奇生物的CAR-T療法、石藥集團高血壓新藥“闖關”成功;信達、和黃被拒;君實、康方、百濟神州的PD-1待審批。
以市研率、市銷率來看,
-
市銷率代表市場對企業產品未來盈利趨勢的認可,數值約高估值越高。目前傳奇生物、榮昌生物、基石藥業位列TOP 3,證明其產品銷售前景被市場廣泛認可。
-
市研率高低和研發效率及商業能力息息相關,龍頭Biotech一般在15-17倍市研率達到平衡。

4、比人才:和黃研發團隊占比最高,信達銷售團隊占比最高
對于Biotech企業來說,完成商業化轉型的難度不亞于從0到1的研發創新。組建優秀的團隊及招募人才已是發展第一優先級。
從TOP10創新藥企來看,60%已建立起以職業經理人為領導(俞德超、崔霽松、房健民、杜瑩同時也是公司創始人),研發+商業化并行的團隊。

*** 由于各企業統計標準不一,僅做參考

以研發團隊來看,
-
百濟神州研發人員最多,達2200人,占比27%左右(其總員工人數8033人)。
-
和黃藥業研發團隊占比最高,達55%;再鼎醫藥排名第二,占比40%。
-
其余創新藥企研發團隊占比在15%-40%。
以銷售團隊來看,
-
百濟神州人員最多,達3100人,占比39%左右。
-
信達生物銷售團隊占比最高,達50%;第二的基石藥業占比49%,第三再鼎醫藥占比48%。
-
其余創新藥企銷售團隊占比在20%-45%。
此外,在TOP 10 創新藥企里,君實生物、和黃醫藥、諾誠健華的研發團隊占比均高于銷售團隊占比。
以員工人均營收額來看,TOP10創新藥企中,諾誠健華、君實生物以每個員工創收144.7萬、143.5萬排名前二。其余創新藥企2021年,平均每個員工創收40-100萬元不等。
*員工人均營收額可以反映企業整體營收效率。理想情況下,公司希望獲得最高的員工人均營收比例,因為更高的比例表示更高的生產率,這通常會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為了精簡高效,降低成本,企業會通過這個指標來評估裁員計劃。
我們仍然對中國創新藥秉持樂觀態度。
據統計,2021年每款新藥平均研發成本降至約20億美元(約127億人民幣);生物制藥平均創新回報率(IRR)上升至近七年最高(達7%)。這說明,在全球Biotech競爭大潮中,通過縮短臨床周期、加強內外部聯動合作,確實可以有效提高創新藥的回報率。
中國創新藥企天生靈活,既能緊跟全球前沿趨勢,又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多特異性藥物或將引領創新藥的下一個時代,細胞和基因治療是重點領域,而中國已經進入這一領域的全球第一梯隊。
于此同時,中國創新藥產業無論研發、銷售、政策、資本、支付端等都進入了調整期。短期來看,同質化研發帶來的問題仍然嚴峻。另外在融資環境下行趨勢下,企業現金流成為核心考量因素,這也可能加速行業并購整合、創業公司倒閉、砍管線、裁員等一系列蝴蝶效應。
中國Biotech肩負著中國創新崛起的使命,在全球競爭的關鍵時期站上世界舞臺,在成長的關鍵期,承受的坎坷必定多于掌聲,既然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路上的荊棘又有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