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瓊燁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兩天內下載2578篇論文,致學校IP被出版商永久封禁一事,近日引發熱議。
7月6日,中國社科大圖書館發文稱,近日,由于該校讀者違規使用《Westlaw Classic法律在線》數據庫,該校接到數據庫商的通報,學校IP受到該數據庫商永久封禁。
通報稱,經網絡中心和圖書館聯合調查,確認為該校法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所為。該生在2022年6月16日137分鐘內下載842篇文獻,6月17日137分鐘內下載1736篇文獻。
中國社科大圖書館表示,正在與數據商持續溝通中,恢復訪問時間及訪問方式待定,確定后將另行通知。
7月14日下午,界面教育致電中國社科大圖書館,值班老師表示對此事進展并不清楚,負責處理該事件的老師已放假。
目前,界面教育在中國社科大圖書館微信平臺搜索發現,該通報已無法檢索到。
涉事數據商Westlaw Classic是湯森路透旗下一站式法律信息檢索平臺,內容覆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成文法、判例法和國際條約,以及法學期刊、專著、教材、辭典和百科全書等信息。
7月14日下午,界面教育致電Westlaw Classic,對方一名銷售人員表示,近期數據庫與中國社科大的事件情況他并不清楚,但據他所知,數據庫與高校簽訂的合同中,對一定時間段內的下載數量上限“應該是沒有規定”。
對于該博士生在4.5小時內下載2578篇論文的舉動,校方在通報中并未明確說明該同學是如何做到的。
“下載速度太快了,平均一分鐘下載十篇左右的論文,這對服務器還是有壓力的,很可能使用了網絡爬蟲技術。”在美國某研究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樂城對界面教育表示。
7月14日,匯業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天航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訪時也表示:“可能使用了爬蟲技術,否則很難達到這個量。”
李天航稱:“爬蟲技術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有的爬蟲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上百萬次的訪問,會直接導致數據庫的服務器癱瘓,所以一些數據庫會禁止使用爬蟲工具。”
中國社科大圖書館在前述通報中也對讀者的電子資源使用作出規范,包括“不得使用軟件工具批量下載電子資源,或以非正常閱讀速度連續、集中、批量下載電子資源,或整本下載電子期刊。”
如何界定此類軟件工具的合規性?
樂城認為,“用自動工具下載論文是否合法,工具是否得到允許,要看學校跟數據庫簽的合同。”
另一位生物方向博士生阿哲則認為,“爬蟲本質上是把‘輸入用戶名、搜尋論文、點擊下載’這一過程自動化。數據是可復制的,爬蟲又不是攻擊數據庫,下載一篇還是一萬篇都是合理的。”
如何界定“濫用”和正常下載,業內目前并無統一的量化標準。
據中國之聲援引山西某高校圖書館管理人員觀點,高校在與數據庫商簽訂購買使用協議時,會對“違規使用”進行約定。貴州某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稱,即使有相應規定,但學生在多長時間內下載了多少篇文獻會被認定為“違規”,并沒有明確標準。數據庫商出于數據安全考慮,對“過量”下載也會有所限制。
2021年,清華大學圖書館發布公告指出,“由于各數據庫商對‘濫用’的界定并不一致,因此圖書館無法制訂統一標準。一般數據庫商認為,如果超出正常閱讀速度、下載文獻就視為濫用,正常閱讀一篇文獻的速度至少需要幾分鐘。”
中國社科大之外,近期也有多所高校出現因個別讀者違規使用數據庫文獻資源而被封鎖IP的情況。
7月4日,國防科技大學發布通告稱,近期學校頻繁出現個別人員違規過量下載《科學文庫》數據庫資源的情況,導致學校相關IP地址被封禁。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此前均因過量下載遭Westlaw數據庫封禁IP。目前均已恢復。
各大高校圖書館也曾發布禁止過量下載數據庫信息的公告,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海南大學等,提醒學生重視和遵守使用電子資源知識產權的有關規定,正常合理使用圖書館訂購的各類數據庫資源。
用戶短時間內過量下載是否涉及法律責任?
李天航告訴界面教育,如果前述博士下載2578篇論文自用,通常不用承擔法律責任。若轉賣論文,法律責任的界定須具體分析。
首先要確定買方是購買這些論文的知識產權,還是數據權限。如果是后者,還要根據文章作者對于其版權是否公開,若公開,則允許他人使用。
“理論上講,未經授權轉賣他人文章,是將他人的知識產權做商業化的應用,屬于侵犯知識產權。但這只是理論評估,風險的發生還要基于多個因素判斷。”李天航稱。
(文中樂城、阿哲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