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電動公會 金不換
唐唯實的計劃落空了。
經過半年多的博弈,Stellantis集團與廣汽集團在關于雙方的合資公司廣汽菲克的處置一事上,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
7月18日,廣汽集團與Stellantis共同宣布,由于廣汽菲克近幾年持續虧損,且今年2月以來一直無法恢復正常生產經營,雙方正在協商有序終止合資公司。
這也意味著,廣汽菲克連帶Jeep品牌將從合資模式中脫身退出中國市場。
從2010年3月成立走到今天,廣汽菲克經歷過最初的蟄伏、后續的輝煌和落寞。作為一個二度入華國產的海外品牌,Jeep懷揣著誓要和中國市場保持同頻的夢想,如今落得一地雞毛。
自2018年以來,廣汽菲克已經連續跌了四年,而且絲毫沒有止跌的跡象。同時,Jeep品牌在這四年時間里也從來沒有推出過真正意義上的新品。四年時間,廣汽菲克凈資產虧損近50億元。
即便如此,Stellantis集團仍沒有想要終止合資公司的意思。今年3月1日,Stellantis集團首席執行官唐唯實(Carlos Tavares)還曾在公司戰略發布會上表示,Stellantis集團已決定增持廣汽菲克的股份至75%。
他還提出,未來將采用輕資產方式運營廣汽菲克項目。從2022年開始,廣汽菲克將實施One Jeep戰略,出售廣州工廠的相關資產,只保留長沙工廠。
顯然,唐唯實對廣汽菲克的未來仍抱有期望,但卻掩蓋不了如今殘酷的事實:
廣汽菲克已經走向終點。
而隨著合資公司徹底終止,他的計劃也不得不再度改變。
根據Stellantis集團的說法,今后,Stellantis集團運營Jeep將回歸至曾經的生存模式,即:僅保留Jeep品牌的進口汽車業務。
比起Jeep未來的走向,外界似乎更關心的是,合資雙方為什么會談崩?
這其中,有市場變化太過迅速的原因,賴于行業轉型所致的癥結,但逃脫不了的主因,必然來源其自身。
真正導致廣汽菲克沒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廣汽集團與Stellantis集團之間的股權紛爭。
無論是Stellantis,還是廣汽,都希望能夠得到合資公司的話語權。
合資雙方的矛盾在國內所有合資公司都有出現,但大多數最終都是以中方掌握決策權和諧收場,而廣汽菲克的問題恰恰在于中外雙方都不肯讓步。
一位廣汽菲克的員工對此體會頗深:“實際上雙方合作非常不愉快。在很多問題上,雙方都達不成一致。比如雙方開董事會討論規劃方案爭論許久,最后還是通不過。久而久之就陷入了惡性循環,很多預想的政策和方案壓根無法實施,這才是廣汽菲克的癥結所在。”
在這種中外雙方分權而制的模式之下,矛盾若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決,一切的外部措施也只是流于形式,解決不了核心問題,這也讓Stellantis集團在很早之前就萌生了擴大合資公司股權的想法。
今年1月27日,隨著2022年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正式放開的政策落地,Stellantis集團單方面宣布,計劃將集團在廣汽菲克中的持股比例由50%提升至75%。
緊接著,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我們從Stellantis官方網站獲悉其計劃將其在合資企業廣汽菲克中所持股份從50%提升至75%。此行為未經我方認可,廣汽集團對此深表遺憾。
從雙方前后不一的聲明不難看出,Stellantis集團和廣汽集團已經將“合作不愉快”擺到臺面上了。
Stellantis集團之所以想擴大股權,無非是認為廣汽菲克在國內還是有一定前景。確切的說,兩個股東都在爭奪Jeep品牌的話語權,雙方都認可Jeep品牌在國內的市場價值。
而爭議的焦點,主要在Jeep品牌的國產化問題。
在Stellantis集團看來,如果能夠提升股權占比,掌握話語權,再將暢銷車型引進國產,那么,它的利潤就可以實現最大化。但從利益角度來考慮,廣汽集團必然會受到影響,如果Stellantis集團不想把Jeep放在中國,那廣汽肯定直接放手了。
因此,廣汽集團選擇耗下去,廣汽不讓步,Stellantis集團自然也不會國產別的車型。
此前,有接近Stellantis集團人士羅密透露:“Stellantis集團原計劃再注資5億元,希望廣汽集團投入等額資金用于廣汽菲克發展,但后者仍未同意。”
顯然,廣汽對與Stellantis的合資,已經沒有太大興趣了。
就在宣布終止合資公司當日,廣汽集團還宣布了一件大事:廣汽埃安新一輪引戰增資項目正式在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開始預掛牌。
自去年8月30日,宣布正式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來,廣汽埃安先后完成了資產重組,實現“研產銷”一體化;完成員工股權激勵,以獨有的模式構建了產業變革中極具生命力和競爭優勢的先進體制。
數據顯示,廣汽埃安6 月銷量 24109 臺,再創新高,同比增長 182%;上半年累計銷量 100251 臺,同比增長 134%。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此前透露,埃安混改完成后,下一步將引入戰略投資者,并擇機上市。
這一退和一進,預示著廣汽集團業務體系正在重構,新能源將成為集團的主戰場。而至今沒有任何電動化布局的廣汽菲克,也許早已經被廣汽集團拋棄了。
之所以“僵持不下”,都只是為了在離場前爭取更多利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