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深度】全國碳市場上線一周年,如何走出交易低迷困局?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深度】全國碳市場上線一周年,如何走出交易低迷困局?

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破局,碳市場正面臨如何進一步提升市場活力的新考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徐寧

編輯 | 莊鍵

自去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以來,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距今已滿一年。

納入全國碳市場管控的發電企業(下稱控排企業)共計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45億噸,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現貨二級市場。

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運行,碳市場打通了各關鍵環節間的堵點,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激勵約束作用也已初步顯現,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履約率為99.5%。

但自市場啟動以來,也逐漸暴露出交易低迷、數據造假、擴容延期等諸多問題。已滿周歲的全國碳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破局,正面臨如何進一步提升市場活力的新考驗。

交易進入低潮期

全國碳市場的首個履約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啟動,當年12月31日結束。

在截止期到來前,控排企業需完成2019年和2020年兩年的碳排放配額履約。如果控排企業兩年的碳排放總量高于其所獲得的配額,必須通過在全國碳市場購買配額等方式補足缺口。

碳市場的配額交易分為掛牌協議和大宗協議兩種。掛牌協議交易為線上交易,單筆規模通常在10萬噸以下;大宗協議的交易規模則高于10萬噸,通過場外線下完成。

在首個履約周期,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1.79億噸,成交額76.61億元。其中,大宗協議交易量占比為83%,剩余17%的交易量來自于掛牌交易。

碳市場業內人士王奇(化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掛牌交易比例較低,說明碳價形成的市場化機制基礎還比較薄弱,交易結構較不合理。

在全國碳市場運行期間,如果某一交易日存在大宗協議交易,則該交易日的成交量會被明顯拉升。因此,掛牌協議的成交量更能反映碳排放配額的日常交易活躍度,是市場流動性的風向標。

王奇認為,“首個履約周期內,全國碳市場的交易換手率約為2%,低于國內試點碳市場5%的平均換手率,也遠低于歐盟碳市場約500%換手率。”換手率指的是碳市場交易量占配額發放總量的比例。

協鑫能科下屬15家控排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碳配額管理量達到數千萬噸。該公司總經理費智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在交易上呈現明顯的“履約季節效應”。在首個履約周期,約四分之三的交易量出現在臨近履約前的一個月。

今年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進入第二個履約周期,市場交易量也隨之大幅走低,多個交易日的配額成交量僅為10噸。

截至7月15日,全國碳市場今年已完成128天的交易,碳配額成交總規模約為1521萬噸。第二個履約周期日均交易量為11.8萬噸,僅相當于首個履約周期的十三分之一。

“如此低的交易活躍度,會嚴重影響市場化碳價格信號的形成,無法達到碳市場以市場化手段配置排放權資源的設計初衷?!蓖跗娣Q。

按照碳市場的運行邏輯,交易方根據市場信息以及供求關系,迅速開展密集的競價交易行為,從而形成碳價。但在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價格發現機制的有效性令人存疑。

政策亟待明確

全國碳市場流動性偏低,主要是受碳市場政策預期不明晰,導致控排企業觀望惜售因素的影響。

當前,全國碳市場進入第二個履約周期已逾半年,但2021-2022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可抵消碳排放的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簽發及抵銷政策,以及其他重點控排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時間進度表等均未明確。

王奇認為,控排企業在碳市場交易需要有一定的政策預期,在第二個履約周期尚未發放碳配額,履約周期也有待明確的情況下,控排企業無法把握未來配額盈缺情況。

同時,在配額總量縮減的預期下,控排企業紛紛表現出觀望態度,市場呈現出較強的“惜售”氣氛。

雖然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配額總體富余,但未來隨著碳達峰目標期限迫近,控排企業預期碳配額發放量將逐年收緊,預計碳價有望升高,因此更愿意持有配額以備未來所需。

金融數據商路孚特報告指出,在第二個履約周期,碳市場可能仍會延續兩年為一個履約周期的既有規定,即要求控排企業一次性完成2021年和2022年的配額履約。

據路孚特估算,全國碳市場2021年配額總盈余量約為3.6億噸,約占總分配量的8%。今年碳配額發放強度或將在首個履約周期的基礎上下調約8%,以抵消首個履約周期富余的配額,避免出現供需失衡。

