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外管理雜志 莊文靜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通知,“6周歲入學”的政策將發生變化。
六周歲上學,是我國在1986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入學政策。而此前,都是年滿七歲才能入學。
而根據最新政策,2022年小學入學年齡截止日期不再限于8月31日,具體入學年齡由各地自行決定,從1月1日到12月1日出生的學生皆可入學。也就是說,不滿“6周歲”的兒童也可以上學了。
曾經,不少8月31日以后出生的孩子家長對此十分糾結,晚上學一年意味著晚高考一年,晚就業一年。似乎晚上一年學,孩子就吃大虧了。而此次改革,則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家長和孩子。
眾所周知,近兩年針對教育改革的政策頻繁出臺,像雙減政策的出臺,其背后的基本理念就是服務于國家戰略。眾所周知,雙減政策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為了提高生育率;其次,減少中小學生的負擔,擴大素質教育的范圍;第三,減少家長的教育支出;第四,有利于國家選拔各個層級、各種類型的人才;第五,服務于制造業的復興與升級。
而此次入學年齡的調整,必然將加速人才培養,有利于人才更早參與到經濟建設和社會消費中,而這項改革更可以有效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壓力。由于我國大眾對于延遲退休接受度普遍不高,因此近年來針對縮短中小學教育期限的呼聲從未停止,甚至這被認為是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良策。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許多家長深以為然的“真理”。但是,人生的終點在哪里?這類曾經被培訓機構炒熱的販賣焦慮的廣告語,正在被人更加客觀的認知。
事實上,此次政策的出臺,還有一個重要信號,就是給了家長和兒童更多的入學自主權。曾經,有某些家長為了便于孩子提早入學,改出生日期的情況也并不鮮見。人之所以會產生焦慮,是因為別無選擇、無法控制,而一旦擁有了自我選擇,便可以擁有主動權,自然減輕焦慮。
那么,面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和職業生涯,“搶跑”真有助于個人成功嗎?是什么在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成功?
成功者的“年齡規律”
面對此次改革,有專家表示:并不建議兒童過早入學,并且拿出了研究數據,晚入學的學生往往學習成績更好。由于孩子的年齡特點,相差半歲甚至幾個月,就在智力、能力方面相差一大截。過去,9月份以后出生,要在第二年入學的孩子,往往比同一級的學生更加成熟,在理解能力、智力等方面也都具有優勢,也更容易成為同齡人當中的小學霸。同時,他們往往更加有自信心和領導力。
被譽為“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的加拿大籍學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曾出版《異類》一書,他通過研究形形色色的成功者,包括商業大亨、電影明星、政治領袖、瞬間大火的網紅,總結了影響人成功的關鍵因素。其中,年齡優勢就是一個重要因素。
通常,人們以為成功要么是因為過人的天賦,要么是因為超人的毅力、持續的努力和拼搏,抑或是運氣加持。然而,格拉德威爾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一個人的成功,跟他的出生時間、出生地點、家庭環境以及所處的時代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因素缺一不可。
出生時間與出生時代,為何在格拉德威爾看來如此重要?他舉例說:有人在1980年代對加拿大棒球運動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了一個規律,大多數專業球員都出生在1到3月份,像加拿大猛虎隊的25名球員中,有17名球員就是在1到4月份出生。
難道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都有較高的運動天賦嗎?其實不然。“秘密”在于加拿大棒球球員注冊的法定時間是每年1月1日。球隊教練挑選球員的年齡在9-10歲之間,這意味12月出生和1月出生的小孩,有近12個月的年齡差。而這足以讓球員們,在智力發育、運動能力、心智情緒等方面拉開差距。而這些優勢會讓“大齡球員”在球場的表現優于年齡小者,進而影響教練對他們的態度、訓練效果及自信心的建立,這些都會對他們以后的職業生涯造成巨大的影響。
類似的“規律”不僅僅表現在體育運動上 。
曾有兩位經濟學家——凱利·貝達德、伊麗莎白·杜伊對TIMSS(全球青少年數學科學能力測試)成績進行相關性分析:在四年級學生中,同一年齡區間出生最早的孩子,比最晚的孩子成績要高出4到12分。杜伊認為,這種差距會對孩子后續的學習態度、自我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
可見,一個人出生的月份,會因為某些“制度”而處于優勢或劣勢,從而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發展。
同時,研究還發現,一個人出生的時間決定你能否遇到時代的機會,而這也會對你能否成功帶來影響。以硅谷為例 ,因為1975年是計算機革命,很多計算機軟件方面的創業成功者,大多出生在1955年左右。比如,比爾·蓋茨、保羅·艾倫、喬布斯、斯密特都出生于1955年,鮑爾默出生于1953年。
可想而知,出生時間的恰逢其時,還有可能把握時代的機會。這不正是時勢造英雄嗎?
