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無人接盤AI公司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無人接盤AI公司

資本對AI公司喪失信心,早已不是一天兩天。

文 | 一刻商業   蕙芷

編輯 | 周燁

2011年,三位有共同興趣的男生創立了一家AI公司——曠視科技。正如外界所知道的,他們都畢業于清華“姚班”——“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一半英才在姚班”。

一年后,曠視科技首個人臉識別云平臺“Face++”面世,并獲得當年創業黑馬大賽年度總決賽冠軍,由此進入了投資人的視野。

隨后的幾年,也是人工智能創業的黃金時代。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商湯科技順勢誕生,與曠視科技并稱為“AI四小龍”。

早期AI行業的空白,讓第一批吃螃蟹的企業得到了充足的成長空間。新的故事刺激了資本的神經,大量真金白銀涌入,AI行業成為資本的寵兒。

但要明白,資本的錢并不好拿。當AI企業爭相IPO時,真實的經營狀況擺在面前,業績虧損、估值虛高,這個商業故事便不再性感。

估值泡沫破碎、資本退潮,AI企業們陷入困境之中。

此時,活下去,才是最關鍵的。而想要活下去,AI企業們必須講出新故事。

一如當年的AI風口,元宇宙、智能汽車兩個新風口吹起后,AI企業似乎看到了希望。商湯科技的招股書提到47次元宇宙,云從科技也試水元宇宙;曠視科技、依圖科技、格靈深瞳則瞄準自動駕駛。

表面上,AI與這兩個風口聯系十分密切,但當風口過去,AI企業或許會再次陷入尷尬的境地。

在通往“詩與遠方”的人工智能道路上,AI企業們一直想要尋找的是產業落地和商業化。但事與愿違,這十年間,AI企業基本都走上了同一條路:從黃金時代,到流血上市,再到無人接盤。

如今,他們正在尋找新的希望。

1、上市企業不被看好,沒上市的難融資

十年AI路,生死兩茫茫。

這十年發展歷程中,有兩個重要節點,一個是2011年,一個是2019年。前者是AI行業剛剛興起,風口伊始,玩家、資本涌入;后者是泡沫破裂、資本降溫。

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最明顯的便是賽道中的玩家們。一面是企業流血上市,股價暴跌;一面是一波三折、尋求融資的獨角獸。

沒有一個玩家的日子是好過的。

6月30日,在6個月的禁售期到來之際,即使創始人及管理層團隊宣布將受禁售承諾的規限延長至2022年12月29日,仍然沒有改變商湯科技當日開盤暴跌的局面。當日,其收盤時股價僅為3.13港元/股,跌破3.85港元/股的發行價,市值較上一個交易日蒸發900億港元。

據第一財經報道,星展銀行投資策略總監鄧志堅表示,從解禁的情況來看,基石投資人都在拋售。持續的虧損和難盈利,讓投資者對商湯科技失去了信心。

曾經是資本的寵兒,現在卻淪為棄子,商湯科技的表現也只是AI行業的縮影,同樣是“AI四小龍”的云從科技,上市后的表現也一言難盡。

由于估值不及預期,云從科技在上市前就受到資本的考驗,上市募資金額縮水了近20億元。5月27日上市至今,云從科技股價也是高開低走,創下歷史新低。

另一個曾經的資本“香餑餑”格靈深瞳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今年3月,格靈深瞳敲開上市的大門,卻是以“流血上市、估值縮水”為代價。彼時,格靈深瞳的公告顯示,本次上市時市值為73.05億元,這與曾經的1.9萬億估值相差近300倍。

如果說上市的公司更容易有融資的機會,那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還在苦苦等候二級市場的入場券。

西南證券研報顯示,自2019年以來,AI賽道投融資事件數下滑態勢明顯,即便是行業老大哥也紛紛陷入困境,急需上市解渴。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曠視科技。

2017年11月,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說,未來兩年會有純人工智能的公司上市,“希望我們會是第一個”。只是事與愿違,曠視科技的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2019年,曠視科技就開始沖擊IPO,是AI四小龍中最早的一家。彼時,科創板過會后,曠視科技在注冊環節被問詢,涉及數字安全和隱私倫理問題,接著又是財務資料失效,直到今年5月才重啟上市程序。

