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府財經
汽車“失寵”后,悅達投資轉而“擁抱”光伏,新能源作為公司新押注的標的,是借助行情成為公司新的搖錢樹,還是會淪為下一個投資大坑?
作為鹽城的一張國有上市企業名片,悅達投資曾依靠合資建設的“東方悅達起亞”汽車風光一時,但縱觀該公司十年來的投資表現,在不斷變換的投資方向之下,投資項目大多折戟而歸,公司總是一腔熱忱投入,又在虧損之際退出。
而公司最新披露的投資項目進展中,子公司悅達紡織決定對智能化轉型升級項目進行調整:時隔一年,公司的投資規模卻縮水了一大半,去年計劃建設30萬錠智能化紡紗工廠,而如今卻縮減成了10萬錠。
既然是以投資為主業的公司,那么在投資頻繁“踩坑”的拖累下,悅達投資近年的業績也很難有上佳表現,其扣非歸母凈利潤自2017年至今一直處于虧損,經營活動現金流亦自2019年至今就長期呈現失血。
拆遷補償泡湯,轉型項目削減
根據悅達投資近日公告,公司子公司悅達紡織決定對公司智能化轉型升級項目進行調整,項目總投資3.62億元,資金為源為自籌和融資,建設周期為12-14個月。
但在去年8月16日公告中,公司原本的表述為“悅達紡織為本公司全資子公司,因政府規劃調整,將實施整體搬遷至鹽城市大岡鎮。悅達紡織預計借助本次搬遷,實施智能化轉型升級。”
也就是說,公司原本的智能化原本只是因為“搬遷”才得以升級,而來源的資金也是政府的拆遷款。因此,在風險提示中,悅達投資也表示,該項目資金主要來源為悅達紡織公司原廠區拆遷補償金,目前政府補償金尚未確定。
風險提示一語中的。一年之后,或許由于鹽城市政府規劃有變,悅達投資原計劃整體搬遷至鹽城市大岡鎮建設30萬錠智能化紡紗工廠,只能調整為就地實施10萬錠綠色智能工廠項目,資金來源也由政府拆遷款變成了自有資金。
另外,根據公告顯示,經測算,項目達產后可實現紗線年產銷1.83萬噸。但受市場原材料價格波動和產品需求影響,可能導致項目達不到預期目標。此外,據了解,作為公司的主體業務之一的悅達紡織,去年實現營業收入為15.36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卻只有1056.74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是紡織行業的吸引力較弱,在本次項目的公告中,悅達投資用盡了“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等詞匯,并在結尾表示,“在本項目獲批后,計劃配套實施光伏、儲能項目”。這或許能夠給資本提供一些想象空間。
風向一直變化,運氣總是不佳
資料顯示,悅達投資于1994年1月掛牌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為鹽城市國資委。但筆者發現,近十年里,公司的投資方向一直在變化,投資運氣也實在不算好。
在上市之初,悅達投資的主營業務是拖拉機和汽車制造,1999年開始投資高速公路,到了2004年涉足紡織行業,2009年其又開始投資能源煤炭,2012年選中了石墨烯新材料,2014年又進入生物柴油領域。
近幾年,悅達投資又把投資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汽車相關及智能制造”領域。在新能源汽車的風還未吹起來之前,悅達投資就已涉足該領域。2014年4月份,悅達投資通過全資子公司江蘇悅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股權收購及定向增資方式,以3.75億元的價格,收購卡特公司60%股權??ㄌ毓咀兏鼮閻傔_卡特,注冊資本為1750萬元。
但悅達投資投資悅達卡特之時,正是該公司宣告2013年的業績虧損875.26萬元之際。2014年,悅達卡特凈利潤為虧損3355.63萬元,與承諾的4000萬元相差7355.63萬元,2015年,公司凈利潤虧損1.13億元。
而另一邊,悅達投資和東風汽車、韓國起亞共同組建的“悅達起亞”業績也在跌落。在2015年之前,東風悅達起亞發展迅速,也有一段的高光時刻,伴隨著韓流席卷國內,韓系車的銷量也是節節攀升。到2016年年銷達到65萬輛的巔峰。
然而,進入2017年后,東風悅達起亞銷量開始急轉直下,2017年銷量僅為35.95萬輛,2018年小幅回升至37萬輛,2019年再次陷入低迷狀態,2020年又因為疫情影響跌至24.9萬輛。
統計2017年-2020年間,東風悅達累計虧損高達90.35億元,其凈資產也大幅跳水。
去年11月,東風汽車宣布退出東風悅達起亞。而今年3月,悅達投資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將放棄對參股25%的東風悅達起亞進行增資,放棄部分由江蘇悅達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出資。
此輪增資后,韓國起亞和悅達系持股比例仍然為各50%。外界認為,由于東風悅達起亞汽車已經多年虧損,此次悅達投資未參與增資,能夠一定程度避免業績受到拖累。
汽車難以盈利,再度轉向光伏
在這諸多的投資與轉型之中,真正能給悅達投資帶來實實在在利潤的產業卻并不多,從悅達投資的財務數據就可見一斑。
公司凈利潤從2015年開始斷崖下滑,大幅縮減到2013年的十分之一左右;此后更是從2017年至今,連續五年扣非歸母凈利潤為負。
二級市場方面,悅達投資股價也從2015年以來一路下跌,如今已縮水至原來的約五分之一。截至7月11日收于5.18元/股,總市值約為44億元。
在2021年報中,悅達投資認為,產能過剩一直是汽車行業較為隱憂的話題。據乘聯會統計,截止2021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合計4089萬輛,產能利用率為52.5%。雖然比2020年的48.5%提高4%,但還是處于產能嚴重過剩的區間。
這樣的背景下,悅達投資再度調轉投資方向,表示汽車整車制造業務將不再是公司業務架構中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公司將積極尋找新的投資項目,來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今年4月,悅達投資曾發布公告稱,江蘇悅達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含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風力發電技術服務、熱力生產和供應、儲能技術服務等,而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為悅達投資的新方向,甚至在悅達紡織的改造公告中,公司也選擇“蹭”一下新投資公司的熱度。
汽車“失寵”后,悅達投資轉而“擁抱”光伏,新能源作為公司新押注的標的,是借助行情成為公司新的搖錢樹,還是會淪為下一個投資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