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直通IPO 韓文靜
繼微創醫療、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之后,“微創系”又收獲了一家上市公司。
7月15日,專注于神經介入醫療器械的微創腦科學登陸港交所,發行價24.64港元,開盤微漲,每股24.7港元;截至發稿前漲幅達0.65%,每股24.8港元,總市值144.5億。
來源:百度股市通截圖
神經介入曾經被進口主導,呈現出外資壟斷的競爭格局。目前國內80%的市場仍然被美敦力、強生、史賽克等巨頭壟斷,國產替代刻不容緩。
在過去一年,國內神經介入賽道高速發展,諸如歸創通橋、心瑋醫療等均登陸資本市場。在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微創腦科學要如何加速突圍?
“分拆高手”微創醫療,落下第五子
微創醫療這兩年的資本動作很多,被業內戲稱為“能產生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
微創醫療創始人常兆華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微創醫療將采用“生產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邊拓展新業務,成立子公司,一邊引進各路投資者一起“養”,再拆分出來上市。
微創腦科學就拆分自微創醫療,上市后,將成為微創系繼微創醫療、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后的第五家上市公司。
灼識咨詢的資料顯示,就2020年的收入而言,微創腦科學是中國神經血管醫療器械市場前五大參與者中唯一的中國企業,占4%的市場份額,其他四家企業為美敦力、史賽克、MicroVention、強生醫療。
公司目前擁有全面的產品組合,涵蓋神經血管疾病的三大領域,即出血性腦卒中、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目前,微創腦科學共有30款商業化及候選產品,包括在中國獲得批準并商業化的10款治療產品及3款通路產品,收入排名國產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公司第一。
財務數據方面,微創腦科學2019年、2020年、2021年營收分別為1.84億元、2.22億元、3.82億元;毛利分別為1.46億元、1.65億元、2.9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微創腦科學是“微創系”中少有的實現盈利的公司。微創醫療、微創醫療機器人、心通醫療都在去年產生虧損,僅心脈醫療實現盈利。
2021年微創醫療實現收入7.79億美元,同比增長20%;利潤方面,公司權益股東應占虧損2.76億美元,虧損同比擴大44.6%。
微創機器人財報顯示,2021年全年,微創機器人的凈虧損高達5.84億元,同比虧損擴大179.28%。財報指出,虧損主要來自產品研發、臨床試驗等。
心通醫療在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2.01億元,歸屬母公司凈虧損1.83億元。
微創醫療為微創腦科學的最大控股股東。IPO前,微創醫療持股54.64%,中國微創投資管理持股10.64%,Stride and Strive持股1.96%,HNA持股為4.95%,Nectar Neuro持股為2%;
公司的醫療銷售渠道已滲透約130個低線城市及縣城、2400間醫院,其中逾1400家為三級醫院。
去年年底,微創腦科學簽署1.5億美元融資協議,引入了包括中金資本、華翊資本、博華資本、貝霖資本、潤昆天祿、同鑫投資在內的多家投資者,交易完成后,微創腦科學投資后估值將達約17.5億美元。
微創腦科學表示,此次IPO所募集資金將用于研發出血性腦卒中、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及通路產品以及其商業化等。
分拆資產上市不僅能為子公司帶來更多發展資金,還有助于微創系的壯大發展。目前微創集團還布局了康復醫療、運動醫學、輔助生殖、體外診斷(IVD)等新興業務領域,未來在這些領域能否繼續跑出上市公司,也值得關注。
神經介入賽道,成為資本“新寵”
業內人士認為,神經介入有極大可能性復制冠脈支架的國產替代之路。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數據顯示,我國腦卒中發病率將持續上升,預計患者將于 2016 年至2030年間增至1.18億,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越來越受到重視。龐大的患病人群,加上神經介入手術普及率提高,推動了神經介入市場的擴容。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中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人民幣26億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幣4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7.3%。且預計到2030年將進一步增至人民幣371億元。
近兩年,資本的目光也聚集到了神經介入板塊。
一級市場投融資持續火熱,動脈網數據顯示,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神經介入領域投融資事件數超15起,累計融資金額超15億元,包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華蓋資本、同創偉業等超過60家投資機構在神經介入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
在資本的加持下,不少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有了上市的野心。
在二級市場上,除微創腦科學外,國內神經介入領域的上市公司還有歸創通橋、沛嘉醫療、康德萊、賽諾醫療、心瑋醫療等。
2020年5月,醫療器械研發商沛嘉醫療正式掛牌港交所,主要覆蓋中國經導管瓣膜治療醫療器械市場以及神經介入手術醫療器械市場。
2021年7月,高瓴押注的歸創通橋登陸港交所,布局血管介入治療。
2021年8月,心瑋醫療正式登陸港交所敲鐘,血管介入領域又收獲一家上市企業。
眾多國產神經介入公司持續涌現,還有一批在IPO的路上。今年2月,禾木生物向港交所主板更新招股書,布局外周和神經介入雙熱門賽道。
雖然說這些企業的發力方向各有側重,但神經介入市場的發展潛力受到資本認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來源:獵云網
神經介入賽道逐漸變得越來越“擁擠”,與同賽道的上市公司相比,微創腦科學在營收和市值上的表現較為突出,超百億的市值表現,在國內算得上是神經介入領域的“龍頭”。
總體來看,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市場的競爭壓力依然存在。作為國內神經介入“一哥”,未來微創腦科學將能否持續擴大優勢,打破國際品牌在國內市場上的絕對壟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