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天價罰單砸向小米OV:印度市場不值得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天價罰單砸向小米OV:印度市場不值得

重資產投入印度市場,到底值不值得?

文|熱點微評 王新喜

小米OV等國產手機在印度集體遭遇困局,印度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今年1月份,印度財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稅,開出了65.3億盧比(約5.5億元)的罰單。根據印度財政部稱,小米印度公司從海外進口小米手機和手機零配件,在申報關稅時未上報包含在進口產品中的專利版稅和授權費,違反了印度的關稅法。

在今年4月,小米又被曝出在印度的子公司遭資產扣押,涉及金額高達555.13億印度盧比(折合人民幣48.06億元)。

印度執法部門的理由是,小米以“支付版權費”的名義向小米集團等3家海外實體進行匯款,“違反”了印度的《外匯管理法》。

但最新的調查表明,小米(印度)555.127億的國外匯款,有84%是匯給美國的芯片制造商高通集團,用以支付各種許可技術的專利費,這是手機公司的慣常做法。

小米之后,輪到了vivo。據環球網援引印度新德里電視臺報道,7月7日,印度執法局在全國44個地點突擊搜查中國手機廠商vivo及其他相關公司,聲稱要調查其是否從事所謂洗錢活動,并凍結vivo印度公司相關的119個銀行賬戶,總額達46.5億盧比(約合3.86億元)。

OPPO也難以幸免。事實上,早在2021年底,OPPO就已經被印度稅務部門以“涉嫌逃稅”的理由突擊搜查過一輪。

日前據路透社消息,印度政府發表聲明說,印度稅務情報局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OPPO逃避了價值439億盧比(5.51億美元,37億人民幣)的關稅。

印度稱“OPPO錯誤地對部分用于生產手機的進口產品未使用關稅”,表示在要求其補繳稅款之余,印度稅收情報局建議對OPPO印度公司及相關員工進行處罰。

OPPO的遭遇與小米如出一轍。

小米、 OPPO 和 vivo 在印度,無一例外都是重資產投入、走性價比路線,賺的是辛苦錢。小米在印度利潤最高的一年,也僅是3.5億元人民幣。但在印度一個個莫須有的禁令與罰單下,幾年辛苦錢可能就直接打了水漂。

從今天來看,無論是國產手機還是其他領域的技術類廠商,或許都應該慎重考慮一個問題,重資產投入印度市場,到底值不值得?

印度的營商環境有多糟糕?

從小米OV各大廠商來看,它們在印度市場已經形成重資產深耕的格局。數據顯示,目前小米在印度有7座工廠,為印度貢獻了2萬多就業崗位。

而vivo分別于2015年和2018年兩度在印度建廠,在印度銷售的智能手機,100%為印度制造。而 vivo 今年初還宣布在印度投資30億元人民幣,將印度智能手機年產能從 6000 萬部提高到 1.2 億部。

在今年3月份,OPPO也在跟印度當地制造商洽談在印度建廠事宜,包括建立技術實驗室,然后生產智能手機向全球出口。

當然重投入也換來了收獲。根據Canalys的統計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以21%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緊隨其后的是三星、realm、vivo和OPPO。中國四家手機公司,合計占據印度市場64%的市場份額。

投入越大,要舍棄越難,這也是小米甘愿吃下各種罰單,依然不敢大聲說話的原因。小米表示,這是個誤會,接下來會與印度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以澄清任何誤會。

出海選擇一個國家做生意,當地的營商環境尤其重要。營商環境是由當地的商業氛圍、市場競爭環境以及政策稅收、政令是否隨意等系列綜合因素決定的,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決定企業在當地的生死存亡。

多年來,印度惡劣的營商環境一直以來并未有大的改觀。這在國際營商環境排名中有所體現,根據2015年披露的數據顯示,印度在國際營商環境排名中,排到了140多位以下,營商環境在伊朗之下。

