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綦宇
北京時間7月5日晚間,布倫特油價從113.8美元/桶暴跌至103.8美元/桶,跌幅高達9.7%。回看今年油價的走勢,這是四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也是歷史上比較罕見的消費旺季暴跌。
受此消息影響,煤炭、石油等資源開采板塊的股票今日集體下挫,石油石化、有色金屬指數分別下跌3.31%和2.28% 。而“三桶油”也是低開低走,甚至影響波及整個滬深兩市主板走弱。
“當前形勢顯示出市場上的多控博弈情緒濃厚。”一位資深投資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www.hxny.com)說,“不過,目前原油市場的供需緊張狀況依然在持續,從沙特昨天上調油價就可以看出,產油國對原油需求偏緊還是很有信心。”
5日,沙特阿拉伯上調了8月份的原油官方售價,上調幅度從2.8-3.5美元不等。具體來看,對亞洲地區的售價上調幅度最高,基于阿曼/迪拜平均價格上調了至多3.5美元/桶;對西北歐的油價上調幅度最低,至多1.2美元/桶。
華夏能源網(www.hxny.com)在Barchart上查詢到,目前的原油期貨市場依然維持較強的現貨溢價。最近兩期合約的價差接近3美元/桶,依然處于歷史高位,與之前相比甚至有小幅擴大。這表明,原油消費者需要為現貨(或者更近期的貨物)付出更高價格,需求端的旺盛狀況沒有太大改變。

眾所周知,原油作為最大的大宗商品,定價完全依靠市場參與者對于供需情況的判斷和預期。既然供需基本面依然緊張,那么這一次油價暴跌的原因也不難分析——對未來需求下降的焦慮情緒的集中爆發。
為何需求焦慮來得這么猛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過去一個月全球各大央行紛紛加息開始,市場一直就籠罩在原油需求衰退的陰云里。持續積攢的焦慮情緒,迫切需要尋找到一個出口。
6月16日凌晨,美聯儲宣布大幅度加息75個基點,是自1994年11月以來首次。大幅度的加息就是沖著越來越高的油價與愈演愈烈的通脹。而市場的反應也很敏銳,當天油價即大幅下挫。
之后,則是29日美國公布了延遲一周的原油和成品油庫存數據,盡管原油庫存超預期下降了276.2萬桶,但是精煉油庫存卻在本應是旺季的六月份大幅上漲了255.9萬桶。消息一出,布倫特油價連續三個交易日收跌。
第一個消息,加大了市場對全球經濟的焦慮,不少機構認為下半年全球經濟存在增長失速甚至衰退的可能;第二個消息則是將遠慮轉變為近憂,精煉油品的庫存上漲讓不少機構懷疑今年旺季市場的需求還行不行。
之后,歐佩克+的線上會議確定,按照既定的步驟增產,將8月的月度產量日均上調64.8萬桶。消息一出,就有很多機構發聲表示歐佩克已經不具備多少剩余產能,但市場并未因此出現太大反彈。這表明,對于需求的焦慮情緒已經形成了氣候。
可以看到,在上述三個重要事件后,原油市場的焦慮情緒就有過幾次釋放。但在7月5日,積攢的負面情緒迎來了大爆發,完全無視供需基本面的緊張狀態。在高頻的量化交易帶動下,油價出現快速閃崩,且全程幾無任何反彈。
“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上積攢了不少焦慮情緒,對未來疫情的變化、對通脹的壓力、對經濟增速的悲觀情緒等等。”一位資本市場投資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當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就會無視市場的基本面狀況,小的風吹草動就會導致市場暴跌,原油自然也無法幸免。”
他認為,這種焦慮情緒與現實狀況之間的博弈,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無論是供需之間,還是預期與現實之間,都會在摩擦中持續,直到市場找到新的平衡。
那么,距離新的平衡到來還有多遠?