生態環境部提供給界面新聞的回應中稱,正在研究制定第二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方案,但并未明確政策發布的時間點等具體細節。

影響控排企業碳配額交易預期的另一項重要政策,是CCER項目的重啟。

CCER是指針對國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CCER項目備案在2017年暫停,目前只有存量CCER可在市場交易。

在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一家控排企業可以用CCER來彌補配額缺口,但最多只能抵消其碳排放總量的5%。據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統計,去年約有3400噸的CCER被用于全國碳市場的配額履約。

今年初,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該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CCER有望今年內重啟。該交易所是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運營機構。

但截至目前,CCER重啟審批時間仍未明確。同樣未能明確的,是第二個履約周期CCER抵消清繳的條件。

按照碳市場的整體規劃,“十四五”期間,除發電行業外,鋼鐵、石化等七個重點排放行業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去年報道稱,電解鋁、水泥和鋼鐵行業將有望在今年納入碳交易范疇。有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也曾向界面新聞透露,中國石化聯合會正在進行石化行業的碳核算體系有關標準立項的立項工作,預計2300家石化企業將于2022-2023年納入全國碳市場。

但《財經》在今年5月報道稱,由于碳排放數據質量存在問題,全國碳市場擴容將被推遲一到兩年。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張希良也印證了這一消息。他本月出席一場論壇時表示,受經濟形勢等因素影響,全國碳市場擴容等措施在第二履約周期內實施的可能性較小。

數據監管難題

全國碳市場推遲擴容,也與控排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存在的問題有關。

在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前的2021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通報了內蒙古鄂爾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虛報碳排放報告案。該案為全國首例碳排放報告違法案件。

據《財經》報道,該公司篡改檢測日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規避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時使用“高限值”,從而省去近千萬元的履約成本。

發電企業計算碳排放量的一項重要參數,是煤樣中碳元素在所有元素中的質量百分比,該參數被稱為燃煤元素碳含量。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規定,對于2019年沒有開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的控排企業,單位熱值含碳量將按33.56 tC/TJ(每太焦耳熱值含碳33.56噸)計算。該數值也被業內稱為“高限值”。

碳市場業內人士王奇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高限值”和實測值的差異在20%-30%左右。這意味著,一家發電企業如果不進行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相較實測后所計算出的碳排放量,會高出兩成以上。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在首個履約周期內,共有1740家控排企業披露了年度碳排放量,平均每家企業的碳排放量為209萬噸,以50元左右的碳價估算,是否采用“高限值”,所引發的履約成本差額將達到約2000萬元。

生態環境部設定帶有懲罰性質的“高限值”,其目的是鼓勵控排企業完成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數據造假。

碳中和綜合服務機構中創碳投的研究團隊今年曾撰文稱,“高限值”政策在2019年底才予以明確,不少發電企業對這一政策缺乏預期,并未做好實測準備。通知下發時,2019年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接近尾聲,已無從開展當年的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

去年四季度,生態環境部曾派員赴22個省份的47個城市,開展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已初步查實了一批典型、突出問題。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今年3月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稱,從公開曝光的典型案例來看,部分咨詢、檢測機構利用弄虛作假手段幫助企業篡改碳排放數據,嚴重干擾了碳市場正常秩序。

劉友賓提及,生態環境部已將碳排放專項監督幫扶發現的問題移交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指導各地依法依規處理處罰,涉嫌犯罪的將及時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生態環境部對界面新聞回應稱,將采取多項措施,確保碳排放數據的真實、完整和準確,包括壓實企業碳排放數據管理主體責任,加強對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以及建立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監管機制等。

誘發碳排放數據造假的“高限值”政策,也在近期得以調整。

生態環境部今年6月下發通知,對于2021年和2022年沒有開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的控排企業,單位熱值含碳量按30.85 tC/GJ(每太焦耳熱值含碳30.85噸)計算,較此前的“高限值”下調了8.1%。

上述通知同時強調,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對查實存在燃煤元素碳含量數據虛報、瞞報的企業,仍將采用“高限值”計算其碳排放。

完善仍需時日

如何提升流動性,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全國碳市場面臨的主要難題。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賓暉上個月撰文稱,作為全球碳配額現貨最大的市場,全國碳市場在流動性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指出,未來穩定市場預期、建立企業碳管理制度、提升市場服務能力,是提升全國碳市場流動性的重要方向。