彼時,距離曠視科技上次拿到融資已經過去了三年。

另一個依圖科技,原本與商湯科技、云從科技、曠視科技處于同一起跑線,卻折戟資本市場。去年7月,依圖科技主動撤回A股上市申請。

在那之前的8個月的IPO籌備期中,依圖科技曾被兩度中止IPO進程,分別與紅籌架構和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有關。

十年過去,AI企業早已失去頭頂的光環,從資本寵兒成為如今的燙手山芋。他們想要繼續尋求資本的支撐,這注定是條越來越難的道路。

2、為何無人接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資本對AI公司喪失信心,早已不是一天兩天。

根據《2021年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藍皮書》統計,過去九年人工智能領域IPO前的股權投資行為,共發生了2048起投資,投資金額達4800億元,而投資的高峰期是在2015年-2018年。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2020年在一個公開場合談及AI創業公司表示,有三個AI專家就能估值7億、靠AI概念忽悠投資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李開復的話這并不夸張。一個好的商業故事的基礎是為投資人賺取回報,并實現盈利。而當投資人看不到明確的回報時,帶著資金退場也在情理之中。

國金證券分析認為,投資方早期對于人工智能行業回報周期過于樂觀,以及市場對當前創業型AI公司商業變現模式存疑,是近兩年資本市場遇冷的主要原因。

變動的背后,指向的是AI公司集體的命運——業績不佳、虧損嚴重、難以落地。

虧損,始終是AI行業繞不開的命題。2020年,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安暉公布過一個數據,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處于虧損狀態,中國AI產業鏈中90%以上的企業也處于虧損階段。

即便是“財大氣粗”的AI四小龍,也是如此。

從虧得最狠的商湯科技來看,從2018年到2021年,商湯凈虧損分別為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和171億元。四年共計虧損376億元。

即便是虧損最少的云從科技,過去三年也累計虧損超過20億元,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則分別虧掉了150億元和60億元。

與此同時,像格靈深瞳這樣二梯隊的企業,也在被盈利問題“卡脖子”。其財報顯示,2018-2021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分別為0.75億元、4.18億元、0.78億元和0.57億元,合計虧損超6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第二梯隊中專注計算機視覺技術的虹軟科技,也在面臨業績下滑的壓力。其財報顯示,去年公司營收約為5.73億元,同比減少16.12%;實現凈利潤約1.41億元,同比減少44.01%。

明顯的問題是,集體虧損背后,是行業的研發成本一天比一天高。商湯科技財報顯示,過去幾年研發費用率不斷上升,從2018年的45.9%漲至2021年的76.9%,去年上半年更是一度飆漲至107%。

需要注意的是,高研發投入不只是行業龍頭的特點,而是整個AI行業的“標配”。比如格靈深瞳在招股書中表明,2019-2021年上半年公司累計研發投入3.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7.23%。

擺在AI企業面前有兩個問題。一方面是研發費用持續走高,虧損加大;另一方面是收入規模上不去。

這其中,落地場景單一成為AI企業們營收上不去的關鍵因素。從多家企業的業務中可以看到,城市管理為營收的主要戰場。當玩家都聚集在此,應用場景有限,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由于AI企業客戶主要來自政府和企事業單位。To G和To B業務的問題回款比較難,如果應收賬款不能及時回收,壞賬損失和短期償債能力風險都有可能增加。

更重要的是,AI企業迎面遇上了互聯網巨頭。

不變的規律是,互聯網巨頭通過前期與創業公司合作,積累了一定行業經驗后,自研幾乎是必走的一條路。此前,長期與曠視科技合作的螞蟻金服宣布,公司刷臉系統早已不再與曠視科技合作,而是由螞蟻金服獨立研發。

巨頭們的實力不容小覷。回港二次上市的百度,在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多個賽道中快速擴張;而匯集算法的AI中臺也是阿里、華為等互聯網巨頭的標配。

造夢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隨著AI企業相繼奔赴IPO,虧損的故事越來越多,資本也越來越謹慎。在與資本的甜蜜期過后,AI必須要拿出實打實的成績。

3、AI公司未來的路要怎么走?

