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 戴晶晶
俄羅斯向歐洲輸氣的重要天然氣管道“北溪一號”,如期進入檢修停運狀態。
7月11日,“北溪一號”運營商北溪公司(Nord Stream AG)的官網數據顯示,歐洲中部時間上午10:00-11:00起,“北溪一號”管道流量已降至接近0。
在檢修開始前,該管道的實際流量約在2900萬kWh/h。

當地時間7月1日,北溪公司曾聲明稱,7月11日-21日期間,將暫時關閉“北溪一號”的兩條天然氣管道線路以開展年度檢修工作,包括對機械元件和自動化系統進行測試。
“北溪一號”天然氣管道由兩條平行干線組成,從俄羅斯的維堡(Narva Bay)出發,穿越波羅的海到達德國的盧布明(Lubim),全長1224公里。
該管道兩條干線分別于2011年11月與2012年10月開始送氣,合并天然氣運輸量達550億立方米/年。經由德國后,“北溪一號”也向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供給天然氣。
2021年,俄羅斯通過“北溪一號”運輸了592億立方米天然氣,占歐盟天然氣進口總量的45%。
“北溪一號”往年都會在夏季進行為期十天左右的檢修,并按期復工。但在今年俄羅斯與西方“制裁角力”不斷升級的情況下,“北溪一號”前途未卜。
“‘北溪一號’有可能在7月22日無法按期恢復運營。這是近幾周天然氣價格上漲的關鍵因素。 ”7月11日,大宗商品市場咨詢機構ICIS的歐洲天然氣首席分析師Tom Marzec-Manser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
Tom Marzec-Manser稱,“北溪一號”的維護計劃已將歐洲天然氣價格推至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截至7月8日,ICIS對荷蘭TTF天然氣基準價的評估價格為167歐元/兆瓦時(約合人民幣11.3元/立方米),是一個月前的兩倍。
“市場擔憂的情形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在進行管道維護的過程中,可能發現管道或壓縮機出現了新的問題。這意味著該管道無法在預定的時間重新啟動。”Tom Marzec-Manser稱。
此前,受加拿大對俄羅斯制裁的影響,德國西門子送往加拿大蒙特利爾維修的“北溪一號”的渦輪機無法按期交還給俄羅斯。因此,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已在6月中旬削減了“北溪一號”60%的供氣量。
日前,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長表示,將把修復過的俄羅斯渦輪機送回。

據路透社報道,管道開始檢修后,德國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絡局(Bundesnetzagentur)的負責人克勞斯·穆勒表示,目前沒有人能預測維修結束后會發生什么,也無法在維修結束前一天更早知道結果。
“一切皆有可能。維護結束后,俄羅斯或繼續通過管道向德國輸氣,或輸氣量比之前更多,或完全停止運輸。”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也在日前公開表示。
在談及“北溪一號”檢修對歐洲和全球天然氣市場造成的影響時,Tom Marzec-Manser表示,夏季維修不會立即造成供應短缺。
“但在此期間,天然氣買家可能需要從儲氣庫中提取天然氣,這意味著冬季的天然氣供應將會緊張。”他說,“ 德國已經在尋找降低電力部門和工業用氣需求的方法,以節省天然氣。”
德國政府已啟動了天然氣應急方案第二級“警報”級別,這允許天然氣公司對消費者提價以降低需求量。這一級別的警報,也是德國能夠提高燃煤發電以減少天然氣使用的先決條件。
據新華社報道,歐盟理事會在6月27日批準一項規定,要求成員國天然氣庫存在今冬前至少達到其儲氣能力的80%,并在下個冬季前達到90%,且成員國之間可共享天然氣。
歐洲天然氣總庫存(AGSI+)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9日,歐盟天然氣儲氣率僅為61.63%。
Tom Marzec-Manser同時表示,未來歐洲需要持續加大液化天然氣(LNG)進口,以保持良好的市場供應,這一影響是全球性的,特別是對亞洲LNG進口國的影響較大。

2021年,中國、日本、韓國是全球LNG的前三大進口國。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6月14日以來,中國進口現貨LNG到岸價格已上漲了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