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新聞 楊雨晴
13日,“仙人掌音樂節票價”沖上熱搜,雙日VIP通票價格高達三千元,單日普通票也要一千元。仙人掌音樂節的票價在五年內翻了三倍。2018年,仙人掌音樂節的早鳥票價為260元,預售票價為300元,三日通票為800元。而2019年,早鳥票價漲至350元,VIP票價高達880元。
仙人掌音樂節2018-2022年票價
縱使通貨膨脹以及疫情時期的壓力,五年翻三倍的票價也令消費者苦不堪言!網友吐槽:“明明可以直接搶錢的”。有網友在舉辦方微信公眾號下評論“可以再貴點嘛”,而曉峰音樂公社卻厚顏回復“等下次哈”。連“黃牛”都發朋友圈抱怨票價之高。
繼“雪糕刺客后”,吐槽音樂節票價年年飆升的“誰來管管演出刺客”一詞也曾登上熱搜。在2022年已公布票價的音樂節中,最低價為貴陽雪花啤酒音樂節的228元,除仙人掌音樂節外,星巢秘境音樂節票價最高,全價為988元。上千元的音樂節還值得去嗎?
圖片來源:小強蜀熟
音樂節從何而來?
音樂節在近些年來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消費方式,那么音樂節文化從何而來呢?
公元六世紀,舉辦在位于德爾斐的阿波羅圣殿的皮西安競技會是有記載的最早的音樂節,也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初期模式。這場為了慶祝“美”的盛宴涵蓋了為期一天的音樂比賽。想象一下古希臘時代的人們圍坐在競技場內享受由不同樂手演奏的音樂,即使沒有電吉他,但這和二十一世紀的音樂節別無兩樣吧!
威爾士每年的音樂、詩歌、表演盛典也能追溯到1176年由里斯勛爵舉辦的吟游詩人大賽。在兩個世紀的中斷后,盛典在十八世紀末期重新迎來了觀眾。
在加利福尼亞州1967年6月舉辦的蒙特雷流行音樂節常被認為第一次現代大型搖滾音樂節。兩年后,大名鼎鼎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首次舉辦。人們聚集在空地上,扎起帳篷,聽新興的民謠和搖滾樂,這里成為了嬉皮士們的烏托邦。
而在中國,從2000年開始,北京迷笛音樂學院創辦了中國內地第一個原創音樂節——迷笛音樂節,被稱為中國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此后,音樂節品牌不斷被創立。2007年,由摩登天空公司主辦的摩登天空音樂節于北京登場,并于2014年在紐約舉辦。2009年,同出自摩登天空之手但更具特色的草莓音樂節孵化成功。
在近幾年,音樂節成為了年輕人生活方式的代名詞之一。假期當然要去音樂節、live house聽音樂!Maigoo網站評選出了內地十大音樂節,從知名音樂節品牌再到代表多元文化、音樂風格的小眾音樂節。
十大內地音樂節 圖源:Maigoo
年輕人的寵兒
2021年的音樂節觀演人次較2019年上升了近173%,小型livehouse觀演人次較2019年上升了326%。而在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二十代的年輕人。那年輕人為何愿意為音樂節門票買單呢?
獨立音樂與來自音綜的“流量”
當然,“音樂”節,首當其沖的一點就是音樂。這里聚集了具有潛力的年輕音樂人們以及新興樂隊。去一次音樂節就可以享受數十位藝人、數種音樂風格的演出。這種“打包”音樂相比于演唱會更具樂趣與多元性。根據小鹿角智庫的《2021-2022中國音樂節市場消費研究》,當問及參加音樂節最核心的原因,回答“喜歡獨立音樂、能在音樂節上見到喜歡的音樂人”的音樂節消費者占比達76.6%,遠高于其它選項。音樂節仍然是樂迷與獨立音樂人見面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樂隊的夏天》、《明日之子:樂隊季》等樂隊音綜,《說唱新世代》、《說唱聽我的》等嘻哈音綜爆紅后,選手們大量涌入音樂節,貢獻了音樂節的搶手舞臺。這些綜藝的年輕粉絲們也隨之將目光投向了音樂節,向其注入了新鮮消費力。據小鹿角智庫,2020年,來自《樂隊的夏天2》的五條人樂隊參與音樂節次數高達11場。第一梯隊的歌手參加音樂節報價約在百萬元以上,第二梯隊的搖滾歌手與樂隊報價約為60-80萬元。參與過音綜的樂隊報價相對其它樂隊來說較高,音樂節邀請音綜選手作為嘉賓,雖然有蹭熱度之嫌,但仍然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圖片來源:音樂財經
相比于演唱會的票價優勢
