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上市汽車公司披露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
在上半年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沖擊下,銷量滑坡是大多制造商的共同點。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汽車產銷量為1211.7萬輛和1205.7萬輛,同比下降3.7%和6.6%。不過得益于產業結構的及時調整,也有一些公司在行業整體下行時交出了相當亮眼的成績單。
比亞迪、長安汽車以及長城汽車是這個上半場的贏家。
比亞迪發布的6月產銷快報顯示,1至6月累計銷量64.64萬輛,同比增加162.03%。這直接帶動了比亞迪的凈利潤,據其業績預告,2022年上半年預計實現凈利潤28至36億元,同比增長138.59%至206.76%。
新能源汽車的逆勢增長,成為比亞迪業績向好的關鍵。比亞迪在公告中表示,本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勢頭強勁,屢創歷史新高,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同比實現迅猛增長,推動盈利大幅改善,并一定程度上對沖了上游原材料價格帶來的盈利壓力。
今年6月,比亞迪總市值首破萬億,成為第一家市值萬億的中國汽車公司。而就上半年業績而言,長安汽車的表現并不遜色于比亞迪。
據長安汽車發布的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50至62億元,同比增長189.14%至258.54%,兩項數據都超過了比亞迪。在公告中,長安汽車將上半年的表現歸因為公司品牌持續向上,產品結構持續優化,以及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新能源以及海外業務的發揮的確是長安上半年的亮點。據其6月產銷快報,1至6月自主品牌新能源累計銷量8.50萬輛,同比增加127.26%,自主品牌海外銷量10.17萬輛,同比增加94.39%。不過,投資收益或許為長安汽車的業績帶來了更大推力,據長安汽車2022年一季報,其投資收益達22.38億元。
相比之下,長城汽車的增長幅度不及比亞迪以及長安汽車,但其盈利能力仍然強勁。長城汽車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53至59億元,同比增長50.20%至67.20%。產品架構優化、單車售價上升、毛利及毛利率增長,匯兌收益增加,以及對新能源和智能化的積極推進,是長城汽車業績飚紅的幾大主要因素。
拋開上述三家制造商,2022年上半年,圍繞大多上市汽車公司的依然是放緩、下降甚至虧損。
據江淮汽車7月14日公告,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虧損7.07億元左右,同比由盈轉虧。疫情和芯片短缺是沖擊江淮汽車業績的兩大因素,致使其上半年各類汽車及底盤銷量同比下降17.47%,且主營業務毛利較上年同期減少約8.32億元。
和華為合作造車而名聲大噪的小康股份,在今年上半年依然沒有走出虧損,而且有擴大趨勢。小康股份公告顯示,預計2022年半年度歸母凈利潤虧損為16億元至17.6億元,上年同期虧損為4.81億元。
對新車研發、前期固定資產、產銷爬坡階段的折舊及攤銷費用,以及市場推廣、營銷、人工成本等方面的投入,是造成小康虧損擴大的主要原因。不過小康也在公告中表示,隨著汽車交付量逐月增加,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得到較大改善,新能源汽車的毛利率也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
同處大額虧損狀態的還有北汽藍谷。據其公告,上半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為18至22億元,芯片短缺、電池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復,都對其業績產生了較大影響。與此同時,其新能源汽車銷量還處于爬坡階段,規模效應尚未顯現,而在品牌與渠道建設、研發投入上的成本則在持續增加。
近期發布業績預告的汽車公司還包括金龍汽車、東風汽車、福田汽車、海馬汽車、金杯汽車等。其中金龍汽車上半年業績也處于虧損狀態,東風汽車、福田汽車、金杯汽車的的凈利潤均大幅減少,海馬汽車同比增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