越來越難達成的市場平衡
平衡的本質,是市場對供給和需求、對預期和現實之間達成的共識。目前的狀態,距離這個目標還非常遙遠。
2020年以前,原油市場在很多時間都處在微妙平衡局面,油價長時間徘徊在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區間內,既不讓產油國覺得無利可圖,也不讓需求國覺得太過昂貴。
這種局面直到新冠疫情發生之后被打破,并直至今日。特別是今年以來,由于除中國外的世界對疫情的管控出乎意料地放松,需求的提升遠超過供給,疊加各個央行奉行的寬松政策,油價一直在上漲。
上述市場投資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起碼在今年下半年,供給一側的關鍵指標是歐佩克+。由于該組織直到今年12月都將會保持配額制生產,組織內的兩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還會掌握一段時間的主動權,主導世界的原油供給。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產油國進行產量調整的首要目標并不是盡可能賺錢,而是牢牢掌握石油市場的話語權。過高或者過低的油價對于他們來說都不是好事,保持目前的石油市場仲裁者角色才是關鍵。因此,在目前狀況下,無論能不能落到實處,他們都必須做出增產的決定。
但對于資本市場來說,買不買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上圖是自2020年五月份以來,歐佩克+(不包括獲得豁免的伊朗、利比亞和委內瑞拉)的生產配額執行情況。依據該組織最新統計,5月份要比他們的目標產量少了265.4萬桶/日。而從去年五月份以來,歐佩克+沒有一次達到配額,今年以來甚至每況愈下。
這樣的現狀讓市場很難相信他們可以達到設定的目標。更何況,目前歐佩克+已經非常接近他們理論產能的極限。

從這幅圖的數據可以看出,歐佩克+雖然一直沒有達到配額生產,但產量還是在持續上升。以沙特為例,如果8月的產量目標順利達成,該國需要把產量維持在1100萬桶/日以上。這樣的生產水平,在疫情前幾年曾經有幾次短暫到達過,時長不超過八周。
“市場對于供給增加一直抱有很濃重的懷疑態度,歐佩克+的公開數據和目標很難取信所有人,這也是過去一段時間里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上述市場投資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另一個方面,從需求側看,許多主流機構已經很難準確預計現在的需求,很多需求預期報告出來之后,都要高看一些。”
今年一月份,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根據全球2021年的供需情況推測,石油庫存應該在2021年增加6.6億桶(相比2019年);但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包括38個西方發達國家)的庫存數據報告中卻顯示,2021年的原油庫存相比兩年前減少2.2億桶,說明實際需求要比預計中多得多。
而在調整了統計的口徑之后,IEA修正了2007年以來的石油需求數據,過去15年里,全球有29億桶原油的新增需求被發現,相當于美國戰略石油儲備量的五倍以上,平均每年接近2億桶。
由于中國不在這些國際主流機構的觀測范圍內,卻又是全球原油消費第一大國,機構的預測也因為這一變量而不再靠譜了。
綜合供需兩方面來看,由于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后續市場或將依然在高位保持寬幅震蕩。“雖然短期油價下跌較為明顯,但均值水平依然維持高位,宏觀施壓后市場悲觀情緒料將得到一定修復,幾乎普跌的大宗商品行情將會企穩。”卓創資訊分析師朱光明告訴華夏能源網說。
他表示,從基本面來看,三季度依然較為強勁,美國夏季需求高峰,加之市場對供應釋放的預期較弱,供需偏緊下庫存水平維持低位。進入第四季度后,基本面市場將逐步寬松,特別是需求將逐步降低,加之美聯儲加息后,市場開始擔憂衰退真正降臨,原油下行壓力將加大。
對中國企業影響幾何?
國際油價的突然暴跌,“三桶油”受到了不小影響。中國海油A股股票跳空低開約5%,此后持續低位震蕩,截至收盤下跌6.68%;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分別下跌3.33%和1.21%。一天時間,“三桶油”市值累計蒸發943億元。
不過,對于中國的整個能源行業來說,今年的原油和地緣政治形勢,卻是帶來了難得的一段發展期。
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5月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約為4582萬噸,同比增長超11.8%。其中從俄羅斯進口原油842萬噸,較去年同比增長55%,這意味著俄羅斯在19個月后超越沙特,再次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俄羅斯原油因西方國家制裁,出現了不小的折扣。俄油和布倫特原油之間的差價,曾一度達到了30美元/桶。對于那些以煉油為主的中國企業(如中石化、恒力石化等)來說,是今年艱難市場環境下為數不多的一個好消息。
今年以來,國際成品油市場非常火熱,煉油利潤很長一段時間保持在50美元/桶以上。由于中國的成品油進出口受到配額限制,國內市場自成一派,國際成品油價格很難及時傳導到國內,中國的煉油廠商難以直接獲取因成品油暴漲帶來的利潤紅利。
同時,由于今年三四月份,中國主要的成品油消費區域——長三角,因新冠疫情實行了長時間的封鎖,導致需求一直處于萎靡不振狀態。國內價格不振、需求萎靡,又無法選擇國際市場出口,中國這些煉油企業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而對于那些以油氣開采為主要業務的企業(中石油、中海油)來說,今年也是幾年沒有過的好環境。今年以來,布倫特油價均價保持在103美元/桶以上,以中海油為例,如果其成本還是保持在30美元/桶左右,理論上每桶原油會有接近70美元的利潤。
目前,中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主旋律”依然是增儲上產,確保國產油氣的穩定增長還會是接下來一段時間最主要的目標。豐厚的利潤和現金流,能夠對增儲上產目標有著非常好的支撐。同時,也能夠讓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有充足的彈藥進行回購、分紅等,推動公司股價有穩定表現。
此外,高企的油價還對新能源車的銷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也讓國內的光伏、儲能等新能源企業即便在上游硅料成本上升的情況下,也在全球具備很高的競爭力。
今年四月份以來,整個A股的電新板塊大幅上漲,光伏設備的指數上漲超過24%,風電設備指數上漲23.48%。資本市場的火爆,帶動著更多資本投向新能源產業鏈,一二級市場形成了聯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能源行業在高油價的環境下迎來了難得的蓬勃發展期,這樣的勢頭很可能還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