蓋茨出生在美國IT革命爆發初期,又有個與IBM董事長共事于同一家基金會的媽媽;巴菲特的職業生涯正好橫跨美國百年不遇的經濟騰飛30年;馬云、馬化騰剛好趕上中國的互聯網大潮。這些外在條件和機遇,對他們的成功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職場中的“學歷規律”
許多企業在用人招聘時,不僅僅看應聘者的學歷、綜合能力、知識結構、工作經驗等,更是在對應聘者做全方位的考查,包括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等等,都會成為一定的參考。
然而,可以發現這其中有兩個較為相反的現象。對于一些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他們更愿意招聘學習成績優異,但家境并不優越,甚至是家境不好的學生。
有民營企業管理者表示,他們不愿意招聘這三類人:
第一類,戶籍所在地的當地人。因為作為土著,他們的父母都在身邊,通常家里也都有房子,沒有背負安家立業的生活壓力。所以,這類員工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很強的優越感,從而沒有強烈的進取心,而管理者也認為不容易激發這類人的工作潛能。因此,這類應聘者如果不能表現強烈的上進心,就很難被優先考慮。
第二類,家境殷實的人。盡管他們通常眼界開闊,但往往沖勁不足。他們只愿意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哪怕錢少一點都無所謂。但一旦對工作沒有興趣或者認為是沒有發展,他們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將就、不能受委屈,可能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辭職。因此,不少中小企業不同于大企業,他們更重視員工的“實用價值”,更喜歡那些學習成績好、很勤奮、目標感很強的寒門子弟。
第三類,有強烈個人進修意愿的人。對于希望追求更高學歷的候選人,盡管他們往往很上進,但對于企業來說也有一定的不穩定因素。如果員工還要繼續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獲得更高學歷,那么往往意味著這個職位很難留住這種員工。
與此相對應的是,有一個現象頗為引人注目,就是家境與學歷將決定和影響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類型。
舉例來說,家境好又有高學歷的人,通常從事著既輕松又體面的工作,比如國家機關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金融產業、文化藝術類的工作,他們有著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家境較差、學歷高的人,相對在從事著很辛苦但收入較高的工作,比如IT工作者、工程師、專業技術工作者等,這一方面因為他們有著更強的鉆研精神和目標感,一方面因為他們更能吃苦和自我驅動;而家境好但學歷一般的人,心態上會比較隨遇而安,更重視享受生活,也有一些會選擇創業;而家境不好、學歷也不高的人,往往從事著業務、市場、中介、服務類等第三產業的工作。
有管理咨詢公司顧問對中外管理說,對于有些企業來說,特別偏愛家境好的員工,比如銀行業、證券投資行業。因為這些行業和錢打交道很多,人也更容易受到誘惑和影響,同時有廣泛的資源與人脈,也更容易促進職業發展。而對于互聯網企業、科技創新類企業、高新制造業來說,門檻通常就在于真才實學、勤奮、能吃苦、有持續學習能力等。
此外,圈子、資源、背景已成為當下職場人最重要的就業因素。
以至于,每年許多高中畢業生在填報志愿時,父母都會根據自己的圈子和資源,建議孩子填報哪些志愿,以便畢業后找工作。因此,我們看到的現象是,許多行業呈現“X二代”現象。比如,在電力、航空、醫療等系統內,有不少都是“接班型”就業者。
當下,不少人在選擇專業、擇業或是跳槽時,都是盤算手里那點圈子資源,甚至有人將這種資源概括為“三圈模型”,會根據這個模型來選擇合適的職業。“三圈”即價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對于職場人來說,價值圈是應聘者的主觀喜好,能力圈是其擅長的工作和具體能力,支持圈是其它便利政策、條件和人脈資源。因此,滿足了這三個“圈”,恐怕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因此,當我們清晰認知了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與能力,那么也就走在了正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