而世界銀行于2017年10月25日發布的《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人人機會平等》中顯示,印度的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第130位。其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創業和解決破產等幾項指標的排名在持續下滑。

資料顯示,印度政府喜歡對國外對掙錢的國際企業回溯征稅。比如印度政府曾經改了新法律后,對眾多國際企業進行回溯征稅。事實上,這一方面體現出印度對民族品牌的保護,但同時體現出其投資營商環境糟糕。

而在你以為印度苛捐雜稅該到頭了時候,印度總能整出些項目來收稅。

比如在2020年的時候,印度政府方面宣布對在其國內提供數字服務的國外企業征收2%的“數字稅”。

該數字稅征收對象基本上就是一眾有錢的互聯網企業。在印度政府看來,只要這些企業的最終目標客戶在印度,就需要交納數字稅。

同樣在2020年,印度以安全問題為由,禁止了300多個中國廠商的app,并加強了對中國投資的管控。今年2月,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又以「安全威脅」為由對54款App下達禁令,其中多數是中國企業產品。

“印度制造”不成功,心態失衡

自2014年莫迪上任后,就制定了“印度制造”的戰略,并表示其制造業在未來GDP中的占比要從15%提高至25%。

在此后的幾年中,印度也推出了眾多配套激勵政策。2015年提出了“分階段制造計劃”,通過大幅加征關稅,來促使企業將生產制造逐步轉移到印度本土。

對于印度這樣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的貧窮人口大國而言,就業始終是印度政府的頭等大事,而只有大力發展制造業,才能容納龐大的就業人口。

這使得其政府對于本國制造業品牌極盡保護之能事,同時也通過關稅與增值稅等各種手段來推動國外企業將制造業產能轉移到印度本土,與此同時,也不斷策略性調漲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進口稅。

自2016年起,印度政府連續五年,針對不同手機零部件上調關稅,最高稅率達20%、簡單來說,就是以關稅手段迫使相關企業赴印生產更復雜精密的零配件。

印度過去基于手機制造業的政策是,所有從國外進口到印度的手機整機,除了繳納10%的基本關稅之外,還需繳納35%-40%的增值稅,而印度本土生產的整機繳納的增值稅稅率僅12%。

而印度之所以有這么重的進口稅,其一是保護民族工業與制造業,其二是要通過外資工廠解決印度就業問題。其三是以市場換技術。

從手機行業來看,這些關稅策略有一定的成效,有數據顯示,2014年,印度僅有2家手機生產企業,而現在印度的手機生產公司數量已經超過250家。

但盡管印度政府在不遺余地的保護本土品牌,印度的手機產業鏈與生產公司的數量也變得龐大,但其本土廠商也依然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

印度最大的本土品牌是Micromax,這家廠商最輝煌的時刻是在2015年。

當時Micromax依賴性價比打法,席卷印度低端智能手機市場,在印度市場的份額一度高達22%,超越了彼時的印度頭號廠商三星,一躍成為印度本土第一手機廠商。但如今,該品牌已經在快速衰落。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2021 年第一季度,印度最大的本土品牌Micromax 的市場份額不到1%,其他Lava等印度品牌份額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本土品牌扶不起來,也導致了印度方面的心態失衡,包括印度媒體與輿論環境對中國企業愈加不友好,印度對中資企業的稅務及合規性調查愈演愈烈,擾亂了中國企業的正常生產與企業利潤。

從目前來看,小米OV在印度市場一直以性價比策略為主,基本沒啥利潤可言,被印度市場養肥之后,一紙政令,直接將幾年利潤收割。

但即便是如此苛刻的稅收壓榨與政令隨意,也擋不住國產廠商在印度殺紅了眼,在小米OV之外,此前還包括金立、魅族等廠商也在深耕印度市場。

多年來,一直對印度市場不感冒的主流大廠可能只有華為與蘋果,這兩大廠商一直并未全力投入印度市場。

然而,我們如果回過頭來看今天智能手機行業的現狀,廝殺最瘋狂的三大廠其實并未從印度市場撈到多少好處,反而由于過度投入這個性價比戰場,反而導致在中高端市場競爭不力。而基本放棄印度市場的蘋果,卻牢牢掌控全球中高端市場。

