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消金界
近日,百行征信董監高人事調整正式完成了工商變更。原央行征信中心原副主任王曉蕾出任百行征信董事長,并成為法定代表人。
隨著《征信業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2022年對持牌個人征信公司而言,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年”——迎來了巨大的政策紅利。
深耕征信業務多年的王曉蕾,如何帶領百行征信把握政策機會,實現業務突破,已經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01、高管大換血
根據人民銀行2022年最新的公示,核準了王曉蕾、張軍江、屈博百行征信的董事任職資格。此外,人民銀行2019年核準的百行征信董事人選,也一同完成了變更。新增董事包括王曉蕾、鄭先炳、張軍江、屈博、費軼明。其中,王曉蕾任董事長,鄭先炳任總經理。
這意味著,百行征信正式完成了董監高的更換。
公開資料顯示,王曉蕾是原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副主任,曾任央行征信管理局宣傳協調處副處長、處長等職務,在征信領域深耕多年。
鄭先炳2019年就加入了百行征信,此前一直在招商銀行任職。新增董事費軼明曾任職深圳前海征信、壹賬通。
值得關注的是,在換帥之際,百行征信對外披露了成立4年以來的經營數據。
百行征信發布數據顯示,截至5月22日,個人征信系統收錄信息主體超4.8億人,累計收錄企業主體基本信息3488萬戶,收錄自然人法人、股東、董監高信息主體超1905萬人,累計拓展法人金融機構2526家,基本實現與主要金融機構的渠道搭建,與5家國有銀行、所有股份制銀行,以及部分城商行、農商行等頭部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基本實現全國性銀行服務全覆蓋。
個人信用報告累計調用量超6.8億筆,信息核驗、反欺詐、特別關注名單等個人增值征信產品累計調用量超25.6億筆,企業征信產品累計調用量超1.4億筆,助力金融機構服務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5類特困行業企業數超過966萬戶,所有產品累計調用量超33.8億筆。
根據此前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百行數據庫全年新增個人信息主體2.4億人,全年報告調用量2.92億筆,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驗、反欺詐系列等個人增值征信產品調用量14.17億筆。截至2021年底,累計連接金融機構2388家,個人征信數據庫累計收錄個人信息主體突破4億人。
2022年的前5個多月,百行征信個人征信收錄個人信息主體增加了8000萬人,連接金融機構增加了138家。
02、迎來政策紅利期
《征信業務管理辦法》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辦法要求,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全面剝離與個人征信相關的業務員,通過持牌個人征信機構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信息服務。
具體來說,互聯網平臺在與金融機構展開引流、助貸、聯合貸業務時,不得以申請信息、身份信息、基礎信息、個人畫像評分信息等名義,向金融機構提供個人主動提交的信息、平臺內產生的信息或從外部獲取的信息。
這就是所謂的個人信息與金融機構的“斷直連”。助貸平臺的數據必須先給到合作的征信機構,不能直接給金融機構。而且,平臺還需要說明信息的來源、誰處理信息,怎樣處理的信息。
落實《征信業務管理辦法》是2022年人民銀行征信工作的重點。無論是銀行、消費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平臺,還是其他助貸機構,都要按照該辦法進行整改。
因此,《個人征信管理辦法》實施以后,最大的政策紅利受益者就是持牌個人征信公司。
能夠把握住政策紅利是百行征信面臨的最大問題。
對于《征信業務管理辦法》,百行征信表示,辦法實施以后,百行征信制定了多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機制,明確商務、測試、生產、對賬等環節上的工作流程和協同事項,確保與金融機構間的合作快速平穩推進。
對于百行征信來說,產品才是其發展水平的試金石。
百行征信披露稱,目前形成了面向B端(機構)、C端(個人)、G端(政府)、S端(社會)的產品服務體系。在個人征信方面,持續優化信用“白戶”征信服務平臺,迭代升級個人信用報告、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驗、反欺詐等拳頭產品,新開發綜合能力指數、百慧系列指數、靈犀系列評分,以及聯合建模客制評分等產品及服務,不斷完善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產品體系。
監管對百行征信的定位,主要是在銀、證、保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網絡借貸等領域開展個人征信活動,與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市場格局。
目前的百行征信,距離與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形成功能互補,顯然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作為我國第一家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百行征信的股東包括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華道征信8家市場機構,其中互金協會持股36%,其他機構分別持股8%。
能否在網絡借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利用協調好股東資源也是考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