賓暉表示,政策穩定有助于控排企業對未來的減排措施做出合理有序的規劃,同時也有利于碳配額價格的穩定。首個履約周期間,多數企業擔心配額的有效期、其他行業的進入時間等問題,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企業不敢交易。

他認為,從國家層面上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是降低預期不確定性、穩定市場價格、提升市場流動性的重要路徑。

國家電投集團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泮昊的觀點與之相似。該公司隸屬于國家電投集團,統籌管理集團78家控排企業的3億噸碳配額資產。

泮昊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立法是全國碳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他表示應盡快出臺《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條例》,為碳市場體系建設提供法律支撐,以更高層級的立法來保障碳市場的權威性。

協鑫能科總經理費智則向界面新聞建議,有關部門應首先完善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增加交易品種,如碳期貨等,能使碳交易方式更加多樣化。

其次,增加各參與主體碳交易、碳金融結構化組合選擇;盡快納入鋼鐵、水泥等其他重點控排行業,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進一步擴大全國碳市場交易參與主體,逐步對個人和投資機構開放等措施,均能進一步增強碳市場的流動性。

費智認為,加強對三方碳核查機構的規范管理、對控排企業碳排放工作人員的碳市場政策培訓,成立行業自律協會組織等,能共同維護碳市場的健康運行。

生態環境部提供給界面新聞的回應中稱,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僅納入發電行業,交易方式僅限于控排企業對配額進行現貨交易,不利于活躍市場,部分企業對碳交易機制還不熟悉,參與交易存在觀望心態。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在碳市場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逐步解決,更好發揮市場作用。

一位熟悉全國碳市場政策制定的人士提及,考慮到碳市場數據質量等問題還有待解決,期待全國碳市場年內會有特別大的改革舉措,目前看來并不現實。

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更多情況下,今年推動的將是一些程序性的工作?!?/span>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深度】全國碳市場上線一周年,如何走出交易低迷困局?

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破局,碳市場正面臨如何進一步提升市場活力的新考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徐寧

編輯 | 莊鍵

自去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以來,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距今已滿一年

納入全國碳市場管控的發電企業(下稱控排企業)共計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45億噸,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現貨二級市場。

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運行,碳市場打通了各關鍵環節間的堵點,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激勵約束作用也已初步顯現,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履約率為99.5%。

但自市場啟動以來,也逐漸暴露出交易低迷、數據造假、擴容延期等諸多問題。已滿周歲的全國碳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破局,正面臨如何進一步提升市場活力的新考驗。

交易進入低潮期

全國碳市場的首個履約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啟動,當年12月31日結束。

在截止期到來前,控排企業需完成2019年和2020年兩年的碳排放配額履約。如果控排企業兩年的碳排放總量高于其所獲得的配額,必須通過在全國碳市場購買配額等方式補足缺口。

碳市場的配額交易分為掛牌協議和大宗協議兩種。掛牌協議交易為線上交易,單筆規模通常在10萬噸以下;大宗協議的交易規模則高于10萬噸,通過場外線下完成。

在首個履約周期,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1.79億噸,成交額76.61億元。其中,大宗協議交易量占比為83%,剩余17%的交易量來自于掛牌交易。

碳市場業內人士王奇(化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掛牌交易比例較低,說明碳價形成的市場化機制基礎還比較薄弱,交易結構較不合理。

在全國碳市場運行期間,如果某一交易日存在大宗協議交易,則該交易日的成交量會被明顯拉升。因此,掛牌協議的成交量更能反映碳排放配額的日常交易活躍度,是市場流動性的風向標。

王奇認為,“首個履約周期內,全國碳市場的交易換手率約為2%,低于國內試點碳市場5%的平均換手率,也遠低于歐盟碳市場約500%換手率?!睋Q手率指的是碳市場交易量占配額發放總量的比例。

協鑫能科下屬15家控排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碳配額管理量達到數千萬噸。該公司總經理費智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在交易上呈現明顯的“履約季節效應”。在首個履約周期,約四分之三的交易量出現在臨近履約前的一個月。

今年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進入第二個履約周期,市場交易量也隨之大幅走低,多個交易日的配額成交量僅為10噸。

