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子出行 冷澤林
編輯|王 潘
自去年接受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一職后,作為汽車界“新人”的余承東在各大新能源論壇上露臉的次數逐漸多起來了。5月底去了大灣區車展舉辦的全棧能動論壇,7月初剛剛發布新車后又立馬亮相汽車藍皮書論壇。
不過,如果僅僅是“混個臉熟”,對于余承東來講并不滿足,“一鳴驚人”那才是制造輿論的最佳效果。
同樣,與余承東在手機界“互搏”十余年的雷軍,在5月份也開始“搞事”,宣布自己要利用業余時間做一個汽車博主,顯然是在為小米汽車的發布做預熱和轉型。
目前為止雷軍還兼任了“攝影博主”“IT博主”,新浪官方還將其歸納為了“熱門財經博主”選列。
雷軍對于事物的學習態度毋庸置疑,亦如小米創立前,隨時能從包里在桌上排出一排手機,并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解一般。5月的小米科技園內,也有網友曝出雷軍站在一排超跑面前挨個體驗。
只是兼職終歸是兼職,在發了幾條關于汽車電影和車模的微博后,雷軍又轉身投入了手機和攝影。畢竟小米手機當前沖擊高端在即,而汽車短時間內還不成不了小米的主業,自然得拎清輕重緩急。
而依照小米一向的營銷法則(從2010年至今雷軍平均每天發布約3條微博),以及“戰友”余承東的探路,小米汽車下線之日大概率也就是雷軍汽車博主身份轉正之時。
兩個在手機行業侵染十余年的人物,如今要切換至擁有上百年歷史的汽車行業,短時間內知識的儲備以及對市場的熟悉程度都很難銜接上,難免就會走上經驗主義的道路,出現將手機圈那一套帶入汽車圈的情況。
以前手機圈,雷軍創造了雷氏對比法,余承東將其繼承并發揚光大,如今余承東借著“幫車企造好車”的口號先雷軍一步將手機模式帶入了汽車圈。
車圈大佬避嫌,手機廠商接棒
在余承東與雷軍進入汽車行業前,新能源話題的流量一直都在依仗幾位新勢力的創始人。
比如李斌的“油車能去的地方電動車都能去”“為什么現在還有人買油車”,李想“一幫臭搞技術的”“500萬以內最豪華的車”,何小鵬“智能汽車的核心在運營”等等。
究其原因,除了屁股決定腦袋的原因外,冷啟動也是這些新勢力不可缺少的一環。
作為完全沒有汽車制造功底的車企,新勢力在那時想要推廣滲透率僅為個位數的新能源車,幾乎是難上加難的事,而通過一些有爆點的話語“破圈”,先解決生存問題,才能再去解決名聲問題。
回憶近幾年的新能源話題,增程、換電、純電這幾個詞語都經歷了最初的行業鄙夷到如今正名,幾位創始人的言論即便沒有功勞那也有不少的苦勞。
但隨著新能源的關注度不斷走高,輿論也將成為一把雙刃劍,再去提出一些較為“偏駁”的觀點固然也能吸引到不少的流量,同時也極易損害品牌形象。
于是李斌在年初表示要謹言慎行,其微博除了一條拜年短訊也就僅有一條ES7的宣傳;何小鵬在宣傳G9時也只敢將限定區域放在50萬元以內;只有李想和余承東攀比了起來,一個用百萬形容,另一個用五百萬形容,這或許也是因為問界與理想之間處在同一條賽道上的原因。
只不過新勢力日漸退居輿論二線,手機廠商們又接過了旗幟,其中又以余承東最為突出。
除了上述的百萬級別言論外,余承東還曾表示要在第一年達到年銷30萬輛、幫助車企成為世界第一等等言論。
在對比上也充分發揮了手機廠商的“傳統優勢”,比如發布采用增程式的問界M5時,與油車比加速和扭矩,與純電車比續航;在發布問界M7時,拿四驅的加速性能與燃油車、后驅Model Y對比,尺寸上由于軸距短又拿L113的數據進行對比。
當然,最經典的還是這張“十邊形戰士”對比圖。
這也多次遭到業內人士吐槽,如小鵬汽車CEO何小鵬、魏牌CEO李瑞峰都曾針對余承東的言論毫不留情面地公開發表反對意見。只不過在問界高漲的銷量下,余承東顯然聽不進去。
被迫營業不等于打胡亂講
今年來,余承東多次強調燃油車已經過時的問題,如現在買燃油車就像智能手機時代買功能機、建議盡快淘汰純燃油車等等。
雖然大部分人都贊同燃油車在走下坡路,但這些話從余承東嘴里說出來總不免讓人覺得奇怪,手機行業的人跑到汽車行業晃了一轉,然后便開始“外行指導起內行”。
實際上,如果你看過余承東的汽車發布會,再將其與其余車企的發布會對比,很明顯能感覺到余承東對于汽車不夠了解。發布會上除了重復使用“高級”“豪華感”外,幾乎找不到別的詞語去形容車輛本身。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雷軍身上。
雷軍雖然聲稱要做汽車博主,但發布的幾條關于汽車相關的微博內容,除了講故事就是百度百科式的解釋,看起來更像是其本人的學習筆記。
只不過,小米汽車還未亮相,雷軍最多是被迫在網絡上營業,而余承東作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終端BG CEO,在華為急需新業務的當下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場。
外界并不反感新人的入場,反而手機與智能車的碰撞還能產生新的火花,但如果失去了對市場規律的尊重和后入者的謙虛,那么也勢必會受到一定的“反噬”。
如李瑞峰近期就針對余承東的增程式言論,連發了六條微博予以“抨擊”。
事實上,李瑞峰并不是傳統車企中對新勢力不滿的第一人,大眾、長城、吉利等多位高管都曾表達過不滿。
究其原因在于,當下各家車企都耗費了時間與金錢開發了各種復雜的混動系統,的確要比增程式更有技術含量,但消費者卻將資金投入到宣傳車機、座椅等配置的車企中,不免會讓身處其中的人感覺當下是在“劣幣驅逐良幣”。
不過仔細觀察新勢力為何賣得更好,不難發現他們對于用戶的需求洞察更為出色。連余承東、雷軍對于汽車的了解都十分有限,市場上的消費者也更難摸清技術細節的差別,消費者要的是結果而非過程。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懂車”的余承東反而少了束縛,專注于解決消費者需求而非解決技術難題,這或許也是問界賣得好的原因。
在自主品牌崛起的當下,新、舊勢力的碰撞并非壞事,只是新勢力在帶來智能化的同時,也要尊重技術的研發;傳統勢力在埋頭研發時,也需要抬頭看看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