這幾年,AI公司或許在集體懷念2015年的人工智能圍棋機器人AlphaGo。

彼時,AlphaGo約戰世界圍棋冠軍,并以 4:1擊敗職業九段棋手。這場“人際對決”掀起了AI行業的高潮,并讓AI成為人才和熱錢涌入的賽道。

但隨著資本退潮,那些曾經被風口和概念掩蓋的問題,赤裸裸地呈現在AI行業面前。面對困局,AI企業需要講出新的故事。

過去一年,大部分AI企業都會講述兩個新故事——元宇宙和智能汽車。

以商湯科技為例,元宇宙成為其重點講述的故事。上市前,在商湯科技的招股書中,元宇宙出現了47次;上市后,商湯科技也在尋找各類場景,推動元宇宙的應用。

具體而言,商湯科技通過與傳統文化IP合作,打造了一系列數字文創產品。比如,商湯科技通過AI+AR技術將徐悲鴻創作的《宋人匹馬·徐悲鴻》畫作進行了三維重建和數字重塑。

除了數字藏品外,商湯科技還提出了空間元宇宙的概念,即將AI+AR技術用于文旅、商業地產、園區等領域。

實際上,商湯科技一直在不斷地擴大業務范圍,戰線逐漸拓展到自動駕駛、智能手機、醫療健康、文娛、廣告、新零售等領域布局后,又宣布進軍AI教育,成立了子品牌商湯教育。

無獨有偶,云從科技也開始瞄準元宇宙。3月10日,云從科技與瀾舟科技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雙方在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商業、元宇宙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聯合解決方案。半個月后,廣州元宇宙創新聯盟在南沙創享灣掛牌成立,云從科技是其成員單位。

在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曠視科技CEO印奇也提到了元宇宙。印奇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大概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是讓物理世界變得更美好,一個是讓人類在虛擬世界里面能有更好的享受。

“前者是說我們用人工智能技術去構建更好的機器人,而人和機器能夠和諧共處;后者更多像虛擬VR元宇宙,腦機接口,然后就是腦后插管這么一個邏輯。”印奇稱。

另一個和AI關系密切的行業自動駕駛,同樣處在風口,同樣有熱錢涌入。正因如此,AI都獨角獸也將眼光投至于此。

商湯科技今年一季度成立了智能汽車事業群,試圖拓展AI技術落地的新場景。去年,據鈦媒體報道,依圖科技在終止科創板IPO后瞄準自動駕駛賽道,已設立上海依行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格靈深瞳與清華大學共同承擔了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培育”科研項目中的“基于人-車-環境協同理解的自動駕駛監測系統研發”課題研究。

無論是元宇宙還是自動駕駛,AI企業想要通過追風口,講故事,吸引熱錢的心思顯露無疑。但最終能否得到資本的支持,還要看到實打實的成績。

首先要明白,風口之下,機會雖多,但競爭也大。AI企業們不僅要面對同行們的競爭,還要與互聯網巨頭們對戰。更重要的是,一如當年的AI一樣,元宇宙和自動駕駛也面臨場景落地、商業化的問題,AI企業或許又要從頭做起。

“只有商業應用的成功,才能為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后備動力”,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曾在致投資者公開信中寫道。

但目前,新故事商業化尚未成功。以商湯科技為例,支撐商湯元宇宙發展的SenseMARS火星混合現實平臺所屬的智慧生活板塊并未給商湯帶來更多的營收。財報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商湯智慧生活板塊營收為4.15億元,占總營收8.8%,而2020年這一板塊營收為4.33億元,占總營收12.6%。

為了尋求商業化落地,AI企業們,但仍處于嘗試階段。想要講出更性感的故事,AI企業們還需要時間。

當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照進現實世界,AI企業需要考慮的便是掙錢。擺在企業面前的問題是,行業風口歸于平靜,泡沫不斷被戳破,它們必須要盡快自我造血,才能實現自救。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商湯科技

2.7k
  • 安徽人工智能主題投資基金、商湯科技等成立新基金
  • 安徽人工智能主題投資基金、商湯科技等成立新基金,出資額10億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無人接盤AI公司

資本對AI公司喪失信心,早已不是一天兩天。

文 | 一刻商業   蕙芷

編輯 | 周燁

2011年,三位有共同興趣的男生創立了一家AI公司——曠視科技。正如外界所知道的,他們都畢業于清華“姚班”——“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一半英才在姚班”。

