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投)兩大核能工程項目開工。
界面新聞自國家電投獲悉,7月14日,國家電投海陽核電二期工程暨900兆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正式開工。
海陽核電是山東省首座開工建設并投運的核電站,運營單位為山東核電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核電)。該公司直接控股股東是中電投核電有限公司,后者隸屬于國家電投旗下。
海陽核電基地位于煙臺海陽市,規劃建設六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并預留兩臺擴建余地。一期工程1、2號兩臺機組采用三代核電AP1000技術,分別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建成投運,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發電738億度。
海陽二期工程是山東省“十四五”首個開工的核電項目,于今年4月獲國家核準,建設兩臺額定容量為125.3萬千瓦的機組,電站設計運行壽命60年,工期56個月,計劃2027年全面投運。
二期工程采用自主設計、國產化的CAP1000技術,是國家三代非能動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重要成果。
建成投運后,海陽核電基地將有四臺機組運行,總裝機將達到5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為400億千瓦時。
900兆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項目,是國家電投核能供熱品牌“暖核一號”的三期工程,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能零碳供熱技術——“暖核一號”。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單臺機組抽汽供熱項目,計劃2023年底前建成投運。
該工程依托海陽核電在運核電機組實施,將新建約120公里的長距離輸熱骨干管網,供熱面積達3000萬平方米,建成后將實現跨區域核能供熱,供熱區域可達青島、威海地區,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取暖需求。
核能供熱是指以核能為熱源,通過換熱站進行多級換熱,最后經市政供熱管網,將熱量傳遞至最終用戶的城市集中供暖方式,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項核能綜合運用。

核能供熱的主要原理是從核電機組二回路抽取蒸汽作為熱源(此熱源沒有放射性),通過廠內換熱首站、廠外供熱企業換熱站進行多級換熱,經市政供熱管網將熱量傳遞至最終用戶。
海陽核電1號機組商運的2018年,山東核電啟動了大型壓水堆熱電聯產研究與實踐。
2019年,海陽核電核能供熱項目供熱面積70萬平方米一期工程第一階段正式投用,為中國首個核能供熱商用工程、首個核能民用集中供熱項目。
2021年,“暖核一號”海陽核能供熱工程二期供熱面積450萬平方米項目投運。2021年冬,海陽核電站正式為60萬人口的海陽市供熱,使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隨著海陽核電后續項目的建設,海陽核電站最終供熱能力可達2億平方米。
國家電投是成立于2015年7月,由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重組組建,是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
目前,該公司旗下在運四臺AP1000機組;其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已經形成批量化建設規模,兩臺“國和一號”再創新機組正在推進,四臺CAP1000國產化機組在浙江三門、山東海陽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