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正值歷史性熱浪襲來之際,歐盟開始為另一個迫切危機做準備:俄羅斯對歐洲供氣的主管道“北溪1號”或不再重啟。
“北溪1號”于7月11日進入年度維護停運,按計劃將于21日結束維護,本周五恢復供氣。但歐盟擔憂,為在俄烏沖突問題上施壓,俄羅斯將不會重啟“北溪1號”。
對于是否重啟“北溪1號”,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如果“北溪1號”在維護結束后依然停運,德國可能啟動天然氣應急方案的最高“緊急”級別。
歐盟委員會本周將發布新文件,呼吁成員國“立刻”減少天然氣使用。文件將警告,俄羅斯停止供氣有可能導致歐盟GDP縮水1.5%。
國際能源署(IEA)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在最新發文中進一步拉響警鐘,警告在俄羅斯斷供的情況下,即便挪威等其他國家加大供氣,也無法滿足歐盟在寒冬的需求。
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從6月開始,俄羅斯“北溪1號”管道對歐盟的供氣就下降60%。歐盟指責俄羅斯減少供氣是出于政治目的,俄羅斯則指責西方的制裁導致一臺燃氣渦輪機滯留加拿大,影響了“北溪1號”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
在德國的斡旋下,加拿大終于在上周將渦輪機空運至德國,預計渦輪機將于本周末送抵俄羅斯。
但對于“北溪1號”管道是否會在維護后重新輸氣,俄羅斯沒有給出確切答案。上周四,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北溪1號”今后的運轉將取決于歐洲的天然氣需求和西方對俄的“非法制裁”。
她強調,“北溪1號”的年度維護事先已經獲得了客戶的認可。
“北溪1號”是否重啟已經成為懸在歐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11年投入使用的“北溪1號”全長1224公里,從俄羅斯圣彼得堡西北的維堡港開始,穿過波羅的海,直接連接德國的格賴夫斯瓦爾德。

這條管道是俄羅斯向歐盟送氣的主管道。去年,“北溪1號”運輸了592億立方米天然氣;同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1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占歐盟天然氣進口總量的45%。
在俄羅斯政府沒有給出確切答案之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近期的舉動加深了歐盟各國的擔憂。
路透社和CNBC本周一獲知的信件顯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于上周四向歐盟客戶發出“不可抗力”通知,稱由于不可控的“特殊情況”,公司將無法完全兌現供氣承諾。
“不可抗力”通知涉及的供氣從6月14日開始。發出該通知不等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將停止供氣,而是告知客戶如無法兌現合同條款,公司不承擔相應責任。
德國能源巨頭Uniper是收到通知的公司之一,Uniper也是俄天然氣在德國的最大客戶。有消息人士透露,通知涉及的正是“北溪1號”供氣。
但奧地利石油天然氣公司(OMV)周一表示,預計“北溪1號”的維護工作將按計劃完成,之后恢復輸氣。
歐盟做最壞打算
德國是歐盟中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有55%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天然氣是德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和供電來源,用于玻璃、鋼鐵、化工、食品煙草、造紙等各行業。
在“北溪1號”上月減少對德國供氣后,德國政府啟動了天然氣應急方案第二級“警報”級別。應急方案共有三級,分別為預警、警報和緊急。
如果“北溪1號”不再重啟,德國有可能將應急方案提高到緊急級別,實施天然氣配額供應。屆時,居民住宅、超市、醫院、社會服務機構等將作為“受保護客戶”優先獲得天然氣供應。工業生產則將面臨供氣短缺。
根據歐盟的《安全天然氣供應》規定,如果成員國出現天然氣供應短缺,其他成員國應提供幫助。目前德國與丹麥和奧地利達成了天然氣互助協議。
歐盟前預算委員厄廷格(Günther Oettinger)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預測,如果德國實施天然氣配額供應,整個歐洲的供應鏈都將受影響,特別是化工行業。
德國進口的化學品中有超過60%來自其他歐盟國家,該國大部分化學品出口目的地也是歐盟國家。除此化工業外,鋼鐵、銅和陶瓷生產也將遭受重創。
彭博社和《金融時報》提前獲得的歐盟文件草案顯示,歐盟委員會本周將對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發出警告并敦促成員國減少天然氣使用。
文件草案警告,如果明年冬季為寒冬、且歐盟沒有提前采取措施節約能源,則俄羅斯斷供將讓歐盟的GDP下跌1.5%。如果明年冬季氣溫正常,則俄羅斯斷供將讓歐盟GDP下降0.6%到1%。
草案指出,目前歐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確保有足夠的天然氣庫存能挺過今年冬季。歐盟此前計劃在11月1日前完成庫存80%的目標。
但草案中提到的模擬顯示,如果俄羅斯在7月斷供,則到11月初,歐盟的天然氣庫存只能補充到65%到71%。這不僅意味著歐盟將度過一個艱難的冬季,還意味著到明年4月,部分成員國的庫存將耗盡。
為對最壞情況做準備,草案呼吁成員國“立刻”減少天然氣使用。下周,歐盟委員會將公布天然氣減量目標,由成員國自愿選擇是否遵守。但如果歐盟遭遇嚴重供氣短缺,則所有成員國必須遵守減量目標。
IEA發警告
為加大從其他渠道進口天然氣,歐盟和歐盟成員國本周與多國簽署了新供氣協議。
周一,法國和阿聯酋簽署油氣合作協議,但沒有公布協議具體內容。同一天,歐盟與阿塞拜疆簽署諒解備忘錄。
阿塞拜疆承諾到2027年將對歐盟的供氣提高到200億立方米,比目前的供應量翻一番。阿塞拜疆去年為歐盟輸送了81億立方米天然氣,今年將提高到120億立方米。
當地時間周二,阿爾及利亞還將與意大利簽署價值40億美元的協議,加大對意大利供氣。
然而以上協議主要為長期合作,無法在短時間內彌補俄羅斯斷供留下的空缺。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周一撰文對歐盟發出警告。
文章假設,如果“北溪1號”在21日完成維護后重啟并按照維護前的40%輸送量繼續輸氣,之后在10月1日的供暖季開始時斷供,則歐盟必須將庫存提高到90%才能度過冬季。而就算歐盟加大從俄羅斯以外國家進口天然氣,也無法獲得90%庫存。
比羅爾指出,無論是挪威和阿塞拜疆將對歐盟的供氣提高到最大限度,還是北非對歐盟的輸氣達到去年水平;或者歐盟成員國國內的天然氣生產繼續保持目前的速度,歐盟繼續按今年上半年的速度進口液化天然氣,都無法填補俄羅斯斷供留下的缺口。
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比羅爾為歐盟提供了五條建議,包括減少電力領域的天然氣使用,暫時提高燃煤和燃油發電;推出拍賣平臺鼓勵工業企業降低對天然氣的需求;各國制定制冷溫度標準,減少居民用電需求;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合作等。
比羅爾提醒,今年冬天將是對歐洲團結的“歷史性考驗”,也是一場不容失敗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