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吉利集團旗下控股公司星紀時代與魅族科技正式簽約,獲取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權從而實現對魅族科技的單獨控制。
相關信息顯示,星紀時代由吉利集團持股32.30%,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持股6.15%,業內人士猜測李書福為魅族背后實際控股人。魅族創始人黃章則表示,“未來智能汽車和智能手機將會是互相融合的產品形態。
在簽約現場,星紀時代董事長李書福表示:“未來智能汽車、智能手機兩個行業不再各行其道,而是面向共同用戶的多終端、全場景、沉浸式體驗的一體融合關系。通過布局手機業務,消費電子產業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跨界打造用戶生態鏈,可以實現超級協同。”
不止吉利,越來越多的傳統汽車公司也在積極布局互聯網領域,力求進一步促進汽車產業的智能化,打造跨界用戶生態鏈,以此實現超級協同。
智能出行是跨界合作的熱門板塊,此前,汽車技術發展催生了大量IT需求,傳統汽車公司紛紛選擇與互聯網企業共同打造智能化出行方案,以此尋求技術共享與長短互補。
去年5月17日,廣汽埃安與滴滴旗下自動駕駛公司達成合作,共同開發新能源無人駕駛汽車,并力求推進該車量產。廣汽希望通過借助滴滴在算法與數據上的技術優勢加速推進有人駕駛車輛向無人駕駛車輛的轉換進度。
此前,長安、一汽與東風就宣布將與蘇寧、騰訊、阿里等多家互聯網企業攜手,共同出資97.6億元成立南京領行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據了解,領行成立旨在搭建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共享出行產業,為日后出行公司的組建鋪平道路。
早在2018年7月,這三家汽車制造商就已簽署移動出行意向協議書,確定將整合三方優勢資源,共同組建T3出行服務公司,正式進軍智能出行產業。
國外傳統汽車公司也紛紛選擇緊跟潮流進行轉型。
2月22日,寶馬與戴姆勒聯合宣布,將斥資10億歐元成立控股公司,整合雙方移動出行業務。新公司將合并路線管理與預定服務,電動車充電服務、共享出行、停車服務以及共享汽車服務等五大業務板塊,服務范圍涵蓋叫車、租車、充電、自行車、電動滑板車等領域,以此實現出行方式的全覆蓋。
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也在尋找機會涉足造車業務,以求推進消費電子產業與汽車產業的進一步融合。
小米對汽車供應鏈進行了積極布局,對多家動力電池、電機、激光雷達、軟件系統以及車規級芯片供應商公司進行注資。
近日,有消息稱小米關聯公司海南極目創業成為國內線控底盤供應商同馭汽車的股東,意味著小米正在具備日益完善的造車能力。
此外,百度與華為等國內科技行業巨頭已經在造車領域有所建樹,搭載華為鴻蒙OS智能座艙的問屆M7剛于今天正式發布,百度旗下電車品牌集度也已經發布了其首款概念車ROBO-01。
未來,智能汽車制造可能將不再是一個獨立前行的行業,而將由多個行業共同涉獵。汽車制造商,智能終端制造商以及互聯網公司也將不再各行其道,而是共同攜手,面向共同用戶打造多終端全場景產品,以此大幅增強用戶的產品體驗。