一年后,曠視科技首個人臉識別云平臺“Face++”面世,并獲得當年創業黑馬大賽年度總決賽冠軍,由此進入了投資人的視野。

隨后的幾年,也是人工智能創業的黃金時代。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商湯科技順勢誕生,與曠視科技并稱為“AI四小龍”。

早期AI行業的空白,讓第一批吃螃蟹的企業得到了充足的成長空間。新的故事刺激了資本的神經,大量真金白銀涌入,AI行業成為資本的寵兒。

但要明白,資本的錢并不好拿。當AI企業爭相IPO時,真實的經營狀況擺在面前,業績虧損、估值虛高,這個商業故事便不再性感。

估值泡沫破碎、資本退潮,AI企業們陷入困境之中。

此時,活下去,才是最關鍵的。而想要活下去,AI企業們必須講出新故事。

一如當年的AI風口,元宇宙、智能汽車兩個新風口吹起后,AI企業似乎看到了希望。商湯科技的招股書提到47次元宇宙,云從科技也試水元宇宙;曠視科技、依圖科技、格靈深瞳則瞄準自動駕駛。

表面上,AI與這兩個風口聯系十分密切,但當風口過去,AI企業或許會再次陷入尷尬的境地。

在通往“詩與遠方”的人工智能道路上,AI企業們一直想要尋找的是產業落地和商業化。但事與愿違,這十年間,AI企業基本都走上了同一條路:從黃金時代,到流血上市,再到無人接盤。

如今,他們正在尋找新的希望。

1、上市企業不被看好,沒上市的難融資

十年AI路,生死兩茫茫。

這十年發展歷程中,有兩個重要節點,一個是2011年,一個是2019年。前者是AI行業剛剛興起,風口伊始,玩家、資本涌入;后者是泡沫破裂、資本降溫。

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最明顯的便是賽道中的玩家們。一面是企業流血上市,股價暴跌;一面是一波三折、尋求融資的獨角獸。

沒有一個玩家的日子是好過的。

6月30日,在6個月的禁售期到來之際,即使創始人及管理層團隊宣布將受禁售承諾的規限延長至2022年12月29日,仍然沒有改變商湯科技當日開盤暴跌的局面。當日,其收盤時股價僅為3.13港元/股,跌破3.85港元/股的發行價,市值較上一個交易日蒸發900億港元。

據第一財經報道,星展銀行投資策略總監鄧志堅表示,從解禁的情況來看,基石投資人都在拋售。持續的虧損和難盈利,讓投資者對商湯科技失去了信心。

曾經是資本的寵兒,現在卻淪為棄子,商湯科技的表現也只是AI行業的縮影,同樣是“AI四小龍”的云從科技,上市后的表現也一言難盡。

由于估值不及預期,云從科技在上市前就受到資本的考驗,上市募資金額縮水了近20億元。5月27日上市至今,云從科技股價也是高開低走,創下歷史新低。

另一個曾經的資本“香餑餑”格靈深瞳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今年3月,格靈深瞳敲開上市的大門,卻是以“流血上市、估值縮水”為代價。彼時,格靈深瞳的公告顯示,本次上市時市值為73.05億元,這與曾經的1.9萬億估值相差近300倍。

如果說上市的公司更容易有融資的機會,那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還在苦苦等候二級市場的入場券。

西南證券研報顯示,自2019年以來,AI賽道投融資事件數下滑態勢明顯,即便是行業老大哥也紛紛陷入困境,急需上市解渴。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曠視科技。

2017年11月,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說,未來兩年會有純人工智能的公司上市,“希望我們會是第一個”。只是事與愿違,曠視科技的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2019年,曠視科技就開始沖擊IPO,是AI四小龍中最早的一家。彼時,科創板過會后,曠視科技在注冊環節被問詢,涉及數字安全和隱私倫理問題,接著又是財務資料失效,直到今年5月才重啟上市程序。

彼時,距離曠視科技上次拿到融資已經過去了三年。

另一個依圖科技,原本與商湯科技、云從科技、曠視科技處于同一起跑線,卻折戟資本市場。去年7月,依圖科技主動撤回A股上市申請。

在那之前的8個月的IPO籌備期中,依圖科技曾被兩度中止IPO進程,分別與紅籌架構和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有關。

