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節點財經 五行
隨著各大廠商不斷深入推進智能家居戰略,整個行業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
業內可分為科技公司、家電巨頭以及新勢力三股力量。相比前兩者的樹大根深,以歐瑞博為代表的新勢力,不僅要探索商業模式,也要找到差異化競爭的優勢。
盡管這些問題對所有企業都一視同仁,但科技企業和家電巨頭尚有退路,而新勢力只有一個方向可走,堪稱行業內的孤勇者。
歐瑞博很清楚,只有構筑起一條穩固的護城河,才能讓自己笑到最后。近幾年,歐瑞博的發展方向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開始將C端市場和底層操作系統視為新的突破口,同時還開啟了上市輔導。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智能家居行業,大浪淘沙已經開始,“孤勇者”歐瑞博能否笑到最后?
沒人找到智能家居行業的α
7月4日,華為舉辦了備受矚目的夏季新品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多個新品,既有手機業務的余暉“華為nova10”,也有整場發布會的流量擔當“問界M7”。
但是,在發布這些產品的同時,華為在發布會上還重點推介了另一個被寄予厚望的產品-智能家居2.0。華為智能家居2.0的賣點有兩個:空間交互體驗、后裝解決方案。其中,后裝方案分為兩室兩廳和三室兩廳兩個規格,起售價分別為19999元、39999元。
從2020年底首次發布智能家居ALLIN ONE解決方案算起,華為進入智能家居市場已經有2年左右的時間。這次的2.0版本延續了1.0版本在交互方面的優勢,并做了進一步優化。
除華為外,還有很多企業都已經入局智能家居行業,其中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是以華為、小米、百度為代表的科技企業;二是以美的、海爾、格力為代表的家電巨頭;三是以歐瑞博為代表的新勢力。
這個情況是不是有些熟悉?當下火熱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也是這樣的局面,傳統勢力與新勢力交織,也不乏跨界巨頭。而兩個行業的底層支撐邏輯,也是相似的。
新能源行業就不再贅述。據IDC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超過2.2億臺,同比增長9.2%。
這其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雖然 2021年的增長沒有達到2020年的兩位數,但出貨量顯示,智能家居的升級是2021年的主要增長動力。這意味著行業的發展在加速。
對比疫情前的數據也可以印證這一點。2017年,市場出貨量剛過億,2019年破2億,增長十分迅速。IDC 預計,2022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將同比增長 17.1%,移動量超過 2.6 億臺。到2025年,智能家居總出貨量將接近5.4億臺,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將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引擎。
智能家居的市場規模雖然小于新能源市場,但2022年仍有6515.6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是個不可忽視的大蛋糕。
不過,相比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在4月已經達到了25.3%的水平,智能家居行業的滲透率實在是太低。IDC預計,即便是到了2022年底,行業的滲透率也僅能達到2%。
由此,我們可以倒推出行業的現狀:誰也沒有找到能夠破局的α。也就是說,三股力量目前都處于探索期,它們都沒能做到對癥下藥。
目前,三股力量的發力方向完成了從單品向整體解決方案的過渡。兩個模式的側重點不同,這也體現了企業發展邏輯的變化。
起初,三股力量都圍繞智能家居單品做文章。以小米為例,生態鏈中跑出了多個垂直品牌頭部企業,如掃地機器人行業的石頭科技。通過石頭科技的產品,小米可以搶占用戶的清潔場景。
但是,對單一場景的發力,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對用戶來說,都只涉及了智能家居中的一個點。但無論是廠商講的故事,還是實際體驗,由單品的“點”匯集成整體的“面”才是智能家居的理想狀態。
行業目前的問題是,對“面”的發力時間已經不短,海爾早在2015年就開始探索,科技企業中的華為、小米,以及新勢力中的歐瑞博,也都在從“點”轉向“面”。但行業目前的滲透率仍偏低。這說明,哪怕理論上“面”模式是正確的,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需要長期的堅持去試錯。
歐瑞博入局,卷入“三國殺”
2022年,智能家居行業又出現了新的變量,一些前沿技術被“下放”到行業中,引發了新一輪“軍備競賽”。