某種程度上,廠商出海,賺辛苦錢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想在一個極度貧窮、營商環境極度惡劣、政令隨意、缺乏法制的海外人口大國撈到好處,那不僅僅是生意運作好、產品模式佳、營銷能力強能夠解決的,這是一國的營商大環境與其高層政治利益與其本國的產業鏈利益決定的。

但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制造”戰略并不成功,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近10年來印度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3%~17%左右,距離莫迪的25%的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

印度復制不了中國的軌跡:人口紅利是一場幻覺?

事實上,廠商要出海,投入多少應該算好賬本,推算投入產出比,而在印度市場,投入產出比根本不劃算。

當然了,中國互聯網與手機企業參照中國市場的經驗,看的是印度市場的人口紅利。不少廠商在印度重投入,都是基于中國的過去的發展勢頭來展望印度市場的未來,賭的是印度的未來潛力。

但事實上,將印度市場的現在盲目對比中國的過去,可能就會犯下很多邏輯層面與經濟層面的錯誤。如果印度是中國的過去,今天在逐步崛起的就不會是越南。

中印雖然都是人口大國,但兩國國情、經濟基礎、市場環境完全不同,人口素質與營商環境、法制環境也存在巨大的差距。而過去的中國也面臨的是一個相對開放、包容的國際商業環境以及巨大的全球制造業紅利。

而如今的國際地緣政治沖突不斷,整體的制造業紅利也不如10~20年前,現在印度市場的工業基礎尚未形成,在印度當前的商業環境下,想要復制中國的成功,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性。

印度市場空有龐大的人口,但印度上層的貪婪與短視導致長期營商環境的糟糕,決定了印度市場缺乏與之對等的紅利。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目前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有三分之一居住在印度,3億印度人每天的生活花費支出低于1.25美元。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印度的失業率已經從五年前的5%上升到現在的7%-8%。在目前9億的法定年齡人口中,印度的勞動力參與率已從六年前的46%降至僅40%。

數據來源:彭博社

而印度的人均GDP也始終改善不大。在今天,印度人均GDP算下來也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

隨著市場對勞動力的要求不僅是廉價,而更多要求有一定的技術、行業經驗與個人素質,印度更可能走向更加惡化的局面。

基于印度的人均收入與營商環境現狀,盈利難已經是印度中企集中面對的困難。

疫情之前,有印度咨詢公司對在印度的中企的調查顯示,能夠盈利的中企不到30%。在疫情影響下,在印度的中企這方面的情形明顯正在滑向更糟的深淵。當前印度手機產業鏈上,也有許多中小中企工廠倒閉。

而印度的人口紅利也很可能僅是一種想象出來的幻象。

在印大廠:保護核心知識產權,別為他人做嫁衣

當然,要國產手機放棄印度市場幾乎不可能,但基于印度市場的營商環境,能不能賺錢是一方面,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往往更為重要。尤其是包括光伏、基建等其他不同行業扎根印度市場的技術類廠商。

中國廠商在海外做生意,普遍奉行的在商言商,老實本分,低調賺錢,但也普遍缺乏政治嗅覺與商業智慧。

事實上,美國資本與巨頭在海外市場做生意,除了掙錢之外,也會從政商關系、文化、就業市場等層面去潛移默化影響當地的政策。這是中國的資本與出海廠商的短板。

中企若在印度市場建廠開店,難以避免的是,需要將相關的配套設施、工廠與技術落地印度。

盡管印度很難復制中國發展的路徑,但印度在學習中國的思路,在印度目前的招商引資思路中,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很明顯。