十年過去,AI企業早已失去頭頂的光環,從資本寵兒成為如今的燙手山芋。他們想要繼續尋求資本的支撐,這注定是條越來越難的道路。

2、為何無人接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資本對AI公司喪失信心,早已不是一天兩天。

根據《2021年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藍皮書》統計,過去九年人工智能領域IPO前的股權投資行為,共發生了2048起投資,投資金額達4800億元,而投資的高峰期是在2015年-2018年。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2020年在一個公開場合談及AI創業公司表示,有三個AI專家就能估值7億、靠AI概念忽悠投資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李開復的話這并不夸張。一個好的商業故事的基礎是為投資人賺取回報,并實現盈利。而當投資人看不到明確的回報時,帶著資金退場也在情理之中。

國金證券分析認為,投資方早期對于人工智能行業回報周期過于樂觀,以及市場對當前創業型AI公司商業變現模式存疑,是近兩年資本市場遇冷的主要原因。

變動的背后,指向的是AI公司集體的命運——業績不佳、虧損嚴重、難以落地。

虧損,始終是AI行業繞不開的命題。2020年,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安暉公布過一個數據,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處于虧損狀態,中國AI產業鏈中90%以上的企業也處于虧損階段。

即便是“財大氣粗”的AI四小龍,也是如此。

從虧得最狠的商湯科技來看,從2018年到2021年,商湯凈虧損分別為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和171億元。四年共計虧損376億元。

即便是虧損最少的云從科技,過去三年也累計虧損超過20億元,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則分別虧掉了150億元和60億元。

與此同時,像格靈深瞳這樣二梯隊的企業,也在被盈利問題“卡脖子”。其財報顯示,2018-2021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分別為0.75億元、4.18億元、0.78億元和0.57億元,合計虧損超6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第二梯隊中專注計算機視覺技術的虹軟科技,也在面臨業績下滑的壓力。其財報顯示,去年公司營收約為5.73億元,同比減少16.12%;實現凈利潤約1.41億元,同比減少44.01%。

明顯的問題是,集體虧損背后,是行業的研發成本一天比一天高。商湯科技財報顯示,過去幾年研發費用率不斷上升,從2018年的45.9%漲至2021年的76.9%,去年上半年更是一度飆漲至107%。

需要注意的是,高研發投入不只是行業龍頭的特點,而是整個AI行業的“標配”。比如格靈深瞳在招股書中表明,2019-2021年上半年公司累計研發投入3.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7.23%。

擺在AI企業面前有兩個問題。一方面是研發費用持續走高,虧損加大;另一方面是收入規模上不去。

這其中,落地場景單一成為AI企業們營收上不去的關鍵因素。從多家企業的業務中可以看到,城市管理為營收的主要戰場。當玩家都聚集在此,應用場景有限,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由于AI企業客戶主要來自政府和企事業單位。To G和To B業務的問題回款比較難,如果應收賬款不能及時回收,壞賬損失和短期償債能力風險都有可能增加。

更重要的是,AI企業迎面遇上了互聯網巨頭。

不變的規律是,互聯網巨頭通過前期與創業公司合作,積累了一定行業經驗后,自研幾乎是必走的一條路。此前,長期與曠視科技合作的螞蟻金服宣布,公司刷臉系統早已不再與曠視科技合作,而是由螞蟻金服獨立研發。

巨頭們的實力不容小覷。回港二次上市的百度,在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多個賽道中快速擴張;而匯集算法的AI中臺也是阿里、華為等互聯網巨頭的標配。

造夢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隨著AI企業相繼奔赴IPO,虧損的故事越來越多,資本也越來越謹慎。在與資本的甜蜜期過后,AI必須要拿出實打實的成績。

3、AI公司未來的路要怎么走?

