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靖
賣方分析師有多拼?為了寫研報,在海通證券拆解了一輛比亞迪之后,“券業一哥”中信證券這次又拆了一輛特斯拉Model 3。
7月18日,中信證券發布了一篇長達94頁的研報,其中拆解內容多達80頁。據了解,該研報共耗時兩個月,中信證券研究部TMT和汽車團隊協同多家公司和機構對Model3標準續航版進行了完整的拆解。
而在前不久,海通國際剛剛動手拆了一輛比亞迪,并發布題為《比亞迪“元”細化拆解》的87頁研究報告。
“現在的賣方派點江湖,研究之外,卷得瘋狂。”北京一中型券商研究所首席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通過拆解汽車的方式進行賣方研究,不會只是一時現象,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而且之后可能拆的不只是車,其他券商也會效仿。”
中信六大研究首席聯手拆車
在中信證券研報前言,該分析師團隊指出:“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目前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中信證券研究部TMT和汽車團隊以及相關參與機構希望通過對特斯拉Model3這一智能電動標桿車型的分析,展現特斯拉作為一家全球頭部汽車企業對汽車智能電動化的思考,以期厘清后續產業發展的可能方向,更好地支持相關決策。”
在陣容方面,該研報也堪稱“豪華”,由云基礎設施行業、科技產業、新能源汽車行業、汽車及零部件行業、計算機行業6名首席和2名分析師共同完成。
具體來看,該篇研報涵蓋了車型概況以及拆解詳情兩大部分,分析了域控制器架構、線束和連接器、電池、三電與熱管理、汽車車身等多個方面。
不過,對于智能汽車的發展,中信證券認為,現在僅僅只是汽車智能化的起點,離終局還非常遙遠,這中間軟件需要不斷進行升級迭代。
此外,研報還提到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目前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
折射賣方行業“內卷”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上述拆車寫研報事件,很多投資者并不買帳。雪球、微博上不少聲音表示,“中信證券看似投入不小,卻把產業鏈上市場耳熟能詳的標的又推薦了一遍。”
“一定要拆掉一輛車才能做研究?30萬的成本也太貴了吧。”有投資者質疑稱:“現在研究員都這么卷了嗎?”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質疑道,這份研報重在拆解過程,分析和總結的內容相對較少,核心觀點并不明確。而且對于中小券商來說,也沒有“拆解式研究”的資金實力。
天風證券研究所所長趙曉光在其朋友圈也評論稱:“作為當年研究蘋果但沒拆過蘋果的分析師談一下,當你在拆iPhone6的時候,市場已經在反映iPhone7的邏輯和iPhone8的預期。”
有券商研究所首席分析師向界面新聞記者坦言:“近些年來,賣方行業內卷嚴重,他們這么做,也可能是為了‘派點’。像海通、中信這種大型研究所拆得起一輛車來做研究,但是中小型券商研究所可拆不起,應該怎樣博取眼球呢?”
此外,還有受訪者表示,當下賣方市場信息過載,而非信息不夠。“賣方過度研究、同質性太強,噪音太多。”
事實上,在券商所有業務中,研究所業務屬于比較容易花高成本快速打造的。因此,近幾年,很多中小券商花重金挖掘明星分析師來打造研究所。而從1998年開始,券商研究所就正式開啟了以研究換取傭金的商業模式,該種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公募分倉傭金成為券商研究所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這種打雞血的方式盡管有些極端,但無可厚非。究竟什么發展方向,還得由券商的商業模式決定。”一家上市券商的分析師表示。
近兩年來,同質化的研究報告層出不窮。根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券商分析師每年撰寫的研究報告在20萬份左右,平均每天有數百份的研究報告出爐,其中有一部分報告處于無人問津狀態。
有新財富分析師表示,賣方市場必須摒棄過度追求數量甚至博取眼球的市場行為,應當秉承專業的態度,采用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邏輯,在報告的前瞻深度上、專業質量上做文章,靠邏輯和數據信息說話。
截至目前,行業共有在崗分析師人數3528名,較年初凈增員近百名。而2021年券商研究所分倉傭金前十位也大多由頭部券商包攬,分別是中信證券、長江證券、廣發證券、中信建投證券、招商證券、海通證券、興業證券、申萬宏源證券、中泰證券、國泰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