比如2020年,印度頒布了《電子元器件和半導體促進方案(SPECS)》,計劃通過激勵、補貼的方式吸引半導體企業赴印建廠。

比如從光伏產業來看,印度給予了中國光伏企業在印度辦廠以極大的優惠,引導一眾企業在印度投資辦廠,試圖逐步用市場來換取中國在光伏產業的核心技術。

但同時背后又有著諸多關稅算計,今年印度對中國在印度的光伏背板企業發起了一輪反傾銷調查,涉及福斯特、中來、晶科、天合、晶澳等企業。其中,中來被加征了20%-30%的關稅,而其他企業則被加征了30%-40%不等的關稅。

因此,從今天來看,中企在印度不能僅盯著眼前的三毛五角的利潤,更需要思考如何對核心技術進行保護,避免印度本土在拿到核心技術之后,隨之一紙禁令讓中企出局的局面發生。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本土市場飽和,出海是一條必然要走的路,但出海市場的選擇地以及如何保護好核心技術不外流尤為重要。

事實上,已經有大批在印度的中國企業已經看到了印度市場的經營環境日益惡化,正在從印度市場撤退,轉移到東南亞市場,某種程度上說,印度市場營商環境的糟糕也間接助推了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

相對來看,無論是東南亞、中東還是拉美、非洲等市場,都依然值得大廠們去追逐。這些市場無論是在營商環境、制度的規范性、對外界資本的友好度以及收入增速等諸多方面均有一定的潛力,而政策無常,政令隨意、營商環境惡劣的印度市場,或許并不值得。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小米

8k
  • 再跌超4%!小米集團股價全天震蕩,兩天市值縮水超1200億港元
  • 小米市值兩天縮水超1200億港元,股價較歷史最高點跌超25%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天價罰單砸向小米OV:印度市場不值得

重資產投入印度市場,到底值不值得?

文|熱點微評 王新喜

小米OV等國產手機在印度集體遭遇困局,印度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今年1月份,印度財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稅,開出了65.3億盧比(約5.5億元)的罰單。根據印度財政部稱,小米印度公司從海外進口小米手機和手機零配件,在申報關稅時未上報包含在進口產品中的專利版稅和授權費,違反了印度的關稅法。

在今年4月,小米又被曝出在印度的子公司遭資產扣押,涉及金額高達555.13億印度盧比(折合人民幣48.06億元)。

印度執法部門的理由是,小米以“支付版權費”的名義向小米集團等3家海外實體進行匯款,“違反”了印度的《外匯管理法》。

但最新的調查表明,小米(印度)555.127億的國外匯款,有84%是匯給美國的芯片制造商高通集團,用以支付各種許可技術的專利費,這是手機公司的慣常做法。

小米之后,輪到了vivo。據環球網援引印度新德里電視臺報道,7月7日,印度執法局在全國44個地點突擊搜查中國手機廠商vivo及其他相關公司,聲稱要調查其是否從事所謂洗錢活動,并凍結vivo印度公司相關的119個銀行賬戶,總額達46.5億盧比(約合3.86億元)。

OPPO也難以幸免。事實上,早在2021年底,OPPO就已經被印度稅務部門以“涉嫌逃稅”的理由突擊搜查過一輪。

日前據路透社消息,印度政府發表聲明說,印度稅務情報局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OPPO逃避了價值439億盧比(5.51億美元,37億人民幣)的關稅。

印度稱“OPPO錯誤地對部分用于生產手機的進口產品未使用關稅”,表示在要求其補繳稅款之余,印度稅收情報局建議對OPPO印度公司及相關員工進行處罰。

OPPO的遭遇與小米如出一轍。

小米、 OPPO 和 vivo 在印度,無一例外都是重資產投入、走性價比路線,賺的是辛苦錢。小米在印度利潤最高的一年,也僅是3.5億元人民幣。但在印度一個個莫須有的禁令與罰單下,幾年辛苦錢可能就直接打了水漂。

從今天來看,無論是國產手機還是其他領域的技術類廠商,或許都應該慎重考慮一個問題,重資產投入印度市場,到底值不值得?

