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總有理
“明明可以直接搶錢,卻還要大夏天拉我在大太陽底下曬著,唱幾首歌給我聽,主辦方好善良”,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嘲諷道。
7月14日,即將于9月10日在成都舉行的仙人掌音樂節公布票價,單日預售票999元,雙日通票預售價1800元,雙日通票VIP價格2999元。消息一出,#仙人掌音樂節票價#登上了微博熱搜。
近兩年來,我們可以明顯察覺,live house、音樂節等演出的票價愈發高漲。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22年4月發布的《2021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全國音樂節平均票價高達660元。
幾年前,只要花預售的80元,我們能在武漢草莓音樂節聽到新褲子、萬青、刺猬,而今年599、699、999…成了音樂節價目表上的常見數字。更讓國內音樂愛好者感到不平的是,國外疫情四起,卻還能享受“難以置信”的白菜價,6月份韓國TOP級男女團拼盤演出“夢想演唱會”門票折合人民幣104元,女團aespa在美國洛杉磯的見面會只需80塊。
國內的“韭菜”,更好割嗎?
樂壇沒落,票價越貴?
“2009年,端午節的西湖邊上,第一次花了200元的巨款買了兩天演出的套票。去年老狼、萬曉利、周云蓬這些大咖都來了,我是沖著沈巍去的,那么近看到他,臺上的他正對我,也就10米不到,那種狂熱的又沒有距離的感覺讓我feeling到了現場音樂的獨特和震撼,一種激動不已的情緒一直持續著…”
“一幾年的時候,和閨蜜去西安草莓音樂節,看到了音樂節最好的一次演出:老狼和他的樂隊,聽他現場唱歌,讓我一90后突然特別向往曾經的80年代…”
相比演唱會,戶外舉行的音樂節往往更自由、更隨意、更沒有距離感,很多喜歡音樂的人也喜歡這種躁動的氛圍和感覺。而且以前的音樂節,一二百可以看好幾場,全程下來大多覺得物有所值,有機會的話就選擇去。
然而,音樂節不知從何時,已然變了。價格上,它從單日100元到單日200元用了近五年,可從單日200元到單日500元只用了一年,如今更是上探到了上千元的高價。而價格上漲,體驗并沒有獲得與之對應的增長,當曾經意氣風發的、充滿才華的民謠或搖滾歌手逐漸消失在音樂節,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陌生的面孔,沒落的是音樂節的靈魂。
這恰恰也是音樂節為什么變貴的原因之一,偶像入場,票價水漲船高。
2019年,原創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爆紅,以地下室為訓練基地的樂隊走向了前臺,吸引了大批粉絲。這一節目帶給音樂節的改變有兩點,一是樂隊的身價上漲,出場費高了,票自然也賣得貴了,這無可厚非;二是主辦方看到了粉絲的潛力,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偶像和愛豆的身影出現在音樂節上。
比如去年國慶節仙人掌音樂節,請來了前男團R1SE隊長周震南,及通過選秀綜藝《明日之子樂團季》走紅的氣運聯盟;在2021MAX音樂節11月成都站公布的嘉賓陣容里,有剛從《創造營2021》選拔出的人氣男團INTO1,還有相聲演員張云雷。
當然不止是音樂節,規模相對小點的LiveHouse,也出現了偶像化的趨勢。從圖中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說唱新時代》以"玄學"和"深情"人設出圈的姜云升,票價定檔高于絕大多數近兩年舉辦LiveHouse巡演的說唱歌手,而《偶像練習生》出身的卜凡,也于6月14日官宣了LiveHouse巡演安排,直接把價格拉到480元起步,VIP區票價更是高達780元,登頂rapper票價榜首。
這些年來,華語樂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走向沒落,音樂節雖主打小眾的獨立音樂,可仍無法和曾經的輝煌相比,偶像和愛豆的加入,可以說正是音樂人青黃不接、漸趨平庸的一個結果。或許在一些圈外人看來,蔡依林、周深等人空降音樂節,是一種福利,可對音樂節愛好者來講并不是。
“2019年麥田音樂節北京站,粉絲在蔡依林上場前2個小時就開始霸占前1-2排,讓我根本沒辦法好好享受和樂隊的互動”,一位樂迷表示。
票價為何狂踩“油門”不剎車?