截至7月15日,全國碳市場今年已完成128天的交易,碳配額成交總規模約為1521萬噸。第二個履約周期日均交易量為11.8萬噸,僅相當于首個履約周期的十三分之一。

“如此低的交易活躍度,會嚴重影響市場化碳價格信號的形成,無法達到碳市場以市場化手段配置排放權資源的設計初衷?!蓖跗娣Q。

按照碳市場的運行邏輯,交易方根據市場信息以及供求關系,迅速開展密集的競價交易行為,從而形成碳價。但在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價格發現機制的有效性令人存疑。

政策亟待明確

全國碳市場流動性偏低,主要是受碳市場政策預期不明晰,導致控排企業觀望惜售因素的影響。

當前,全國碳市場進入第二個履約周期已逾半年,但2021-2022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可抵消碳排放的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簽發及抵銷政策,以及其他重點控排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時間進度表等均未明確。

王奇認為,控排企業在碳市場交易需要有一定的政策預期,在第二個履約周期尚未發放碳配額,履約周期也有待明確的情況下,控排企業無法把握未來配額盈缺情況。

同時,在配額總量縮減的預期下,控排企業紛紛表現出觀望態度,市場呈現出較強的“惜售”氣氛。

雖然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配額總體富余,但未來隨著碳達峰目標期限迫近,控排企業預期碳配額發放量將逐年收緊,預計碳價有望升高,因此更愿意持有配額以備未來所需。

金融數據商路孚特報告指出,在第二個履約周期,碳市場可能仍會延續兩年為一個履約周期的既有規定,即要求控排企業一次性完成2021年和2022年的配額履約。

據路孚特估算,全國碳市場2021年配額總盈余量約為3.6億噸,約占總分配量的8%。今年碳配額發放強度或將在首個履約周期的基礎上下調約8%,以抵消首個履約周期富余的配額,避免出現供需失衡。

生態環境部提供給界面新聞的回應中稱,正在研究制定第二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方案,但并未明確政策發布的時間點等具體細節。

影響控排企業碳配額交易預期的另一項重要政策,是CCER項目的重啟。

CCER是指針對國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CCER項目備案在2017年暫停,目前只有存量CCER可在市場交易。

在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一家控排企業可以用CCER來彌補配額缺口,但最多只能抵消其碳排放總量的5%。據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統計,去年約有3400噸的CCER被用于全國碳市場的配額履約。

今年初,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該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CCER有望今年內重啟。該交易所是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運營機構。

但截至目前,CCER重啟審批時間仍未明確。同樣未能明確的,是第二個履約周期CCER抵消清繳的條件。

按照碳市場的整體規劃,“十四五”期間,除發電行業外,鋼鐵、石化等七個重點排放行業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去年報道稱,電解鋁、水泥和鋼鐵行業將有望在今年納入碳交易范疇。有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也曾向界面新聞透露,中國石化聯合會正在進行石化行業的碳核算體系有關標準立項的立項工作,預計2300家石化企業將于2022-2023年納入全國碳市場。

但《財經》在今年5月報道稱,由于碳排放數據質量存在問題,全國碳市場擴容將被推遲一到兩年。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張希良也印證了這一消息。他本月出席一場論壇時表示,受經濟形勢等因素影響,全國碳市場擴容等措施在第二履約周期內實施的可能性較小。

數據監管難題

全國碳市場推遲擴容,也與控排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存在的問題有關。

在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前的2021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通報了內蒙古鄂爾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虛報碳排放報告案。該案為全國首例碳排放報告違法案件。

據《財經》報道,該公司篡改檢測日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規避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時使用“高限值”,從而省去近千萬元的履約成本。

發電企業計算碳排放量的一項重要參數,是煤樣中碳元素在所有元素中的質量百分比,該參數被稱為燃煤元素碳含量。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規定,對于2019年沒有開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的控排企業,單位熱值含碳量將按33.56 tC/TJ(每太焦耳熱值含碳33.56噸)計算。該數值也被業內稱為“高限值”。

碳市場業內人士王奇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高限值”和實測值的差異在20%-30%左右。這意味著,一家發電企業如果不進行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相較實測后所計算出的碳排放量,會高出兩成以上。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在首個履約周期內,共有1740家控排企業披露了年度碳排放量,平均每家企業的碳排放量為209萬噸,以50元左右的碳價估算,是否采用“高限值”,所引發的履約成本差額將達到約2000萬元。