印度的營商環境有多糟糕?

從小米OV各大廠商來看,它們在印度市場已經形成重資產深耕的格局。數據顯示,目前小米在印度有7座工廠,為印度貢獻了2萬多就業崗位。

而vivo分別于2015年和2018年兩度在印度建廠,在印度銷售的智能手機,100%為印度制造。而 vivo 今年初還宣布在印度投資30億元人民幣,將印度智能手機年產能從 6000 萬部提高到 1.2 億部。

在今年3月份,OPPO也在跟印度當地制造商洽談在印度建廠事宜,包括建立技術實驗室,然后生產智能手機向全球出口。

當然重投入也換來了收獲。根據Canalys的統計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以21%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緊隨其后的是三星、realm、vivo和OPPO。中國四家手機公司,合計占據印度市場64%的市場份額。

投入越大,要舍棄越難,這也是小米甘愿吃下各種罰單,依然不敢大聲說話的原因。小米表示,這是個誤會,接下來會與印度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以澄清任何誤會。

出海選擇一個國家做生意,當地的營商環境尤其重要。營商環境是由當地的商業氛圍、市場競爭環境以及政策稅收、政令是否隨意等系列綜合因素決定的,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決定企業在當地的生死存亡。

多年來,印度惡劣的營商環境一直以來并未有大的改觀。這在國際營商環境排名中有所體現,根據2015年披露的數據顯示,印度在國際營商環境排名中,排到了140多位以下,營商環境在伊朗之下。

而世界銀行于2017年10月25日發布的《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人人機會平等》中顯示,印度的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第130位。其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創業和解決破產等幾項指標的排名在持續下滑。

資料顯示,印度政府喜歡對國外對掙錢的國際企業回溯征稅。比如印度政府曾經改了新法律后,對眾多國際企業進行回溯征稅。事實上,這一方面體現出印度對民族品牌的保護,但同時體現出其投資營商環境糟糕。

而在你以為印度苛捐雜稅該到頭了時候,印度總能整出些項目來收稅。

比如在2020年的時候,印度政府方面宣布對在其國內提供數字服務的國外企業征收2%的“數字稅”。

該數字稅征收對象基本上就是一眾有錢的互聯網企業。在印度政府看來,只要這些企業的最終目標客戶在印度,就需要交納數字稅。

同樣在2020年,印度以安全問題為由,禁止了300多個中國廠商的app,并加強了對中國投資的管控。今年2月,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又以「安全威脅」為由對54款App下達禁令,其中多數是中國企業產品。

“印度制造”不成功,心態失衡

自2014年莫迪上任后,就制定了“印度制造”的戰略,并表示其制造業在未來GDP中的占比要從15%提高至25%。

在此后的幾年中,印度也推出了眾多配套激勵政策。2015年提出了“分階段制造計劃”,通過大幅加征關稅,來促使企業將生產制造逐步轉移到印度本土。

對于印度這樣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的貧窮人口大國而言,就業始終是印度政府的頭等大事,而只有大力發展制造業,才能容納龐大的就業人口。

這使得其政府對于本國制造業品牌極盡保護之能事,同時也通過關稅與增值稅等各種手段來推動國外企業將制造業產能轉移到印度本土,與此同時,也不斷策略性調漲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進口稅。

自2016年起,印度政府連續五年,針對不同手機零部件上調關稅,最高稅率達20%、簡單來說,就是以關稅手段迫使相關企業赴印生產更復雜精密的零配件。

印度過去基于手機制造業的政策是,所有從國外進口到印度的手機整機,除了繳納10%的基本關稅之外,還需繳納35%-40%的增值稅,而印度本土生產的整機繳納的增值稅稅率僅12%。