音樂節價格上漲,成本增加是關鍵原因,除了藝人演出費因為身價提升而增長,場地費也是其中的大頭,但更不可控的是疫情。疫情反復,很可能會導致音樂節前期的準備都付諸東流,而且因為疫情,音樂節的人員數量受到了限制,可賣的票少了,票的價格就調高了。
不過,要說都是客觀因素導致票價高漲,樂迷不得不買單,這并不合理。
迷笛音樂節,我國音樂節的起源,在其他音樂節翻倍漲價的2019年,迷笛的價格由220元漲到了320元,此后差不多維持在300-400元之間,對比其他音樂節,這個價格堪稱良心。而再看仙人掌音樂節,2018年的門票價格為單日300元,2019年直接翻倍,賣到單日550元,現在已經飆升至近千元。
在疫情、樂綜、偶像化等因素拉動音樂節票價集體上漲的趨勢下,雖然不少主辦方被動調高了價格,可同樣有不少人在趁機上探音樂節票價可上升的空間及樂迷們的接受度,收割更多的年輕“韭菜”。
2018年,打包了一眾搖滾老炮的成都仙人掌音樂節,成為了當年業內最良心、最震撼的一場演出,許曉峰請到了崔健、黑豹、唐朝、張楚、許巍、樸樹等足以讓中國搖滾樂迷獻上膝蓋的陣容,徹底打響了曉峰音樂公社的名氣。這場音樂節單日預售300元,三日通票800元,價格已然偏貴,可絕頂的陣容非但沒讓樂迷抱怨,反而覺得物超所值。
但如今,許曉峰已然成了樂迷們“深惡痛絕”的對象。在圈內流行一句話,“允許部分藝術家先富起來,許曉峰除外”,且“演出刺客”上了熱搜,許曉峰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以“一己之力”帶動起音樂節價格連續上漲的風氣,許曉峰可以說“當之無愧”。
2020年下半年,被疫情壓抑的娛樂需求亟待釋放,曉峰音樂公社舉行了萬眾矚目的仙人掌音樂節,陣容較去年有較大幅度的降幅,票價預售卻達到了單日580元,雙日1100元的“天價”;而不到一年,樂迷的罵聲還沒消退,楠溪江星巢音樂節公布了票價,預售688、現場888的價格,超過了大部分樂迷對于音樂節票價的底線,樂迷破口大罵。
曉峰音樂公社的各種“騷操作”,引發業內其他音樂節競相“模仿”,這也徹底改變了過去音樂節價格慢慢爬坡的狀態。
比如草莓音樂節,2009年草莓音樂節的門票價格僅80元,2014年-2016年的門票價格增至3位數,普遍仍在200元左右浮動。現在?武漢站兩日通票(預售)定價980元,錯過預售的全價單日票賣到了680元,最便宜的學生單日票也要380元。對此,主辦方摩登天空的CEO沈黎暉,還言之鑿鑿,“中國音樂節現在的問題就是,票價還是很低”。
音樂節的主辦方們嘗到了漲價的甜頭,未來也很難主動把價格降回去。正如網友吐槽“敢再貴嗎?”,曉峰音樂公社光明正大地回應,“等下次哈”。
誰在“拿捏”年輕人?
盡管對于音樂節或LiveHouse的“天價”,網絡上罵聲一片,可很多樂迷仍然會為其買單,這變相地成為了主辦方頻繁上探價格的“底氣”。
比如因為一首《愛人錯過》而爆紅的中國臺灣樂隊“告五人”,在內地開啟巡演,在380元的定價公布后,不少樂迷抱怨票價過高,疑似割韭菜,可告五人的巡演門票不僅沒有因為提價滯銷,反而場場秒空;再比如曉峰音樂公社主辦的星巢秘境音樂節,去年4月價格直接飆升到單日預售票688元、單日全價票888元、單日VIP票1088元,備受吐槽,可搶購的樂迷仍然很多。
罵人歸罵人,還是有樂迷或粉絲愿意為喜歡的樂隊和偶像掏錢,主辦方們恰恰利用了這種心理。一位頭部主辦方的相關業務對接人稱,“主辦方在賣票前會做大量的調研,了解到價格在市場上是可以接受的,實踐發現漲價完全沒有影響到這個市場,用戶還是會買單,票都是售罄的”。
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音樂會的陣營偶像化,吸引了一些粉絲進入,他們更舍得為自己喜歡的偶像花錢。像曉峰音樂公社,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機,原本的仙人掌音樂節,打的是書寫“中國獨立音樂編年體”的口號,現在似乎改為了“華語音樂的Z世代演出盛宴”,更多的迎合Z世代。
但更大的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年輕人的消費娛樂被限制,長途旅游去不了,演唱會看不了,熱鬧的、新潮的音樂節相對就成了一個適宜的選擇,因此,即使票價漲了,很多人還是被迫接受。
一位資深樂迷表示,現在去音樂節的人主要分成兩派:一種是純湊熱鬧的,另一種是真正有音樂信仰的人,但只有少部分。
這固然放大了音樂節的受眾群體,可也容易帶來行業虛火,一旦疫情不再反復,正常的娛樂消費恢復,年輕人可選擇的娛樂方式多了,抱著湊熱鬧心態的部分人可能會拋棄音樂節,讓價格越來越高的音樂節無人支撐。
像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等在業內知名度較高的音樂節IP,可能不用擔心這個風險,可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為了拉動當地旅游經濟,開始和主辦方合作開辦新的音樂節。且不說參差不齊的音樂節水準已經讓不少專門來體驗音樂節的人大失所望,如果以后連湊熱鬧的人都沒了,以音樂節來推動城市形象與觀光旅游的計劃,估計要徹底落空了。
當然,這對樂迷來講絕對是有利的,只有拒絕買單的人多了,以后才不必再為高票價買單。
音樂節和樂迷,雖然確實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關系,不過過度“透支”樂迷的消費能力和期待,很可能翻了車,再難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