生態環境部設定帶有懲罰性質的“高限值”,其目的是鼓勵控排企業完成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數據造假。

碳中和綜合服務機構中創碳投的研究團隊今年曾撰文稱,“高限值”政策在2019年底才予以明確,不少發電企業對這一政策缺乏預期,并未做好實測準備。通知下發時,2019年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接近尾聲,已無從開展當年的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

去年四季度,生態環境部曾派員赴22個省份的47個城市,開展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已初步查實了一批典型、突出問題。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今年3月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稱,從公開曝光的典型案例來看,部分咨詢、檢測機構利用弄虛作假手段幫助企業篡改碳排放數據,嚴重干擾了碳市場正常秩序。

劉友賓提及,生態環境部已將碳排放專項監督幫扶發現的問題移交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指導各地依法依規處理處罰,涉嫌犯罪的將及時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生態環境部對界面新聞回應稱,將采取多項措施,確保碳排放數據的真實、完整和準確,包括壓實企業碳排放數據管理主體責任,加強對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以及建立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監管機制等。

誘發碳排放數據造假的“高限值”政策,也在近期得以調整。

生態環境部今年6月下發通知,對于2021年和2022年沒有開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實測的控排企業,單位熱值含碳量按30.85 tC/GJ(每太焦耳熱值含碳30.85噸)計算,較此前的“高限值”下調了8.1%。

上述通知同時強調,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對查實存在燃煤元素碳含量數據虛報、瞞報的企業,仍將采用“高限值”計算其碳排放。

完善仍需時日

如何提升流動性,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全國碳市場面臨的主要難題。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賓暉上個月撰文稱,作為全球碳配額現貨最大的市場,全國碳市場在流動性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指出,未來穩定市場預期、建立企業碳管理制度、提升市場服務能力,是提升全國碳市場流動性的重要方向。

賓暉表示,政策穩定有助于控排企業對未來的減排措施做出合理有序的規劃,同時也有利于碳配額價格的穩定。首個履約周期間,多數企業擔心配額的有效期、其他行業的進入時間等問題,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企業不敢交易。

他認為,從國家層面上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是降低預期不確定性、穩定市場價格、提升市場流動性的重要路徑。

國家電投集團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泮昊的觀點與之相似。該公司隸屬于國家電投集團,統籌管理集團78家控排企業的3億噸碳配額資產。

泮昊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立法是全國碳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他表示應盡快出臺《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條例》,為碳市場體系建設提供法律支撐,以更高層級的立法來保障碳市場的權威性。

協鑫能科總經理費智則向界面新聞建議,有關部門應首先完善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增加交易品種,如碳期貨等,能使碳交易方式更加多樣化。

其次,增加各參與主體碳交易、碳金融結構化組合選擇;盡快納入鋼鐵、水泥等其他重點控排行業,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進一步擴大全國碳市場交易參與主體,逐步對個人和投資機構開放等措施,均能進一步增強碳市場的流動性。

費智認為,加強對三方碳核查機構的規范管理、對控排企業碳排放工作人員的碳市場政策培訓,成立行業自律協會組織等,能共同維護碳市場的健康運行。

生態環境部提供給界面新聞的回應中稱,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僅納入發電行業,交易方式僅限于控排企業對配額進行現貨交易,不利于活躍市場,部分企業對碳交易機制還不熟悉,參與交易存在觀望心態。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在碳市場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逐步解決,更好發揮市場作用。

一位熟悉全國碳市場政策制定的人士提及,考慮到碳市場數據質量等問題還有待解決,期待全國碳市場年內會有特別大的改革舉措,目前看來并不現實。

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更多情況下,今年推動的將是一些程序性的工作?!?/span>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赤峰市| 册亨县| 瓦房店市| 新津县| 塔城市| 三台县| 抚顺市| 海阳市| 彰化市| 舟曲县| 丽江市| 云浮市| 许昌市| 金湖县| 保定市| 扎赉特旗| 巍山| 六盘水市| 曲阜市| 庆元县| 博兴县| 富川| 漯河市| 青铜峡市| 神木县| 安阳市| 白水县| 万年县| 独山县| 合阳县| 双柏县| 长丰县| 荥经县| 灵寿县| 平昌县| 凤庆县| 陕西省| 鄂伦春自治旗| 阿拉善盟|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