而印度之所以有這么重的進口稅,其一是保護民族工業與制造業,其二是要通過外資工廠解決印度就業問題。其三是以市場換技術。

從手機行業來看,這些關稅策略有一定的成效,有數據顯示,2014年,印度僅有2家手機生產企業,而現在印度的手機生產公司數量已經超過250家。

但盡管印度政府在不遺余地的保護本土品牌,印度的手機產業鏈與生產公司的數量也變得龐大,但其本土廠商也依然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

印度最大的本土品牌是Micromax,這家廠商最輝煌的時刻是在2015年。

當時Micromax依賴性價比打法,席卷印度低端智能手機市場,在印度市場的份額一度高達22%,超越了彼時的印度頭號廠商三星,一躍成為印度本土第一手機廠商。但如今,該品牌已經在快速衰落。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2021 年第一季度,印度最大的本土品牌Micromax 的市場份額不到1%,其他Lava等印度品牌份額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本土品牌扶不起來,也導致了印度方面的心態失衡,包括印度媒體與輿論環境對中國企業愈加不友好,印度對中資企業的稅務及合規性調查愈演愈烈,擾亂了中國企業的正常生產與企業利潤。

從目前來看,小米OV在印度市場一直以性價比策略為主,基本沒啥利潤可言,被印度市場養肥之后,一紙政令,直接將幾年利潤收割。

但即便是如此苛刻的稅收壓榨與政令隨意,也擋不住國產廠商在印度殺紅了眼,在小米OV之外,此前還包括金立、魅族等廠商也在深耕印度市場。

多年來,一直對印度市場不感冒的主流大廠可能只有華為與蘋果,這兩大廠商一直并未全力投入印度市場。

然而,我們如果回過頭來看今天智能手機行業的現狀,廝殺最瘋狂的三大廠其實并未從印度市場撈到多少好處,反而由于過度投入這個性價比戰場,反而導致在中高端市場競爭不力。而基本放棄印度市場的蘋果,卻牢牢掌控全球中高端市場。

某種程度上,廠商出海,賺辛苦錢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想在一個極度貧窮、營商環境極度惡劣、政令隨意、缺乏法制的海外人口大國撈到好處,那不僅僅是生意運作好、產品模式佳、營銷能力強能夠解決的,這是一國的營商大環境與其高層政治利益與其本國的產業鏈利益決定的。

但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制造”戰略并不成功,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近10年來印度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3%~17%左右,距離莫迪的25%的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

印度復制不了中國的軌跡:人口紅利是一場幻覺?

事實上,廠商要出海,投入多少應該算好賬本,推算投入產出比,而在印度市場,投入產出比根本不劃算。

當然了,中國互聯網與手機企業參照中國市場的經驗,看的是印度市場的人口紅利。不少廠商在印度重投入,都是基于中國的過去的發展勢頭來展望印度市場的未來,賭的是印度的未來潛力。

但事實上,將印度市場的現在盲目對比中國的過去,可能就會犯下很多邏輯層面與經濟層面的錯誤。如果印度是中國的過去,今天在逐步崛起的就不會是越南。

中印雖然都是人口大國,但兩國國情、經濟基礎、市場環境完全不同,人口素質與營商環境、法制環境也存在巨大的差距。而過去的中國也面臨的是一個相對開放、包容的國際商業環境以及巨大的全球制造業紅利。

而如今的國際地緣政治沖突不斷,整體的制造業紅利也不如10~20年前,現在印度市場的工業基礎尚未形成,在印度當前的商業環境下,想要復制中國的成功,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性。

印度市場空有龐大的人口,但印度上層的貪婪與短視導致長期營商環境的糟糕,決定了印度市場缺乏與之對等的紅利。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目前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有三分之一居住在印度,3億印度人每天的生活花費支出低于1.25美元。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印度的失業率已經從五年前的5%上升到現在的7%-8%。在目前9億的法定年齡人口中,印度的勞動力參與率已從六年前的46%降至僅40%。

