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莊鍵 徐寧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距今已滿一年。截至今年7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交易總額84.9億元。
全國碳市場采用雙城模式運營,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承擔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的運行。其中,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下稱環交所)承擔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近日,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就全國碳市場上線一年的交易情況、碳市場制度設計以及碳市場發展目標等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于去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距今已滿一年,如何看待這一年的表現?
賴曉明:全國碳市場運行一年來,整體節奏平穩有序。市場價格的波動也在合理區間內,能夠較好地反映市場實際供需。從運行效果來說,已經初步顯現其促進企業減排、形成碳定價的功能。
作為一個初創市場,全國碳市場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相對覆蓋的排放規模,全國碳市場的總交易量還有提升空間。目前覆蓋了45億噸的碳排放量,而過去一年的總交易量接近2億噸。
第二,交易時間分布比較集中,企業主要在每年履約前的11月和12月交易??傮w來說,全國碳市場仍是一個履約型市場。
第三,交易活躍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年底企業完成履約后,市場會陷入一段清淡期。市場產品體系也比較單一,現在只提供碳排放配額交易,仍是一個現貨二級市場。
界面新聞:目前碳價維持在每噸60元左右,較去年開市時上漲約兩成,如何看待當前的碳價水平?
賴曉明:碳價是由市場供需來決定的,且受到經濟運行、技術進步及分配政策等因素影響。
從海外經驗看,一級市場即分配市場的拍賣價格,一般可作為碳定價的重要基礎;衍生品市場也是影響碳定價的重要機制。這兩大機制都在加緊研究、積極推進。等全國碳市場影響碳價的機制逐步完善后,市場碳價將更加有效。
界面新聞:據生態環境部統計,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的履約完成率為99.5%。碳市場是否給納入的發電企業帶來了一定負擔?部分企業未能及時履約的原因有哪些?
賴曉明:短期看,碳市場的啟動肯定會給發電企業帶來一定負擔,但碳市場作為一種柔性工具,且目前國內碳價相較于其他國家尚處于較低水平,已給發電企業留下了緩沖空間。長期看,為了實現國家“雙碳”目標,碳市場的引入有利于國家進步、產業發展。
有0.5%的企業沒有履約,這應是個案,其背后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首先,2021年是企業首次履約,考慮到減排能力等問題,適應規則可能需要一定時間。
其次,根據目前的處罰規則,未履約面臨的罰款數額較低,從履約成本角度出發,部分履約缺口大的企業存在僥幸心理,有選擇放棄履約以罰代繳的想法。

界面新聞:在提高全國碳市場活躍度方面,未來將采取哪些新的舉措?
賴曉明:履約型市場是當前國內碳市場的主要特征,企業缺乏交易動力。國內七個碳交易試點也是如此,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約期。從控排企業的角度看,可從以下幾個角度提高碳市場活躍度。
首先,提高信息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情況出現。信息不對稱是企業參與交易的重要障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碳市場信息產品匱乏,企業無法獲取高質量的市場分析報告;二是大宗協議轉讓、CCER買賣信息不對稱。
其次,提升碳管理能力。控排企業內部碳管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從前期市場調研看,目前能夠建立碳資產管理公司或者專門的碳交易管理部門的企業還較少,大部分企業內部管理不健全。
此外,企業對碳排放的管理缺乏資產意識、大宗商品意識,仍是將碳交易當作是政府規定的任務,這是導致企業不愿意參與交易的重要因素。在目前大環境下,企業管理層應主動適應,轉變管理理念。
界面新聞:環交所下一步將重點聚焦哪些工作,以更好地完善全國碳市場的各項功能?
賴曉明:一是建立健全交易制度,規范交易相關活動。配合國家主管部門加快推動碳交易相關法規制度的出臺,細化交易市場相關細則,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全國碳市場交易及配套制度體系。
二是深化完善交易機制,形成多元市場結構。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形成多元市場結構和交易需求。
三是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增強交易參與能力。加強市場主體碳交易能力建設,積極配合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深入做好企業碳交易服務,提高市場主體碳管理水平和交易參與能力。
未來將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相關要求,統籌協調整體與局部、國內與國際,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形成統一碳市場。
國家指出,要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市場。
這對于國內碳市場建設來說,是一個全局性的政策導向,充分釋放了碳市場從全國層面加快統籌推進明確信號,將打破試點碳市場的割裂分散局面,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碳市場的高度集中和統一,釋放中國碳市場的規模潛力。
界面新聞:環交所在推動碳金融創新方面有哪些考慮?
賴曉明:會在金融和產品創新方面做一些探索,例如未來推出衍生品,加入掉期、遠期等金融工具來充實全國碳市場體系。
此外,與各類金融機構加強合作。例如,加強與金融機構在碳交易產品創新方面的合作,促進碳排放權在托管、質押、擔保等各個業務領域的產品落地。推動碳金融服務模式優化,推動綠色金融、氣候金融、科技金融等相融合。
界面新聞:按照規劃,全國碳市場將逐步納入除發電行業以外的其他高排放行業。目前擴容時機是否成熟?
賴曉明:根據生態環境部的總體部署,我們總共規劃了八大行業,按照“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的原則逐步推進擴容。自去年全國碳市場開市后,環交所一直在做擴容籌備工作。
全國碳市場納入新行業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作,要建立在完整科學的數據核算、合理的配額分配機制等基礎上。
展開來說,對于企業的碳排放情況,要摸排到位、核算準確;同時,也要根據企業的運行特點和行業發展階段,科學制定碳配額分配機制。只有做好數據核算和配額分配這兩項核心工作,行業穩步擴容和市場健康運行才能有堅實基礎。
作為交易所,我們目前建設的基礎設施已經能夠容納更多的行業和企業,接下來將繼續配合行業擴容進度,進一步加強市場能力建設和市場參與方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