這幾年,AI公司或許在集體懷念2015年的人工智能圍棋機器人AlphaGo。

彼時,AlphaGo約戰世界圍棋冠軍,并以 4:1擊敗職業九段棋手。這場“人際對決”掀起了AI行業的高潮,并讓AI成為人才和熱錢涌入的賽道。

但隨著資本退潮,那些曾經被風口和概念掩蓋的問題,赤裸裸地呈現在AI行業面前。面對困局,AI企業需要講出新的故事。

過去一年,大部分AI企業都會講述兩個新故事——元宇宙和智能汽車。

以商湯科技為例,元宇宙成為其重點講述的故事。上市前,在商湯科技的招股書中,元宇宙出現了47次;上市后,商湯科技也在尋找各類場景,推動元宇宙的應用。

具體而言,商湯科技通過與傳統文化IP合作,打造了一系列數字文創產品。比如,商湯科技通過AI+AR技術將徐悲鴻創作的《宋人匹馬·徐悲鴻》畫作進行了三維重建和數字重塑。

除了數字藏品外,商湯科技還提出了空間元宇宙的概念,即將AI+AR技術用于文旅、商業地產、園區等領域。

實際上,商湯科技一直在不斷地擴大業務范圍,戰線逐漸拓展到自動駕駛、智能手機、醫療健康、文娛、廣告、新零售等領域布局后,又宣布進軍AI教育,成立了子品牌商湯教育。

無獨有偶,云從科技也開始瞄準元宇宙。3月10日,云從科技與瀾舟科技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雙方在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商業、元宇宙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聯合解決方案。半個月后,廣州元宇宙創新聯盟在南沙創享灣掛牌成立,云從科技是其成員單位。

在第六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曠視科技CEO印奇也提到了元宇宙。印奇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大概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是讓物理世界變得更美好,一個是讓人類在虛擬世界里面能有更好的享受。

“前者是說我們用人工智能技術去構建更好的機器人,而人和機器能夠和諧共處;后者更多像虛擬VR元宇宙,腦機接口,然后就是腦后插管這么一個邏輯。”印奇稱。

另一個和AI關系密切的行業自動駕駛,同樣處在風口,同樣有熱錢涌入。正因如此,AI都獨角獸也將眼光投至于此。

商湯科技今年一季度成立了智能汽車事業群,試圖拓展AI技術落地的新場景。去年,據鈦媒體報道,依圖科技在終止科創板IPO后瞄準自動駕駛賽道,已設立上海依行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格靈深瞳與清華大學共同承擔了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培育”科研項目中的“基于人-車-環境協同理解的自動駕駛監測系統研發”課題研究。

無論是元宇宙還是自動駕駛,AI企業想要通過追風口,講故事,吸引熱錢的心思顯露無疑。但最終能否得到資本的支持,還要看到實打實的成績。

首先要明白,風口之下,機會雖多,但競爭也大。AI企業們不僅要面對同行們的競爭,還要與互聯網巨頭們對戰。更重要的是,一如當年的AI一樣,元宇宙和自動駕駛也面臨場景落地、商業化的問題,AI企業或許又要從頭做起。

“只有商業應用的成功,才能為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后備動力”,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曾在致投資者公開信中寫道。

但目前,新故事商業化尚未成功。以商湯科技為例,支撐商湯元宇宙發展的SenseMARS火星混合現實平臺所屬的智慧生活板塊并未給商湯帶來更多的營收。財報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商湯智慧生活板塊營收為4.15億元,占總營收8.8%,而2020年這一板塊營收為4.33億元,占總營收12.6%。

為了尋求商業化落地,AI企業們,但仍處于嘗試階段。想要講出更性感的故事,AI企業們還需要時間。

當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照進現實世界,AI企業需要考慮的便是掙錢。擺在企業面前的問題是,行業風口歸于平靜,泡沫不斷被戳破,它們必須要盡快自我造血,才能實現自救。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郑县| 兴义市| 青州市| 吴江市| 胶南市| 淮滨县| 安徽省| 仙居县| 南昌市| 九龙县| 筠连县| 五指山市| 惠东县| 广汉市| 钟祥市| 惠来县| 邵东县| 沂源县| 汾阳市| 金湖县| 东乌| 千阳县| 屏东市| 大姚县| 宜都市| 宁波市| 文水县| 小金县| 微山县| 静海县| 武定县| 兴城市| 琼结县| 乐安县| 宁武县| 麻江县| 垦利县| 宣汉县| 密云县| 南乐县|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