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電網
據家電網了解,截至7月14日,已有26家家電上市公司發布半年報業績預告,其中有春蘭股份、海信視像、飛科電器、長虹美菱、盾安環境、TCL科技、深康佳A、兆馳股份等為預增。
在這一情況下,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從家電上市公司的業績來看,多家公司已進入業績改善期,甚至出現大幅業績增長。家電行業將整體持續回暖,并出現新的投資空間。
多家企業預增,是否真的代表家電行業已經擺脫困境,走上康莊大道了嗎?
三年寒冬,一朝解凍?
前不久,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就公開表示:“未來三年,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這句話,正好應對2022年家電市場一季度的銷售情況。根據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家電市場整體零售量規模12274萬臺,同比下降17.2%;零售額規模1430億元,同比下降11.1%。其中,線下市場受局部區域賣場停擺和物流阻塞問題,量額同比下滑均在兩位數以上;線上市場也罕見性零售額下降7.5%,零售量下降超15%。
不過,進入二季度后,家電行業迎來一系列利好:原材料價格逐步回落,5 月底全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上海6月1日開啟全面復工復產,疫情對家電行業不利影響有望逐步消褪。尤其是618家電促銷數據亮眼,以879億元的銷售額穩居全行業第一,提振了二季度家電消費企穩的信心。
與此同時,2022年年初至今,住建部、央行和地方政府等多次出臺釋放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以及房貸款利率下限調整等政策。各地政府也相繼出臺配套措施,如提供家電補貼、明確實施保障性住房裝配式交房、家電以舊換新等,刺激家電行業終端消費需求。
似乎在多項利好因素下,家電行業從原本的“寒冬”中高速修復,各個企業都對自己上半年業績信心滿滿。但是在現實真有人們想象得那么美好嗎?
實際上,諸多家電業內人士分析表示,2022年上半年家電市場處于盲戰狀態,已不再是品牌與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多數家電品牌已進入自救狀態,尤其在多元化渠道的誘惑背景下,許多家電品牌看似銷量額一路增長,其實背后是低價鋪路竄貨補足,根本不是長久之計。
業內消息表示,2021年618就已經出現啞火問題。自2021年開始,年中大促618啞火問題有多重原因,電商線下瘋狂開店,店鋪多以低價在各地區零售、竄貨、批發一體化,消費者已對年年月月周周日日時時刻刻促銷模式見怪不怪,尤其是在家電普及率如此高的當下。
同樣,今年的618也依然冷清,家電、手機、數碼等3C產品,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剛需屬性,加上今年的換新需求,才奪得上億元的銷售成績。
除銷售渠道的隱憂外,家電行業還要面臨宏觀大環境的低迷。近期,北京和上海這兩大中國一線城市上半年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數據已經出爐。上半年,北京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06.7億元,同比下降7.2%;上海全市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7590.96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1%。這種消費能力的下滑,將會導致大量家電產品訂單縮減,行業縮水難以為繼,甚至面臨破產風險。
另外,家電行業還在面臨嚴重的同質化危機。同一個市場、同一個渠道、同一群用戶,手握相同產品、相同渠道布局的家電企業,只能通過打價格戰拉低自己的盈利空間來生存。從產品技術、功能賣點、外觀設計,甚至到了市場營銷、促銷推廣,以及銷售渠道、售后服務,各個環節都是同質化較量。例如美的出了一款“無風”空調,第二天就有其他企業同樣出以無風為賣點的空調。最終,比來比去,除了比市場執行速度、比銷售網點的覆蓋面,就是比燒錢引流量的能力,以及比低價的透支能力。
種種問題,家電行業現在要說擺脫困境,或許為時尚早。
未雨綢繆才能致勝
近期,部分原材料如螺紋鋼、銅、鋁等同比明顯降價。有媒體認為此次能夠為家電行業帶來利好。但是2020年至2021年期間,一波大宗原材料價格整體處在持續上漲通道之中,但是中間仍然出現了多輪的下跌式回調。這種漲漲跌跌的趨勢無疑會在今年得到延續,而且這種漲跌偶然性和突變性較強。加上俄烏沖突等國際因素的影響,家電企業的供應鏈穩定性將會面臨重大考驗
此外,疫情的反復也可能會將家電行業的利好勢頭掐死在搖籃中。雖然上海的疫情已經得到控制,但是已經有16省(市自治區)發現了新增的陽性感染者,而且感染的是新的毒株。這次感染是否會形成新的一波疫情,家電企業能否從疫情中尋找機遇,也是接下來家電行業所要解決的問題。
最后,由于疫情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大量直播帶貨、社群帶貨,甚至是內容帶貨層出不窮,零售渠道已經變得碎片化,增加了家電企業適應的難度。另一方面,用戶對于家電的需求呈現了多層次、多形態變化,既有單一產品的高端、低價,也有多套系的,還有全屋的,有喜歡線下體驗買,有喜歡線上隨手買。如何滿足需求、引領需求,也成為家電行業要解決的課題之一。
如今,家電行業的增長只是在政府政策和換新需求雙重作用下的“修復”,如果無法解決本質問題,最終還是會面臨長期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