在今年7月,半導體巨頭英飛凌將XENSIV毫米波雷達芯片應用到了智能家居行業中。這在業內是首創,毫米波雷達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智能家居設備的人體感知能力。
不過,這場游戲的主要角色,依然是科技企業、家電巨頭、新勢力三股力量。英飛凌選擇了和Aqara綠米合作,推出搭載XENSIV毫米波雷達芯片的智能家居人體存在解決方案。后者是小米生態鏈的一員,專注智能家居研發。
還有一個不得不注意的現象是,不管是跨界入局的科技企業,還是新勢力,都或多或少地開發了智能家居單品。
小米和華為自不必說,二者早就從手機延伸到了IoT領域。作為新勢力的歐瑞博,也有自己的單品。
歐瑞博成立于2011年,起初做的不是智能家居,而是生產和銷售電腦診斷卡。在這一領域賺到第一桶金(約幾百萬元)后,創始人王雄輝觀察到了智能家居行業的需求。
當時,已經有其他企業在做智能家居,而歐瑞博的切入點則有別于其他企業。王雄輝選擇將電源開關作為切入口,而其他企業都選擇了電工照明。王雄輝選的理由是,希望選擇一款使用率高頻次、成本低、用量大的產品。2018年,歐瑞博又推出了首款超級智能開關MixPad,此后的發展方向從單品過渡到整體解決方案。
今年1月,歐瑞博又拿到了騰訊、華興新經濟基金等機構的10億元投資。目前,歐瑞博已完成了六輪融資,正處于上市輔導階段。
三股力量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定位:有人致力于做技術賦能者,有人想技術、產品紅利通吃。
其中,華為是技術賦能者的代表。概括來說,華為做智能家居的邏輯與它做在智能汽車的邏輯是相似的,通過對合作伙伴(家電企業)開放技術能力,達成覆蓋智能家居行業的目標。
小米則是通吃的代表,生態鏈企業的單品和小米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構成了小米系智能家居生態。
美的等家電巨頭則兼顧了小米和華為的模式,一邊與科技企業合作,一邊推廣自己的生態。
去年10月,美的走出了單品到整體方案的過渡,推出了自己的智慧家智能家居解決方案。
歐瑞博則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既做技術賦能者,也想吃下渠道紅利。技術賦能者的體現是公司自研了的“HomeAI OS”,渠道紅利指的是相比華為和小米,歐瑞博深度綁定了房企。
三股力量雖然都完成了過渡,但各自的模式卻不同,這也決定了在智能家居的滲透率仍不高的情況下,“三國殺”將是行業的常態。
歐瑞博的寶劍夠鋒利嗎?
參照手機行業功能機到智能機的過渡歷程,掌握底層系統、底層技術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會更強,往往會笑到最后,而這條路也是最難走的一條路。
身處其中的歐瑞博,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不過,歐瑞博的競爭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由于智能家居市場當前的環境依賴于前裝市場,所以歐瑞博綁定房企的策略,起到了積極作用。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歐瑞博的市占率達到14.1%,位列市場第一。
這個成績,得益于渠道上深度綁定房企,成為房企的智能家居獨家供應商。據歐瑞博官網顯示,公司已與多家百強房企達成了合作,如萬科、融創等,吃下了超20億地產獨家采購訂單,批量落地320個智慧地產項目。
綁定房企的方式,讓歐瑞博撬動了工程端的規模,也是它目前的核心競爭力。
但是,這種策略也讓公司的發展受制于上游房地產行業的表現。
歐瑞博的策略是,將過去由房企撐起來的增量,轉移至C端市場,由C端市場充當對沖風險的角色。2020年,歐瑞博推出了“繁星計劃”,宣布將在3年內開1萬家線下體驗店。
與此相比,歐瑞博的自研系統“HomeAI OS”,有著接替渠道策略,成為公司新的核心競爭力的潛力。
此前,業內普遍采用安卓系統,但它的安全性較差、支持性也較弱。這其實和手機行業的情況是類似的。iOS的封閉生態擁有更好的安全性,安卓的開源先天就存在安全缺陷。而智能家居系統涉及到門鎖、攝像頭等高度隱私的場景,安卓的缺點很是刺眼。
雖然安卓13也加強對了智能家居場景的支持,兼容Matter協議,但它終究不是專用型OS,通用型OS的身份讓它很難做到較好的支持多場景。歐瑞博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才重新開發了一套智能家居行業的專用系統“HomeAI OS”。
這背后的邏輯可以參照蘋果自研iOS,iOS和硬件的搭配帶動了蘋果產品體驗的提升,從而增強了品牌的競爭力。華為通過強大的ICT技術,賦能手機、云計算、汽車行業的邏輯也是相似的。一旦形成勢能,其競爭力不可想象。
生活中,王雄輝喜歡看電影,一些佳作他會看10遍,最喜歡的導演是徐克。電影業內有一個說法,要拿獎找王家衛,要票房找王晶。在商業和藝術的平衡上,徐克做得最好。
作為新勢力代表的歐瑞博,是行業三股力量中資歷最淺的,雖然找到了差異化競爭的道路,但留給這位孤勇者的道路注定不平坦,它能否笑到最后,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