此前,相對于演唱會便宜不少的票價是年輕人更愿意去音樂節的重要原因之一。2017年,武漢草莓音樂節門票售價僅270元,嘉賓有馬頔、趙雷、萬能青年旅店等當紅音樂人。
2019年北京麥田音樂節有草東沒有派對、新褲子、告五人等熱門樂隊,更有周杰倫、蔡依林助陣,而預售門票僅350元。據物聯中國,演唱會的最高檔票價一般在1200元以上,根據不同明星和場館,也可能高達1600元以上,相當于三至四場的音樂節價格。
音樂節的強社交屬性
音樂節不只有音樂,在音樂節的氛圍下,你可以喝酒聊天,結識新朋友。音樂節在場地上更具自由,你可以在前排擁擠的人群中與喜歡的樂隊互動,也可以在后排與朋友閑聊、拍照。
音樂節的社交屬性被無限放大,在科切拉音樂節舉辦的期間,科切拉時尚在Tiktok上風靡。對于年輕人來說,去音樂節不只是欣賞音樂,更是展現自我的契機。他們會在音樂節上豎起旗幟,印上屬于自己的標語。音樂節中符號性的語句被記錄下,在互聯網上傳播,而音樂節也正如這些語句,變成了年輕人生活方式的一種符號,他們在這里表明態度,尋求認同。
據《2021-2022中國音樂節市場消費研究》,當樂迷們去參加音樂節時,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選擇與三兩好友結伴而行,另外有8.6%的受訪者是與一幫好友提前組團,還有10.8%的人雖然獨自一人參加音樂節但仍帶有社交需求,會與朋友在音樂節現場相見。綜上,帶有社交目的參加音樂的受訪者占比超過80%。缺少了朋友們的音樂節,可能就缺失了一種熟悉的氛圍。
此外,除舞臺外,消費者也對音樂節的附屬娛樂活動青睞有加,例如創意集市、餐飲區、藝術展等。在如此氛圍下,樂迷們更享受與朋友一起參加音樂節的經歷。對于年輕人們來說,音樂節更像是一種社交活動,欣賞音樂舞臺后的其它活動一樣必不可少。音樂節結合其它多元業態共同滿足了年輕人們對一次出行所具備的社交屬性、多元文化、趣味藝術的渴求。
音樂節現場受訪者對除陣容之外的興趣領域
圖源:音樂財經
鎂光燈外的混亂,音樂節的安全隱患
10日,萬能青年旅店樂隊在音樂節取消后登上熱搜,斥責觀眾向舞臺投擲物品的行為。無獨有偶,臟手指樂隊主唱被觀眾扔的煙所砸中臉部的視頻也引起熱議。還有許多樂隊也加入聲討這種不良行為。即使樂迷強烈希望與音樂人進行“互動”,但這種危險行為不僅會對樂手造成傷害,還破壞了音樂節應有的輕松氛圍。
在人群聚集的公眾場合安全問題不可避免。7月3日,濟南99·大麥Livehouse因場館治安疏忽、管理不當、設施簡陋被觀眾吐槽,有網友表示“幸好沒發生踩踏事故”。音樂節場所以及Livehouse場館的安全隱患并不少見。一些音樂節僅有少數保安在現場管理,場館的緊急設施、逃生路線也未明確,當緊急情況出現時,出現危險事故的可能性較大。
垃圾遍地的現場
去年,遼寧一音樂節散場后垃圾遍地,遭到網友譴責。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開過音樂節的場地都要進行不小工作量的清潔整理,來“還原”場地原貌。這不僅與觀眾素質有關,也與舉辦方的管理不當、設施配備不完全有關。場地應配備足夠數量的垃圾存放設備,工作人員也應該引導觀眾、制止其亂扔垃圾的行為。
雜亂的票務管理
音樂節的黃牛問題以及Livehouse的代排問題一直源源不斷,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市場交易以及其它樂迷的利益。2021年8月15日,在廣州MDSK音樂節舉辦時,許多樂迷因沒能買到票便在黃牛的帶領下從場地漏洞鉆進音樂節,并與維持秩序的保安發生了肢體沖突。不少人感嘆:為何這些外表光鮮亮麗的年輕人能做出如此低素質舉動?
飆升的票價
7月13日,“仙人掌音樂節票價”登上熱搜,其上千元的門票價格引起民憤。即使有鄭鈞、樸樹等著名音樂人坐鎮,但相比于三年前近三倍的票價屬實超過了一些樂迷的能力范圍。不僅是仙人掌音樂節票價飆升,整個行業的門票價格都呈上漲趨勢,一張音樂節門票可達上千元,相當于一場演唱會的門票價格。失去價格優勢的音樂節還能留住顧客么?
結語
音樂節相關企業數量一直呈增長態勢,音樂節仍是音樂產業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但隨著各種音樂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音樂節亂象似乎并未好轉,反而變本加厲,飆升的票價也讓消費者們苦不堪言。創意策劃、嚴格管理、壓住價格是音樂節挽留年輕人的重要手段,以迎接后疫情時代可能的消費浪潮,而不能因噎廢食,為了短期利益失去目標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