數據來源:彭博社

而印度的人均GDP也始終改善不大。在今天,印度人均GDP算下來也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

隨著市場對勞動力的要求不僅是廉價,而更多要求有一定的技術、行業經驗與個人素質,印度更可能走向更加惡化的局面。

基于印度的人均收入與營商環境現狀,盈利難已經是印度中企集中面對的困難。

疫情之前,有印度咨詢公司對在印度的中企的調查顯示,能夠盈利的中企不到30%。在疫情影響下,在印度的中企這方面的情形明顯正在滑向更糟的深淵。當前印度手機產業鏈上,也有許多中小中企工廠倒閉。

而印度的人口紅利也很可能僅是一種想象出來的幻象。

在印大廠:保護核心知識產權,別為他人做嫁衣

當然,要國產手機放棄印度市場幾乎不可能,但基于印度市場的營商環境,能不能賺錢是一方面,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往往更為重要。尤其是包括光伏、基建等其他不同行業扎根印度市場的技術類廠商。

中國廠商在海外做生意,普遍奉行的在商言商,老實本分,低調賺錢,但也普遍缺乏政治嗅覺與商業智慧。

事實上,美國資本與巨頭在海外市場做生意,除了掙錢之外,也會從政商關系、文化、就業市場等層面去潛移默化影響當地的政策。這是中國的資本與出海廠商的短板。

中企若在印度市場建廠開店,難以避免的是,需要將相關的配套設施、工廠與技術落地印度。

盡管印度很難復制中國發展的路徑,但印度在學習中國的思路,在印度目前的招商引資思路中,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很明顯。

比如2020年,印度頒布了《電子元器件和半導體促進方案(SPECS)》,計劃通過激勵、補貼的方式吸引半導體企業赴印建廠。

比如從光伏產業來看,印度給予了中國光伏企業在印度辦廠以極大的優惠,引導一眾企業在印度投資辦廠,試圖逐步用市場來換取中國在光伏產業的核心技術。

但同時背后又有著諸多關稅算計,今年印度對中國在印度的光伏背板企業發起了一輪反傾銷調查,涉及福斯特、中來、晶科、天合、晶澳等企業。其中,中來被加征了20%-30%的關稅,而其他企業則被加征了30%-40%不等的關稅。

因此,從今天來看,中企在印度不能僅盯著眼前的三毛五角的利潤,更需要思考如何對核心技術進行保護,避免印度本土在拿到核心技術之后,隨之一紙禁令讓中企出局的局面發生。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本土市場飽和,出海是一條必然要走的路,但出海市場的選擇地以及如何保護好核心技術不外流尤為重要。

事實上,已經有大批在印度的中國企業已經看到了印度市場的經營環境日益惡化,正在從印度市場撤退,轉移到東南亞市場,某種程度上說,印度市場營商環境的糟糕也間接助推了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

相對來看,無論是東南亞、中東還是拉美、非洲等市場,都依然值得大廠們去追逐。這些市場無論是在營商環境、制度的規范性、對外界資本的友好度以及收入增速等諸多方面均有一定的潛力,而政策無常,政令隨意、營商環境惡劣的印度市場,或許并不值得。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州市| 新昌县| 江西省| 本溪市| 广宗县| 泾川县| 广宁县| 临湘市| 大关县| 巴楚县| 永定县| 青阳县| 汕头市| 岫岩| 内丘县| 军事| 积石山| 吴桥县| 科技| 城步| 株洲市| 江永县| 潜江市| 泗水县| 黎川县| 宁海县| 杭锦旗| 漾濞| 南京市| 汾阳市| 宁晋县| 昌吉市| 渝北区| 湖北省| 太仓市| 类乌齐县| 黄浦区| 英山县| 若羌县| 睢宁县|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